APP下载

江南小镇的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

2017-06-23朱逸宁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6期
关键词:市镇城乡江南

◎朱逸宁

江南小镇的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

◎朱逸宁

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小镇承载了现代人的“乡愁”,江南小镇不仅经济繁荣,更是储存中国古代文化记忆的容器,可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因此,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科学而合理、细致而有步骤地规划和培育个性小镇文化,让这些小镇真正成为“人文小镇”。

江南小镇;文化记忆;人文小镇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随后各地纷纷出台规划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步伐。本文以江南小镇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为线索,探析小镇文化建设路径。

小镇是储存文化记忆的容器

镇,在古代最早作为军事单位出现,后来其军事功能逐步退化,变成了以工商业经济为特色的人口聚居区和地方行政单位[1]。到了现代,镇是指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有些原建制镇实际上已经城市化,与城市融为一体,而有些称谓上的“小镇”却又不具有行政建制镇的地位。因此,我们应把小镇、小城镇以及市镇等当作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宽泛的概念,这样有利于从中探寻小镇的文化特征。

古代江南市镇从宋元到明清时期,已经十分富庶繁荣,数量大幅增加,达到了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高峰。南宋时浙西环太湖和浙东沿海7个府州,就有630处市镇。明朝江南六府的市镇数量达到316个,清朝时更达到了459个。这一时期的江南市镇连接城乡,加强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使得农副业与城市商业结合为一体,形成了南宋时期城乡经济发展的巅峰。明清两代,江南的市镇进一步繁荣,如震泽、盛泽、朱家角和王江泾等市镇,商贾云集,货物流通,亦不亚于大都会[2]。此时由于城、镇、村的体系已经形成,江南市镇不仅衔接了农业文明与乡土社会的传统,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市镇文化结构,即以农工商贸经济为基础、城市商业市民文化为核心、传统乡村生活为外在形态的新型市镇文化。

市镇既具有人口相对聚集的城市化特点,又具有生活形态相对固定、节奏较为舒缓的乡村性特征,因此,构成了独特的城乡二重性文化。在此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江南市镇经济体系,同时自身也发展为储存古代文化记忆的场所。以江南小镇中的藏书楼为例,由于书籍文献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故而藏书楼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文化记忆库的作用。江南地区的文化和经济都很发达,印刷出版业也很兴盛,加之小镇大多环境优雅,既远离喧嚣又不失便利,因此文人喜欢以其作为藏书之所。江南的藏书楼最为集中,如升恒堂、得月楼、培林堂、万卷楼和天一阁等藏书楼所藏图书不仅质优量大,有些藏书家还进行校勘、著述等学术工作,在保存和传播文化典籍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凡汇聚各种珍本图书的地方,都会吸引文人慕名而来,于是江南小镇又变成了明清知识分子聚会活动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藏书楼的存在使江南小镇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集散地。小镇既是连接江南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的枢纽,又是珍藏这些文化记忆的活态“藏书楼”。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0月31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了特色小镇要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为我国传统文化储存记忆,这是小镇文化应具备的重要元素。

小镇是现代人的精神故乡

如今之所以出现了“乡愁”,是快速城市化造成了人的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思念,或因无法找到“故乡”,精神上失去了寄托。这与中国式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有关。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常常在反向拉动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形成了两种文化相互间巨大的反作用力。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文化渐进式的发展路径被打破,形成特殊的城乡二元对立文化结构。其特殊在于:就古代社会而言,城乡文化已经成熟,但在面对现代文明浪潮时,缺乏一种合理过渡的机制,骤然被抛入现代化进程中。同时,依附于古代政治制度的城市文化,也没有产生出现代城市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土壤,相反却继承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越靠近中央权力的城市发展机会就越大,资源就越密集。由此,使得城市人的“乡愁”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和落后的农村中均无处着落。

如何协调好城乡关系一直是各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课题。实际上,小镇正是缓解这种对立、重新协调城乡关系的枢纽。它可以成为城市与乡村文化的“中继站”,使得这两种文化的过渡变得自然和顺畅。只有城、镇、村一起发展,才有可能尽快为城乡人们的“乡愁”找到寄托。现代江南小镇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一文化功能。今日江南小镇的文化基础和优势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它所承袭的是古代江南文化成熟期的传统,并未发生根本性断裂。江南文化以审美和诗性精神为特征,并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城市文化和乡镇文化体系。其中,古代江南乡镇沿袭了北方的政治礼乐文化传统,而古代江南城市则拥有更高发展程度、以“经济”和“审美”为核心的诗性文化特质[3]。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现代江南小镇更多地吸收了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但也没有完全抛弃北方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新的小镇文化,有利于建构现代城乡间的诗意生活形态,解开现代人徘徊于城乡间的情感纠结,让小镇成为安放现代人“乡愁”的处所。

二是和其他内陆小镇相比,江南城镇背靠我国最成熟的现代城市群之——长三角城市群。它构成了江南小镇的外部环境,使其较早接触并吸收了现代文明的部分成果,包括现代民主、法治等精神要素。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等相关规划出台的背景下,如果把这一优势善加利用,以开放式的现代经济作为基石,以包容性的文化精神作为核心,承载“乡愁”的新型小镇文化就会形成。

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是从历史经验入手研究小镇的文化发展脉络与内在机制。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并非是农村人口的简单集聚,也不是大城市的附属,而是有着自身独特地位的一个文化区域。这时期的江南市镇的农工商贸业相互支撑,既发展了经济,又带动了文化,使得江南文化在近古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日本在发展小都市时是把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结合到了一起。也就是说,日本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了城市功能的整合,使传统与现代交融,各区域能够协调发展。这些可以供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小镇时借鉴。

■屋角檐牙 王建/摄

二是把小镇的人文性置于突出地位,防止城市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重演。由于其特殊的空间与时间性,小镇不仅浓缩了城市与乡土文化的记忆与生活形态,还建构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文明以及城市的工业文明以外的第三种生态:具有城乡二重性,舒缓、慢节奏和诗意的城镇生态,核心就是人文小镇。近年来,江苏、浙江等省陆续出台了“特色小镇”规划,这可以看作是疏解大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人口和资源压力的一种尝试。但要避免急功近利地把小镇建设变成另一种形式的“面子工程”,避免把小镇文化变成现代大城市的附庸,简单移植城市功能与生活方式。要突出小镇文化的特色,把小镇人文性放到显著的位置来考虑。只有把“人”和“文化”置于核心地位,才可能做到真正有特色。

三是小镇文化的具体建设路径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把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让大城市的便利条件惠及小镇甚至农村,保持传统不是以牺牲现代化作为代价的。这是小镇文化的物质基础。其二,注重开发小镇的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文化建设要避免同质化,不搞大拆大建。我国的小镇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一镇一品”,从小镇个性文化和历史入手,不能盲目复制。其三,深入细致地进行小镇的文化规划。小镇拥有自身独立的文化机制,要改变过去的“大城市中心主义”,既不要做大城市的“翻版”或附庸,也不要让小镇文化成为“活化石”。

四是“文化功能修复”和“特色重建”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小镇的发展与农村和大城市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规划中需要把小镇文化和城乡看成“一盘棋”来运筹。如此,新时期中国特色小镇文化的建构才会水到渠成。

★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专项基金项目《长三角城市群四维文化体验创意与图像支持技术系统研究》(编号:14JCY07)的阶段性成果。

[1]陈国灿. 南宋城镇史. 人民出版社,2009.

[2]钱杭,承载. 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1-22.

[3]刘士林. 江南城市与诗性文化. 江西社会科学,2007,(10).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 编辑:张涵

F292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6.005

猜你喜欢

市镇城乡江南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化妆的感受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市场网络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