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B超中肝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诊断分析
2017-06-20王菊梅
王菊梅
摘要:目的 探究B超在肝硬化中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1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行常规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的肝脏轮廓、肝实质光点以及脾脏大小等进行B超检测,比较其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管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血液流速则呈现为明显的变缓趋势(P<0.05),统计学有意义。对肝硬化患者给予B超检测,发现有19例肝脏轮廓呈现出锯齿状变化,18例出现肝实质光点增粗,20例存在胆囊壁厚度增加现象,另外出现脾脏肿大的为22例,存在明显腹水症状的为14例。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给予B超检测,能够明确门静脉管径大小以及血流变化情况,其能够作为肝硬化的重要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肝硬化;B超检测;门静脉管径;血流变化;诊断价值
作为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肝脏疾病,肝硬化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因素复杂多样,乙型肝炎、慢性遗传中毒等会引发肝细胞坏死,进而使肝脏纤维组织出现增生,其对肝脏以及血管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患者多表现为消瘦、下肢水肿、贫血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1],因此对患者给予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究B超诊断肝硬化的临床价值,对我院30例肝硬化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综合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1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行常规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31~72岁,平均年龄为(43.5±4.3)岁,平均体重为(43.5±17.3)kg,平均身高为(161.2±32.4)cm;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43.3±3.4)岁,平均体重为(42.9±17.8)kg,平均身高为(160.7±31.2)cm。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并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与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符合统计学分析的标准。
1.2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DW-3101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徐州市大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探头频率为2~4 MHz。检测前8 h禁食。指导受检者保持仰卧位,于右肋缘下置入探头对肋间进行扫查,于肝左静脉、中静脉3cm左右置入取样容剂[2],降低下腔静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取样线与肝静脉夹角要<60°,指导受试者短暂憋气3~5个心动周期,并做好相应地记录。然后对肝静脉血流动力进行检测。于肝外表面5 mm左右处对肝静脉内径进行测量,门静脉内径与血流速度检测一般于门静脉主干右肋斜切第一肝门位置,检测需在平静呼吸末屏气时实施,以降低呼吸对检测结果的影响[3]。
1.3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肝脏轮廓、肝实质光点以及脾脏大小等进行B超检测,比较其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做出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管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血液流速则呈现为明显的变缓趋势(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2.2肝硬化患者超声显像结果 通过B超检测,可以发现有19例肝脏轮廓呈现出锯齿状变化,18例出现肝实质光点增粗,20例存在胆囊壁厚度增加现象,另外出现脾脏肿大的为22例,存在明显腹水症状的为14例。
3讨论
目前,临床中对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发病早期还具有较强的代偿功能,一般无明显的症状表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诊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甚至延误治疗时机。晚期肝硬化患者多伴随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据有关研究表明,门静脉管径与血流动力学能够作为肝硬化的重要诊断指标,本次研究中采用B超对健康人及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管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血液流速则呈现为明显的变缓趋势(P<0.05),统计学有意义。肝硬化患者之所以出现门静脉管径增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患者肝脏内部大量纤维组织及假小叶压迫作用造成的,肝脏内部的循环障碍会增加门静脉阻力,进而导致门静脉管径增大、血流速度降低[4]。本次研究对3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超声检测,可以发现有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肝脏轮廓锯齿状变化、肝实质光点增粗以及胆囊壁厚度增加等现象,这些均为早期肝硬化的主要特征。超声检测肝硬化对二维指标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在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支持下,门静脉、肝静脉血管管径变化与血流动力学变化能够得到明显的体现,对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5]。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具有再生性,其病情变化具有复杂性、缓慢性等特点,在采用B超检测的同时,也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及早控制病情[6-10]。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患者给予B超检测,能够获得门静脉管径大小及血流变化重要指标,为肝硬化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常彤.B超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38-2439.
[2]李锐,王守彪.非乙醇性脂肪肝病人肝、门静脉及血流频谱超声检测[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03):265-266.
[3]殷小平,李彩英,田笑,等.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变异的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 27(06):698-700.
[4]王莉,裘云庆.核素肝门静脉血流显像对肝硬化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肝脏,2016,21(04).
[5]魏秉秀.奥曲肽联合勃乐斯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疗效观察 [J].医学信息,2016,(1) .
[6]宇雪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肝病患者的诊断意义分析 [J].医学信息, 2014,(39) .
[7]朱正心.B超检测肝中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
[8]陆军.B超检测肝中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營养旬刊,2014 24(2):1172-1173.
[9]薛从艳.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B超影像结果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5,22(12):34-36.
[10]刁建新, 马文校, 代欢,等. B超检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诊断的价值[J]. 广东医学, 2014, 35(22):3453-3455.
编辑/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