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高职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2017-06-19窦本洋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界定了高职生厌学的概念,详细分析了高职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提出了应对高职学生厌学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厌学情绪;教育对策
一、高职生厌学的界定
心理学者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为了生存与适应,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经验积累而引起的行为倾向变化的过程”。这一概念涵盖了生物体谋求生存以图发展的积极行为,其中有系统、有指向、有模式、有组织的这类行为,也就是狭义上“学习”的理解。所谓厌学,有时也叫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的主导需求发生转移。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行为持冷漠和放纵的态度,且通过不良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二、高职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职业理想缺失,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具体表现为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是干什么的,不愿意去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觉得上课去不去无所谓,逃学是家常便饭。即使去上课也不愿意听讲,不积极发言,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不少人上课无精打采,说话、看小说、传纸条、创作课桌文化、做小动作,玩手机,有的干脆上课睡觉下课后就活蹦乱跳。
2.对所学专业无兴趣。
由于在填报志愿时,学生和家长对所报专业缺乏了解,学生入学后才发现对所学专业并不喜欢;还有的学生的志愿是家长根据社会上的“热门”专业给子女代报的,实际上学生本人对此专业并无兴趣;还有的学生是受考试成绩的限制,只能服从分配,不具备选择专业的条件。既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所以对学习是应付了事,只不过是为了“混个文凭”而已。
3.心理失衡,无心学习。
个别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高职生觉得自己过去埋头学习太苦太亏,在生活中有一种补偿心理,盲目地和别人比吃比穿比享受,当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和别人相比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导致自卑和嫉妒,造成人际關系紧张。特别是当高职生看到或想到自己的高中同学上了比自己好的大学或名牌大学时,心理更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感导致一些高职生敏感、自卑、抑郁、彷徨、苦闷,从而消极厌学,缺乏自信心。
4.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失去学习信心。
大部分高职生在高中时学习基础较差,进入大学后,又面临着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因而对很多高职生来讲,适应大学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大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动用的学习方法和高中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他们中很多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和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因此学习比较吃力。
5.“不务正业”,打架逃学。
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以后,就感觉学习很无聊,为了消磨时间他们就去喝酒、抽烟、赌博、看录像、捣台球、上网、跳舞、谈恋爱,在校园惹事生非,经常与校外人员来往,动辄打架斗殴逃学,不但使家长茫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6.认识偏差,“正课”当“副业”。
有些高职生认为,将来自己只能从事一些最基本、最基层的工作,当不了什么“大领导”,成不了什么“大器”,现在许多单位又那么看重文凭学历,自己再学习也只不过是一个高职生而已,与其认真读书不如打工锻炼,一方面可以挣点钱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践中学到一些真本事,以便将来找工作时作为“资本”。还有的高职生认为,现在很多单位招聘人员并不看重学习成绩,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对将来找工作更为有用。
7.缺乏集体荣誉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家,但厌学的学生没有这个概念,他们不把自己放在这个集体里行动,而是我行我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至于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否会给班级抹黑,他们根本不会考虑,更不愿意为班集体做些事情。
8.不爱学习爱享受,走上邪路。
厌学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精神空虚,就在其他方面寻求寄托,他们攀比心理较重,穿戴名牌。有些学生开学时带来的学费不上交,而是用来请客吃饭,购买名牌服装、鞋帽以及手机等用品。对于大手大脚花钱的学生来说,远远不够其开支,明目张胆地向家长要不好意思,于是他们就撒谎向家长要钱,要不来的时候,就向一些老实或胆小的学生去借,借了不想还,还有的学生就去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高职学生厌学的教育对策
1.加强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特别是要转变近视、功利的观点,把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其次,要教育学生充分地、深入地认识学习知识的价值,克服新“读书无用论”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在现代社会没有知识是难以安身立命的,“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同时,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挣碗饭吃,也是成为一个有修养的、聪明的现代人所必需的。高职生中有不少学生相信读书还是有用的,应充分利用这一积极因素,加以挖掘、扩大,使其产生更广泛的积极影响。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认识职业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前途。“行行出状元”,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与志向。
2.深化高职学校教学改革。
学校要转变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方向,从沿用普通学校升学模式、注重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搞好高职阶段的素质教育。这是从根本上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要不断探索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冲破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困扰。
3.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
首先,高职教师要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从事高职教育的自豪感与责任心,克服“高职教师比普通高校教师低一等”的想法,增强职业信念,坚定从业决心,踏实工作,立志当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其次,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促进自己对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并能科学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再次,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高职教师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气氛不浓,从事研究的人不多,即使有也多是学科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很少,其实这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因此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科研。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认识高职学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更要注意充分认识他们的优点、长处、潜力,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救失”。
4.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必须树立全面教育观,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各科教学内容之中。
5.加强升学和就业指导。
升学和就业指导对于高职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升学和就业指导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专升本与就业,使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金忠明. 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郝春生.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 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窦本洋(1978年7月-),男,安徽宣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
基金项目:
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研究,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ss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