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2017-06-19高敬军
高敬军
摘 要: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新课程背景下,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在高中数学课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题型、课程整合等几方面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44-01
0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强大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的天性,束缚学生的思维,带给学生身心上的疲劳与厌倦,唯有发自内心的认可,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身心上的轻松与愉悦,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应以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及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策略:创设实践情境,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生活元素,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再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時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
二、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是满足于学生能够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可以是自己所不理解的问题,也可以是存在疑问的地方。当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提的问题没有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认清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本质认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逐渐学会提问。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
三、创设良好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策略:注入时代元素,彰显数学魅力
第一、注入生活这股活水。生活的外延等于教学的外延。唯有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数学教学才能具有生机与活力。第二、引进现代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开创了数学教学新格局,将黑板变成多彩的屏幕,将单一的文字或语言转换成图文声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事物中,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具有现代气息,富有动态感,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情趣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