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感”的培养

2017-06-19袁锦辉

关键词:语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袁锦辉

摘 要: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自我感受和领悟的能力。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测试中,不少学生的得分率都不高,我们时常会归纳于“语感”不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最根本的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实践与训练,多读多写,博览和精读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感;培养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36-01

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文本的“语感”领悟无从谈起。

一、朗读课文中构建语感

阅读与朗读是学习语文和培养语文语感的重要环节之一。大量的阅读能保证词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从而加强印象,提高记忆效果;大量的阅读能获取知识,能增强见识和培养语感及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学习有很多是相通的,要提高自己获得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多读、熟读、反复吟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靈去感悟语言的魅力,领略文章的意境。

初中语文课本上选取了很多名家名篇,其中诗词是一大亮点。读诗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的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

二、背诵文本中增强语感

说到背诵,有人是机械性背诵,有人是理解性背诵。在背诵课文之前,先对内容进行充分理解,搞清课文的内在联系、上下文的关系等,这样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只有明白了所背材料的意思和句子结构后,背诵就比较容易得多。背诵能使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增强语感,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时一定要朗读,不要默读,因为朗读时,要眼看、耳听、口读,可以说充分调动了多个器官的合作协调,当然要比单一的用脑记的默读效果好得多。所背诵的材料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子、段落和篇章,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输出,用心去背诵,也利于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如《小石潭记》是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让我们读后明白作者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确有如临其境之感。阅读文章后,我引导学生从中积累写游记作文时,游记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做到顺序合理,条理清晰。《爱莲说》以“爱”为线索构思全篇。“爱”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使结构十分缜密紧凑。文章首段采用由面到点的写法,先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起全文,然后用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盛爱牡丹作为铺垫,引出作者爱菊花,进入正题;接着描写莲之形象,初步暗示了作者对莲情有独钟的原因。第二段评花,点明爱花的个中原由,照应开头;结尾抒发感慨,再次回应前文。全文开合有度,反复照应,天衣无缝,给人一种缜密精巧的构思美感。对课本内容的结构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后,背诵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质疑探究中提升语感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让问题进入课堂,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如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再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时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理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在研读课文《五柳先生传》中感悟,在质疑探究中提升:

探究一:品鉴五柳先生的高雅志趣。

研讨:文中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兴趣爱好?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这些兴趣爱好?

信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结论: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教师设疑:你如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探究二: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

研讨: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原句予以品味。

信息:先生不知……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结论: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教师设疑:五柳先生为何隐姓埋名?)

探究三:感受五柳先生的思想境界。

探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内涵及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

信息: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是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真实体现。

结论:五柳先生是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隐士,赞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

通过几个环节的探究与质疑、析疑,再去朗读课文,背诵课本,再现五柳先生的形象,感受其高情远趣,高风亮节。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个“不需要教”说的就是学习的方法问题。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些方法的渗透:学会利用工具书,利用好课本,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预习的方法等。语文的语感的产生,阅读是最重要的,自始至终,都要强调“读”的功效。过程比结果重要,没有过程的体验,结果是记不牢的,只有自己去参与,去思考,这样得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才记得牢。

猜你喜欢

语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