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还原一箭多雕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片段及反思
2017-06-19方西河
◇方西河
采访还原一箭多雕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片段及反思
◇方西河
教学回放:
师:(画出文中描写商鞅、老百姓及小伙子的句子,标出重点词语并熟读这些内容)我们学习课文,就是要透过文字,进入到人物内心,了解人物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玩玩穿越,来到当时的现场,采访当事人。好吗?
生:好!
师:事先说明一下,我的采访是随机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采访到,要想顺利地完成被采访的任务,我们就得非常熟悉课文,最好是能够背下来。下面请大家用心地朗读课文。
(一段时间后)
师:读熟了吗?
生:读熟了。
师:好!那我就开始采访了。左庶长大人,您好!我是《中国少年报》记者站的记者,今天同学们学习课文后,有些内容不太明白,想采访您一下,好吗?
生:好的,欢迎您的采访。
师:请问左庶长,您被任命为左庶长,心情如何?为什么?
生: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样我就能主持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师:但我发现这几天您一直愁眉苦脸的。
生:是啊,变法不容易呀!旧贵族不支持不说,更主要的是老百姓也不相信,压力山大呀!
师:您想出好办法了吗?
生:我的办法是,在南门竖一根木头,挂出告示,哪个人把它搬到北门去,我就赏他十金。
师:为什么要这样?直接颁布法规不行吗?
生:老百姓不太相信官府的话。不用这样的办法,就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没有办法实行变法。
师:哦,我明白了。谢谢您。现在我来采访老百姓。(随机采访一位“百姓”)这位老乡,您急急忙忙是要做什么去呀?
生:您不知道吗?我去南门搬木头去呀!
师:搬木头?为啥要搬木头?
生:是这样的。刚才我得到消息,左庶长在南门立了一根大木头,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呢!
师:(采访另一位“百姓”)您也是去搬木头的吗?
生:不是的,我是去看热闹的,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哟!
师:(再采访第一位“百姓”)您怎么没上去搬?
生:我是想去搬,但旁边的人都在说……
师:说什么?(采访第三位“百姓”)刚才你对他说了什么?
生:我说,这恐怕是个骗局,还是不惹是生非的好。
师:(面对第一位“百姓”)所以你就不敢上去了?
生:(点头)嗯。
师:(再采访第四位“百姓”)呃,还没结果呢,您怎么就回去呀?
生:天上不会掉馅饼,这肯定是个骗局,这样的是非之地,还是远离了好。
师:(采访“小伙子”)小伙子,你家真热闹,什么事这么高兴呀?
生:我得到了左庶长奖赏的五十金。亲戚朋友都来祝贺。
师:别人都不去搬,你怎么就想着去搬呢?
生:是这样的。第一天,我也去了,想上去,但又不敢上去。第二天,看到赏金加到了五十金,别人也在犹豫,我看看左庶长的神态,不像是玩名堂的人,于是,我就大着胆子上去了。
师:当时心里是如何想的呢?
生:我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看这左庶长到底讲话算不算数。没想到,左庶长还真是说到做到。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呀!
反思:
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就是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才能做到理解课文内容呢?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通过采访还原是一个好办法,也是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好办法。
采访还原有利于学生熟读课文。理解的前提是熟读课文。教师通过画句子、标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课文从三个方面写这件事,但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还不够。把采访的任务,特别是随机采访的任务交代下去,学生就有了激情,为了不让自己在接受采访时出丑,他们便认真地朗读课文,有的内容甚至能背下来。这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能力,也为后面采访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采访还原有利于学生现身说法。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理解课文内容,就要通过文字进入情境,用自己之心去体味当事人之心。采访时,学生穿越时空,转换角色,来到活动现场,都能以当事人的身份接受采访。由于前期熟读课文,因此在回答时,都能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