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

2017-06-16祝家亮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

祝家亮

摘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适当补充学生身边的“活”材料和“真”事,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儿童的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努力做到品德教学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让儿童体验生活。

关键词:品德教学;引导儿童生活

那么如何使品德教育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一、品德教育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与成年人不同的世界,他们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我们只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成为儿童的朋友,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我们的教学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根据儿童的特点反映儿童的生活,而不是强制命令式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在《团结力量大》一课中让大家进行表演《五个指头》课本剧,先分别用每个指头顶皮球,然后用五个指头共同合作顶起皮球,提问:一个指头为什么顶不起皮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明理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可谓润物无声。

我在教《节俭传统不能丢》时,结合学生即将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让课伊始,我告诉了同学们一个好消息,过几天大家就要春游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购物单,随大家自愿选择食品。这时孩子们的情绪高涨,纷纷计划着自己的购物单,此时,我不马上说教,而是学习课文中两位前辈他们生活中是如何做的!然后,通过学文明理,再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春游购物单。导行在无声中完成。

在教《有趣的家乡风情》一单元时,我首先给同学们播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小背篓”,何纪光《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歌曲,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师生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到北京汇报演出的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茅古斯”等节目录像,最后谈到学生热爱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的节日:“四月八”歌会、“七月七”赶秋、“社巴节”等迷人的民族风情和灿烂辉煌的悠久民族文化。引导儿童了解我的家乡是一个歌舞之乡。

二、品德教育要引导儿童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教育的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指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多元的。对学生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教学中,我们在密切 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引导儿童健康安全、積极愉快、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如教学《爱护花草树木》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图画,图中副一幅荒山野岭。同学们你们愿意去那里住吗?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愿意,那儿的空气不新鲜,没有花草树木,刮风时满天沙,下雨时满身泥。出乎老师意料的是,有学生愿意去,她说,如果大家都不去,那儿将永远是荒山野岭,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那儿种上花草树木,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孩子的语言是多么质朴,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纯真!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给每个学生发一幅图,让学生拿出水彩笔在上面尽情地绘画,把画好的运用实物投影给学生欣赏,在我们的手中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的大花园,这儿花多香,空气多新鲜,是谁的功劳?学生们齐答是我们画的花树木。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这一问,深化主题,此导学生把受到的教育融到实践中去。

又如我教《节俭传统不能丢》这课时,由于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适当改善生活,吃得好些,穿的好些是正常的。但是生活俭朴是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不仅是现在,而且是永远。当然,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仍不能丢。教学中我出了一道辨析题:林林的奶奶很俭朴,牙刷用了一年还没有换;小文的爸爸开公司,家里比较富裕,小文衣冠与同学攀比,喜欢穿名牌衣服,花钱大方。从这两道辨析题中使学生明白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继承俭朴的传统美德,怎样才是新时代所倡导的俭朴。引导儿童在生活中明辨,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品德教育要让儿童体验生活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体验”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新课程密切联系孩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的乐趣。

如:教《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我首先根据学生经常把一些重物挂在树枝上,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环节,创设环境让学生扮演“小树”,伸出两臂当作“树枝”,我让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地摇动,“小树”痛苦地呻吟着:“哎呀,我受不了啦,疼死……”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了小树挂重苦楚,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对小树的同情,这样,学生便纷纷得出了保护小树的行动方案,用小竹竿打桩,插上护树牌子,定期给小树浇水、除草等,学生只有通过主体的体验,才能对别人痛苦有了移情的体验。

再如,在教《家乡的山山水水》单元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汝城县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然后利用双休日,带领同学去这些地点体验家乡的山水风光。最后要求同学们写出自己对家乡山山水水的体验感悟。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如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想,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的,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
四篇乐章协奏,教学拥抱生活
让生活之水滋润品德课堂
小学品德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重视情商因素 促进和谐教学
高职院校品德教学量化评定的应用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品德课聚焦教学目标策略探微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浅谈如何更好地进行品德教学
“六顶帽子”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