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之冷思考

2017-06-16张瑜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新特点网络舆论建议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舆论焦点日显敏感化、网民行为偏向“群体极化”。因此,如何保持网络舆论现有生态环境的平衡,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网络舆论;新特点;建议

随着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演变,从论坛到博客,微博、微信等sns应用,乃至时下最流行的直播,舆论传播和自媒体联结在了一起,更是和千千万万的民众、草根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势态下,网络舆论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网络舆情的动向也有可能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网络舆论是那么双向而神秘的一股力量,因此新的生态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发展尤为引人深思。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及特点

在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图片、视频社交应用趋热,社交载体的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图片社交和微视频社交成为新的潮流与趋势。匿名社交、加密社交以及无网社交崛起,互联网技术革新促使信息形态发生变化,也将带来网络舆论生态的迭代更新。国外的“Secret”与国内的 “秘密”等社交应用刮起“匿名风”,微信也内测过WIFI直传功能,将成为网络舆论新的载体平台。

与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单向传播、垂直而下、互动性不强的特征相比,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匿名性、交互性及开放性的特点,为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监督政府等行为提供了一个平等、畅所欲言的信息空间。特别是伴随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这些特性为边远落后地区的“草根”阶层接触网络提供了契机,网络舆论的参与主体日趋“草根化”,“草根”阶层日益成为网络舆论主体。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没有阶级和党派之分,他们可以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

2014年微博“大V”群体的活跃度明显下降,出现部分向微信公众号迁移的现象。随着微信公众账号影响力的扩大,聚焦垂直领域的“自媒体人”,取代微博“大V”被赋予新的民间舆论场话语权,以“自媒体人”为圆心的圈群文化搅动舆论场,自媒体人成民间舆论场新代表。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得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延伸,网民获得了空前的自主和自由,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以匿名的身份存在,不受任何社会阶层和社会角色的约束,更加敢于直面现实社会的敏感话题,透视时事,针砭时弊,互联网俨然成为了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和放大器。每一个在网络上形成的强大舆论事件,其背后均存在着“焦点”。这一“焦点”不仅是公众关注点,更是网络舆论的“引爆点”,它不仅聚集了公众的视线,也触及到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发达,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信息交互性能,非常有利于网民的同质化小群体聚集,推动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①近年来,新闻反转剧频繁的发生,在没有确认事实之前,网民容易情绪化,容易有偏向,一窝蜂的去拥护,又像潮水般的褪去。如果群体极化造成网络舆论向错误方向偏移,就会有从众现象,甚至一些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将舆论事件激化并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而引发现实公共危机,不仅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构成极大威胁,亦对政府社会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二、如何引导网络舆论

当代中国有自己特定的舆论圈,涉及到参与者、社会形态、传播方式、媒体形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等各种变量因子,这些因子间的动态关系,构成当代中国波谲诡异、跌宕起伏、气象万千的舆论图。因此,理性参与网络舆论有极其重大的意义。②

网络舆论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是由于政府应对社会敏感问题或突发事件的态度不积极,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等原因,致使事态在网络上扩大化而产生汹涌澎湃的网络舆论。为此,引导网络舆情事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和政府官员的网络危机公关能力,从源头上减少新媒体上的非理性言论。要以媒体、学校(特别是高校)为中心,提高人们的网络媒介素养。要培养学生多层面获取数字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对不同信息的思考和研究,学会整合信息。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让学生形成了“顺着报道的逻辑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建立了与媒介之间的信任关系。在当前数字媒介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下,数字媒介极易泄露其主观立场,应学会观察其立场倾向,勇敢地质疑信息。就个人而言,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不要轻易的用语言伤害别人,在缺乏约束和监管的自由环境里,保持理性,不做键盘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面对日益强大的网络民意力量,各級领导干部必须尽快适应新情况,运用新思维,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由于一些公权力机构和领导干部网络危机公关能力欠缺,处置方式不科学,不善于通过网络与群众对话沟通容易在突发事件爆发时造成不良影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通过最为恰当的公关方式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要注重及时提供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与引导,使民众看到政府真诚的态度与实际行动,避免由此产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

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首要内容。目前我国网络舆论规制立法尚不能满足立法需求,尤其是在新媒体监管体系和网络舆论监管措施的法制化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和网络舆论立法工作已刻不容缓。,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在保障公民网上言论自由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当今的 Web2.0 平台使个体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为克服网民在“超自由”性状态下形成的无政府倾向,应适当强化法律规范的韧性,明晰网络舆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舆论,已经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多种公共话语平台相互冲突、互相融合的过程,最后达到舆论的平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正向联动是成功引导舆论的重要一环。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网络舆论形成迅速,为了能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客观、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应该加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正向联动。③加强媒体正向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互动对事件谜底的揭晓、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媒介的融合有利于民意的真实表达,推动事件的发展,促进民众和政府形成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王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2]李松蕾.北大新闻学茶座(21)——蒋亚平谈《人民网、强国论坛创办与当代舆论性质》[J].国际新闻界.2012(5)

[3]伍义林.走出误区,合力引导重大突发事件舆情[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7):56-58.

作者简介:张瑜 ,女,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特点网络舆论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演变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三代人的建议
2014年度陕西网络传播十大案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