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在 《日记摘录》《论合作社》中关于加强农民教育的思想研究

2017-06-16吴艳宇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列宁

摘要: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从此亦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采取措施,力求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型国家的转变。在文化方面,列宁旨在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凝结在他《日记摘录》和《论合作社》等文章中。

关键词:列宁;农民教育;当代启示

一、列宁加强农民教育的原因

列宁认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离不开农业提供的粮食和原材料,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强大而坚固的工农联盟使无产阶级政权得以稳固和发展。因此,列宁特别重视农民的生活和对农民的教育。

第一,苏俄是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而且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认识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对于社会主义没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仍然残存着小农意识,如封建守旧、精神萎靡、自私自利,容易受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侵蚀,只有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改造他们的思想观念,才能让他们摆脱种种偏见,认同苏维埃政权。第二,当时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刚刚实行,允许农民对余粮进行自由贸易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这个小生产者成为汪洋大海的国家,列宁一直希望将农民这种小生产组织起来,所以选择了合作社这种方式,列宁认为生产资料所有权掌握在国家手中,而小生产者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受国家引导、监督和控制,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能将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很好的结合,而通过教育才能使农民明白合作社的好处,成为“文明的商人”,自愿的、积极的加入合作社,参加生产。第三,要向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需要农民学习和掌握当前的科学技术和电气化的知识,走上机械化、集体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先是通过向农民传播和宣传种田知识、再教会农民学会使用拖拉机、播种机等设备,使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为苏俄的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提供推动力,因而要坚持引导、教育农民学习新知识,利用规模化生产和电气化,推动苏俄的工业化的进步。

二、列宁加强农民教育的措施

列宁认为要使农民脱离和资产阶级的联盟,然后同无产阶级结成稳固的联盟,必须提高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也是改善城乡对立关系的这个基本的政治问题一种方式,而且走上执政舞台的无产阶级必须承担这项基本任务,为此列宁提出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几项措施。

第一,通过教师争取农民,列宁要提升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升到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的高度,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有计划、有组织的下农村传播文化知识,来争取农民。第二,要发动城市工人支援农民,在工人和农民间建立起来友好的互助形式,让工人组成多个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无论是党的、工会的、个人的,然后与农村的各个支部结合成“帮扶对子”,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来满足“兄弟支部”的各种文化需求。第三,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给农村带来的是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坏的影响,而社会主义国家要给予相反的东西,要增强城乡文化联系工作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这样发展农村的文化才能更加有实效。第四,在发展合作社时,列宁还提出要通过一场变革,将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提高一个整个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卖弄聪明,要通过一个历史时代,让人人识字、拥有足够的见识、能够读书看报,要在合作社中成为一个有见识的能写会算的商人。

三、列宁加强农民教育的当代启示

我们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我们的短板仍然在农村,在革命战

争年代,农民是主力军,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农民是源动力。根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的总人口有13.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9亿,占总人口的42.6%,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迈进现代农业,仍然需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

(一)加强农民教育要始终坚持维护农民的利益。

只有农民真心拥护社会主义政权,这个国家才能稳固,要得到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并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列宁强调合作化是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式,但是也要让农民自愿加入,通过教育自觉的明白加入合作社的好处,一方面加入合作社受益良多,另一方面也会让农民成为文明的商人。在我国,加强农民教育也要注重农民自身的诉求,要从农民最迫切的需要着手,比如相关农业政策的宣讲、入户宣传让每一位农民享受到实惠;比如科学种田养殖的知识的指导,摆脱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困境;比如创业就业技能和新兴技术的培训,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再比如繁荣农村文化,增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减少娱乐形式单一的状况等。总之,要将农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才能始终得到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护。

(二)加强农民教育中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列寧依靠国民教师到农村“支教”,又希望城市的支部与农村支部能结成“帮扶对子”,让城市居民深入到农民之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现在我国对农民的教育更应该注重灵活性和时代性。其一,多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与当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结合起来,尤其是当前进行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中,要把知识和政策宣传到位,解决农民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顾虑和遇到的困难,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其二,多运用新兴媒体,比如互联网和微信,在“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中,也可以与农村的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建立长期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把文化和知识送下去,更要送到百姓的心坎上,目前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帮扶责任人不能走过场,要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的家中了解实际情况,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扶贫中的扶“智”。

参考文献:

[1]魏开刚 李晓丽.列宁对农民教育问题的认识及其现实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5):14-16.

作者简介 :吴艳宇(1990—),女,汉族,黑龙江鹤岗人,职务:双鸭山市市委党校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列宁
斗鹅
列宁的后代
拉美有多少“列宁”?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