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7-06-15康彤彤
康彤彤
摘要:面对社会发展新时期的环境与大学生教育主体需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关注大学生个体发展,吸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有用之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现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并通過分析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价值以及两者间的异同,对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途径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与美德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31-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的西方,作为国际心理学界的一股新兴思潮,受到国内外众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理论框架尚不完善,以及受到将人类心理消极方面作为研究重点的传统心理学带来的阻力,学术界目前尚未对积极心理学下确切的定义。
虽然学者们对积极心理学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但都承认积极心理学是非以病论治的,具有建设性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其中谢尔顿和劳拉·金对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进行的阐述得到了相关心理学研究者的普遍认可,他们在《为何积极心理学有其必要性》中指出:“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优势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心理学的影响,存在不少问题,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起点和目标,要求教育者充分考虑每一位被教育者的需求,发挥教育工作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功能并体现人文精神。但在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些教育者往往忽视被教育者的个性和实际需求,进行统一教育,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无法激发其潜在优势和美德以实现自身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理论与方法存在滞后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渐凸显出中国特色。近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步迅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教育理论与方法存在滞后性。
(三)解决问题的着眼点略显消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按照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习惯将被教育者出现的问题作为着眼点,以结果为导向,忽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些教育工作者时常采用防范、管制、惩罚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没有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反而使学生内心持续受到消极影响,与教育预期背道而驰。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有利于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
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国情的决定,随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突出的人民性,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与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有利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
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在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思想,中国又因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动摇大学生的社会信心。信息与网络环境的变化也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联网对创新工作方法,更好适应社会环境发展。
(三)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大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求新意识强、参与意识高、集体意识弱的特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此有了较为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并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引导,但大学生群体特征仍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都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两者的结合对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关注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有明显帮助。
(四)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在其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产生、发展和完善,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有用之处,采纳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方法,在改进和创新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提高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与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实现自身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完善学科理论体系。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积极心理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探索和借鉴之处。
(一)激发大学生积极情绪,引导大学生体验积极情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能够使大学生增强自尊、发挥优势,促进其与社会以及他人的交流,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将他们喜欢的活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引导大学生积极自我认知,传播“正能量”,提高他们抵御消极情绪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性,从而树立信心、增强抗压能力,提升主观幸福感。
(二)培养大学生乐观精神,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全面、冷静、客观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客观的认知态度,注重培养他们越挫越勇、不怕失败的乐观精神,将工作的着眼点从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向他们具有的潜在优势上来,帮助他们发现和塑造自身的积极人格,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人格发展。
(三)构建良好教育环境,提供积极推动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注意校园环境的影响。校园物质环境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硬件条件,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会在无形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助推力量,能够使大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发展积极地情绪、人格和良好的行为。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学校
硬件条件的建设和维护,构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同时注重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引导形成积极端正的学风,开展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积极的发展环境。
(四)改变教育方式方法,促进自身不断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更好地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就要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方法,改变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的传统教育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角色,实现由说教者与问题解决向观察者、聆听者和引导者角色的转变,力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和互信,在与大学生双向沟通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发掘自身优势和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石炜.基于经济价值与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评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2]胡新峰,李威娜.以研究式教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3]张英.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4]黄静茹.积极心理学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运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4.
[5]王文思.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