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标的演变
2017-06-14康聪聪
康聪聪
摘要: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标反映了一个时期国家对于教育的期望,非常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发布了众多的政策文本对教育目标进行了不同的规定,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每一时期的教育目标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蕴含着始终未变的教育精神。
关键词:政策文本;教育目标;演变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培养具有什么社会属性和质量规格的受教育者,我国在不同的时期颁布了许多的政策文件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规定,它们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名词变化,而是我国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价值诉求对教育提出的所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要求。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进行背景、内涵以及影响三个方面的梳理,探寻我国教育目标发展过程中不变的内核和演变表现及原因。这其中有许多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梳理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意义。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个重大的教育目标
(一)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56年,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刚刚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也处于一个急需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教育目标是全面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是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服务的,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但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搅乱了教育发展的步伐,教育政治化现象愈演愈烈,我国教育目标被严重扭曲,没有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
(二)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1981年《决议》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它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导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核心要求,主张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促进了知识的人民大众中的传播,使社会的学习风气逐渐形成,教育事业也快速发展。
(三)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而这时我国的教育仍呈现出总体落后的特征,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199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明确指出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对象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相当长时间内我国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三、教育目标的发展演变
(一)我国教育目标始终未变的内核
1.為社会主义服务
我国教育始终是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去进行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制定也是以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为依据,使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根本目标相一致。不论是1958年《指示》中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还是1995年《教育法》中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都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标必须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2.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是说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也是自新中国以来各个时期教育目标一直所阐述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目标的发展变化
1.政治色彩变淡
建国之初,教育几乎是政治的附庸品,政治发展的工具,教育目标也完全是为了实现政治的发展所设定的,没有自身的价值,到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更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政治环境得以稳定,教育也开始有了自身发展的空间。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教育目标,以党中央的权威避开和放弃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提法,这就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政治色彩,教育目标的设定不再单单考虑政治因素,更多的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
2.更加关注人文化
建国之初,我国教育在培养劳动者问题上存在极“左”倾向,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忽视了个人的价值与主体性,个人的发展完全服从于国家和社会,使中国教育遭遇了致命性的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从此教育也逐渐回归到正常的轨道,教育目标开始注重人本身的发展,但过于重视智育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十分严重。21世纪我国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注更多了一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标反映了一个时期国家对于教育的期望,非常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更加人性化,更加务实,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