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专业文化”的特征及建设策略

2017-06-13朱永坤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特征

摘 要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有两层递进含义,第一层为制度上的合作,第二层为文化上的融合。专业文化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现形式。高职院校在加强产教制度合作的同时,不可忽略专业文化的建设。专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软实力;形成文化资本,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要通过更新专业理念、引入行业文化、开设专业文化课、提升课程和教学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专业文化实践,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实现产教深层次融合,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业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0-0051-05

职业教育是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的全面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任何忽略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都是错误的。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重新强调专业文化建设,是因为实践中片面强调“技能本位”而忽略了文化素质教育、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重新强调专业文化是高职人才培养本真的回归。

一、“专业文化”的提出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我国正步入以制造业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4.0时代,国家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产业升级调整的五年规划,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初期,十分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技能本位”特色,为当时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然而,由于过分突出“技能本位”,片面强调就业导向,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毕业后逐渐显示出整体素质不高,职业迁移能力、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高职教育在强调工具理性时不可忽略价值理性;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养时,同样需要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教育中“德”与“业”的并存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2015年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意见》指出,“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里的“德”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道德体系。“立德树人”旨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从文化角度来看待大学,那么大学就是文化机构,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包括继承文化、创造文化和传递文化。大学教育就是“文化育人”。由此可见,“文化育人”的提法比“文化素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广泛性,更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育人”是在专业教育之外,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主要实施途径是“专业文化”育人。这是因为,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小的完整育人机构,高职教育就是通过各个具体的专业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被视为学校的“细胞”,因而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单元,是文化育人的基本途径[1]。专业文化成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划分的学业门类[2]。这个定义指出了专业设置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二是按职业分工或行业分类来设置专业。前者主要存在于研究性高校,后者主要存在于应用型高校。研究型高校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学科知识领域是建构大学的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学科文化[3]。高职院校属应用型高校,是按行业分类设置专业,强调的是行业文化。高职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处于一定学校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等。高职专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受行业文化巨大影响。专业文化是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行业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十分重要的育人手段。专业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有效地推动师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不仅能够体现专业的价值和个性特征,而且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决定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专业文化建设的层次与品位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品质[4]。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在职业教育界受到广泛重视,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二、“专业文化”是“产教融合”的深层表达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意见》提出,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国家从政策层面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平台,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把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产教融合”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产”与“教”的融合,有二层递进含义。第一层为制度上的合作,即产业、行业与高职教育共同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第二层为文化上的融合,即专业自身的教学和课程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形成高职特色的专业文化,以专业文化来影响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后者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制度合作是“产教融合”初级形式

高职院校是以“服务需要、就业导向”为特征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与生产联系密切。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并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直接为行业服务,行业是专业的导向,专业的发展必须符合行业的特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走协同育人的办学路子。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协作关系,在机制上保证了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如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等[5],被认为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职能分工、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業资源共享的原则,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些“产”与“教”的合作,只是一种制度上的初级层次“产教融合”,我国不能只停留于此,还需更深层次的融合。

(二)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层形式

高职专业是按职业分工或行业分类来设置,专业文化自然也受行业文化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学校专业自身的学科文化与社会上行业文化的结合,受行业文化影响,职业道德和素养是其集中反映。专业文化是专业发展过程中与行业文化结合而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理应重视这种文化影响。所谓的高职教育与市场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做到专业与行业文化对接,用行业文化来引导专业发展,形成专业文化。高职院校在遵从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习得相应行业历史、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道德,将关注焦点从单方面的技能扩展至行业的文化层面和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整个历程,真正做到用专业文化指引专业改革和学生发展。

工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现。高职院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直接为行业服务的。高职院校各专业服务对象很明确:为相应行业培养人才,为学生获得相应职业服务。所以,行业是专业的导向,专业的发展必须符合行业的特征。高职教育引入行业文化,实现由行业文化主导的专业文化教育,其实践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训练之外,还要求学生习得相应行业的历史、价值观、精神、信念、规范和道德,将教育关注的焦点从单方面的技能扩展至行业的文化层面和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整个历程。因此,文化融合是产教的深度融合。

制度的融合是初步的,文化的融合是深層次的。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的机制,是要将行业作为专业教育的导向,不仅要在专业教学方面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而且要适应行业文化的要求,全面了解行业发展情况,符合行业规范和准则,培育职业道德,最终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融合。“专业文化”的提出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要求。

三、建设“专业文化”现实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专业文化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抓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是学校设置的各专业,专业是人才培养组织或机构,是人才培养的“单元”。只有在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基础之上,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专业精神、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才能使学生“业”与“德”并进,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同步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对受教育者专业品格、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要实现这一全面发展目标,仅仅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发挥专业文化在人文修养和精神领域中的作用。高职学生不仅要发展职业技能,而且要提高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可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获得,而职业素养是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修养,需要通过专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才能形成,对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职专业建设成效如何、培养的人才是否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一致等问题,均与专业文化紧密相关。能否遵循专业文化的价值引领,以其独特的方式规范、指引、加强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研究与改革建设,直接决定了专业内涵建设的成效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6]。专业文化教育弥补了单纯性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的不足,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软实力

目前,我国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专业600多个,院校相似、专业雷同在所难免。高职教育紧贴市场、服务于行业,因而市场变化和行业调整使得专业设置优胜劣汰,学校和专业竞争激烈。高职院校和专业要保证较强竞争力而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就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区域经济深度合作,专业与行业深度对接,使得专业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及学校特色。专业文化在专业特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精神、专业方向、专业品牌,以及师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凝聚力。专业文化是专业的灵魂和旗帜,是专业发展的驱动力。专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特定的组织文化,内化到师生中,就会成为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组织精神和竞争力。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特点,探索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可以形成专业特色,进而提升专业软实力。

(三)形成文化资本,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以“扩大规模、铺新摊子”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进入了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调整期。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注重学校文化、教学、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学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要关注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和学生质量等有形的物质方面,而且要关注学校文化等无形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一般将专业硬件建设水平作为衡量其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在这一指标体系引导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过分重视师资队伍、课程、实验实训条件、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等与评价指标相关的因素,而专业文化往往被忽视。文化资本在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贡献是无形的、后发的和持续性的,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条件性因素。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专业文化建设自然也就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专业只有形成与之相应的专业文化,才能凸显专业特色,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重点在于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形成富有可持续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生存能力。

四、“专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更新专业理念,围绕专业理念建设专业文化

专业理念是对专业的理性认识、思想观点和哲学理解,是一个上位概念,解决的是专业“是什么”的问题。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中存在片面强调“技术导向”和“岗位适应”等认识偏差,因此,以“技能本位”为特征的专业理念仍然占有很大市场。在当今就业市场强调人才的社会能力因素背景下,学生宽泛的文化知识受到了重视。所以,我们要更新专业理念,将“文化”因素纳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强调“专业文化”的重要意义。换句话说,专业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就是更新专业理念,重视“专业文化”的重要性。专业理念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专业最高层次的、本质的理念,也有专业教学、专业实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理念。高职院校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强烈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能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行业更替对专业产生的影响而不断重新认识专业,不断更新专业理念,始终关注文化的导向作用,在行业文化引领下不断调适和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专业文化。

(二)通过“协同育人”引入行业文化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主要由两种文化决定:一种是教育文化,一种是行业文化。首先,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高职院校,必然具备作为学校的一切特征,而专业作为学校的结构单元,专业文化必然具备教育文化的特征。并且各个学校办学特色不同,专业文化又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其次,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依据职业分工和行业分类,并且随行业的变化而变化。行业文化决定了职业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决定了专业文化。高职院校要认清这两种文化对专业文化的影响,在立足于教育文化的基礎上,结合学校文化,主动吸纳行业文化,并以行业文化来确定专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各个学校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结合而形成专业文化,在实践中就是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以企业为纽带,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结合,或者说行业文化不断向专业文化融入。这是因为行业由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组成,企业是行业的最基本单元,是行业的“细胞”。企业文化是一种既反映行业整体文化,同时又体现企业自身特点的亚文化。同行业的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相同,运营方式也相似,因而企业文化共性较多。众多企业文化的共性就是行业文化。行业是企业的集合,实现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通过企业来实现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体现了,《意见》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要求“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职院校通过引导和支持各学院和专业群广泛与行业、企业合作、整合、结盟,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从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广泛引入行业文化,打造特色专业。

(三)开设专业文化课程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开设专业文化课程,进行直接的专业文化教学是提升专业文化的主要手段。专业文化课不同于“专业概论”课,是从文化角度对专业的历史发展、行业联系、社会作用、教育价值等的多方面介绍,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由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政方面的“两课”和几门全校性的通识课外,就是专业方向课,缺乏专业或专业群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专业或专业群基础知识和基本价值的专业文化课程,是专业或专业群的“通识”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迁移能力。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历程,专业与社会各个系统的关系,尤其是专业与行业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专业的深层次理解,加深职业认同度和职业信心。因此,有必要开设专门的专业文化课程。

(四)提升课程和教学文化内涵

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各门专业课程的“文化内涵”,将专业文化融合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中去,将专业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方式。可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文化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通过专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来加强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专业文化的提升,实现文化内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五)精心设计专业文化实践

通过直接的专业文化实践,能切身感受和体会专业文化,具有更直接的效果。包括富有专业文化气息的实践环境创设和具有丰富专业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开展。环境熏陶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训场所张贴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标语、口号,使他们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专业文化的影响。另外开展与行业、企业相关的校园主题活动,或直接到企业开展各类活动,能使学生直接感知企业文化或行业文化。

参 考 文 献

[1]朱永坤. 专业文化:一个正引起高职院校重视的文化类型[J]. 现代教育管理,2015(8):75-79.

[2]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 中国百科大辞典[Z]. 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465.

[3]陆根书,胡文静. 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培育学科文化[J]. 江苏高教,2017(3):5-9.

[4]上官敬芝. 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J]. 江苏高教,2017(2):67-69.

[5]刘福军,成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7-105.

[6]商兰芳,骆文炎. 高职专业文化特色培育探析[J]. 江苏高教,2016(3):152-15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ty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View of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Zhu Yongku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as two progressiv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s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second level is cultural fusion. Specialty culture is deeper integration form of“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rengthens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cannot ignore the building of specialty culture. Specialty culture building can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ty feature and specialty soft power, form cultural capital and improv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By updating the specialty idea, introducing industry culture, setting up specialty culture courses, upgrading courses and teaching culture, designing specialty cultural practice, seeing building-up “specialty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achieve deep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kes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hat can foster all-round developed practical technician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pecial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uthor Zhu Yongk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