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孩子是“邪教教主”吗

2017-06-12叶华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成长

叶华文

〔关键词〕问题行为;亲子依恋;成长

一个阴雨绵绵的上午,班主任陈老师推开心理室的门。

“叶老师,我们班晓吉(化名)妈妈想找您聊聊,您看有时间吗?”

此时,一名穿着得体的家长走进心理室,坐下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叶老师,我的孩子变了,变得我不认识了,唉……”晓吉妈妈断断续续地讲述了晓吉的成长经历。我从班主任处了解到晓吉近两周上课经常睡觉,不交作业,各科教师均对他懒散的学习态度有意见,就在昨天物理课堂上晓吉因睡觉被物理老师批评,他感到不服气,顶撞了老师,班主任因此通知家长谈话,准备让晓吉停课几天在家反思。

以下是晓吉妈妈的自述:

“我和我老公都是医生,晓吉上五年级前都在新疆生活学习,后来全家迁到广东。晓吉35周就出生了,属于早产。我们夫妻俩工作都很繁忙,没空带孩子,自孩子出生后到上小学都是老人带。我记忆中晓吉在新疆上小学时成绩都在前三名左右。小时候他特别温顺,有些腼腆,像他爸爸。小学五年级时我老公因工作调动来到江门,晓吉也跟着转学过来,刚到江门办理转学花了两个月时间,那时都是他爸爸陪着,我手续没有办妥仍留在新疆。后来我也将工作转到江门,我们在广东没有其他亲戚,晓吉只与新疆的大姑关系较好,平时靠电话联系。转学考试,晓吉离重点小学差几分,后来去了普通小学读六年级。可转来没多久我老公就突遇车祸骨折,我三个月时间都忙于照顾老公,没有过多关注孩子。从那时起我感觉孩子变了。他不喜欢说话,不喜欢与人交往。六年级期间因为同学说了开玩笑的话与同学打架,我被班主任叫去谈话,老师说孩子打架时像是在发泄似的。

“晓吉小升初分数离重点初中差十几分,就去了普通初中。初二时为了照顾他,我把姥姥姥爷从新疆接过来一起住。我印象中晓吉没有什么朋友,只有一次,有一个同学来到我家里,我叫他同学留下来吃饭,他却带着同学离开了。我平时很少做饭,一般都是在外面吃,可能他担心我做的饭不好吃,免得让我出丑吧。有一次他从同学家回来开心地对我说,同学的妈妈做了红烧鱼,家常豆腐,可好吃了。我顿觉惭愧,晓吉也经常埋怨我,你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妈妈贤良淑惠呢?我感觉孩子上初中后他看人的眼神就不对。中考离重点一中线差十几分,进入普高。恰逢晓吉中考前我外出学习两个月,我朋友都说要不是我那时出差两个月,晓吉可能连普高都考不上。你看我这个妈当的……

“晓吉进入高中后,他同学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邪教教主,我感觉他对此感到沾沾自喜。我觉得同学起这个名字,可能就是将他奉为异类吧,我很不喜欢这个绰号。晓吉放假不喜欢出去玩,就喜欢待在家里,他惟一的爱好就是阅读,他房里藏着三大箱书。他说毛泽东、乔布斯、希特勒都是他的偶像。我感到很惊詫的是他平时没有朋友,不与人沟通,但有一次和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现在是大学教授却很聊得来,他们相差二十多岁,那次他们聊电影《长城》聊了几个小时。我觉得应该是我的朋友很会引导吧。而我平时与孩子说话总说不了几句,孩子不想听我说,也不愿意对我说,表示他说了我也不懂。高一第一学期寒假回来,我不小心在他房间发现他写了《红楼梦》的读书体会,写了满满几页纸,我那时感到挺惊讶。我觉得晓吉读的那些书,不符合他的年龄段,读也只读个皮毛。这个学期开学第一周周末回家主动提出买物理化学复习资料,我当时觉得怎么变得这么爱学习,有些窃喜,心想是不是他现在知道要努力了,因为他提到过他现在的班主任很信任他。可好了不到两周,这个星期因为换班事件闹情绪,当时我心里就有些担心,没想到这么快就爆发了。我性子急,说话直接,平时在家都是有什么直接说,晓吉可能感觉我老公在家的地位不高。我记得小时候如果我对晓吉说,妈妈要出差一段时间,他还会依依不舍,扯扯妈妈的衣角,问我能不能不去呀。现在听到我要外出却平静得很,眼都不抬一下,只说知道了。让我感觉这孩子怎么一点留恋都没有。我说儿子是妈妈的小情人,晓吉却说你就别指望了。叶老师,我都快崩溃了,我真不知该怎么和这孩子沟通。我现在也面临继续学习、职称评审、做课题等问题,单位一堆的事情等着我。为了晓吉,我现在推掉许多外出学习和宣讲的机会,可是这样晓吉就会改变吗?”

我进一步了解到,晓吉上学期期末考试在政治试卷上写下粗口的话语被年级警告。高一第一学期寒假晓吉和爸爸妈妈回新疆探亲迟两天开学,来到学校却被告知自己的宿舍床位被换,当时晓吉就对学校的做法有意见。近两周因年级换班多次有较大情绪,认为学校把自己当垃圾学生,想扔哪个班就扔哪个班。近来周末回家喜欢用妈妈的手机浏览“壹心理”软件。在闲谈中向妈妈表示自己再糟也不会跳楼。晓吉在刚进入高中时说到要考大学。妈妈现在质问他:“你这种学习态度能考大学吗?”晓吉却说他现在只想混个高中毕业证,说自己很迷茫,不知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妈妈表示晓吉如果读不下去也不勉强。

一、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一)不信任感——亲子依恋的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年时期如能与母亲建立积极牢固的亲子依恋关系,就能建立对他所生存的世界的信任感。积极牢固的亲子依恋关系依赖于孩子幼儿时期及时充分地享受母爱。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和谐也取决于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幼儿时期长期丧失亲子生活,会导致孩子产生压抑和封闭的心理,在成年后,较难与父母建立亲密感。晓吉转学后的打架行为,与母亲的对立及难以沟通等显示出对他母亲及他人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有一部分原因应追溯到晓吉幼儿及童年期的亲子依恋的缺失。从他出生后到小学期间,晓吉父母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起居。晓吉妈妈对此充满自责又倍感无奈。这种情形代表着许多事业型妈妈的心声:“在孩子能抱的时候没有抱,等他大了,你想抱,他却不给你抱了。”

(二)孤独、封闭的内心——转学过渡期的心理适应

晓吉五年级遇到一次重大社会事件——从新疆迁到广东。任何一个人融入新的陌生环境均需要一个过渡期,从妈妈的自述中发现,在这个过渡期内晓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在新的环境中,晓吉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值得信赖的亲属朋友,惟一关系好的大姑也远在新疆。在晓吉来广东办理转学事宜的两个月内,都是爸爸在张罗,妈妈的角色是空缺的;妈妈调来广东后,又忙于照料意外骨折的爸爸几个月。可以观察到,晓吉进入新环境后的独来独往,像发泄似的与同学打架等都是其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在晓吉妈妈眼里只是觉得他变了,好像变坏了,会打架了,却忽视了11岁的晓吉面临重大社会事件时的心理需求。晓吉妈妈来了广东几年就学会了粤语,但晓吉到现在一直没有学会,而每次放假回新疆,他都会很开心,回到家乡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说明晓吉对新环境的归属感尚未完全建立。

(三)成人感——躁动不安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父母的说教和过度关心有时会产生反感。在情绪激动时发生顶撞老师的现象,甚至对学校产生反抗情绪,这说明孩子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十分强烈。处于青春期的晓吉将心理封闭起来,把注意力过多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不愿与长辈透露内心,他想寻求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但如果找不到,他也宁愿独来独往。他主观上希望遵守学校规则,但客观上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鲁莽行事,陷入自制与冲动的矛盾。晓吉在课堂上的不服气,坚持己见,与老师的顶撞和冲突,以及在班主任训诫下的悔悟,说明他的意志发展不成熟,这都体现了青春期典型的心理特点。

(四)迷茫,厌学——美好与现实的矛盾

在妈妈眼里,晓吉立志要考大学的决心和现在的迷茫状态以及懒散的学习态度形成较大的反差,让妈妈感觉孩子太善变。晓吉在阅读了名人自传后,把一些名人奉为偶像,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乔布斯一样的杰出人物,说明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但在学校里,要应对繁重的学业任务和各种考试,他又觉得压力负担过重,学习太苦,难以坚持,产生厌学心理。他追求名人成名后的光环及众星捧月的成就感,却对实现理想要付出的艰苦劳动想得不多,行动力不足。在遇到一些让自己感到不受重视或自尊心受挫的校园事件时,例如学校的宿舍换床和年级根据成绩的分班等事件让晓吉产生了一些非理性和负面的想法,萌发出“反正学校不重视我”“我是垃圾学生,想扔哪个班就扔哪个班”“即使我努力,也不一定有用”等负性想法,在这些负性想法的影响下出现学习懒散,拖拉的现象,甚至自暴自弃的态度。

二、看待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视角

(一)相信孩子的善——以成长发展的视角看待孩子的问题行为

晓吉妈妈在谈话中强调晓吉的种种劣迹,其实这给晓吉定了标签——他是一个“问题”孩子。班主任在描述中也提到各科教师对晓吉的学习态度感到头疼,把他视为异类,无怪乎同学叫他“邪教教主”。如果一开始戴着有色眼镜看晓吉,就不会发现晓吉身上善的部分。我们应以成长发展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现在行为不良,不代表永久行为不良;学生现在没有变化,有可能他在变化的过程中。当孩子的行为问题发生后,我们不应过多关注孩子行为问题本身,而应深入挖掘背后的信息,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综合分析,方能找到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點。如果只是一味批评和责备,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从大的方向看,晓吉仍然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们应把孩子身上的问题当作他成长的契机。

(二)保护并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晓吉妈妈提到晓吉的优点时,只提到了他比较关心姥姥姥爷这件事,以心理教师的视角看,晓吉的优点不仅如此,晓吉爱阅读的习惯就是一个最大的优点。不管是读个皮毛也好,还是读得太杂,至少他在读,而且主动在读,“喜欢阅读的孩子不会孤单”。晓吉通过阅读能专注思考,与名人对话,找到自己的榜样,这都是值得赞许的地方。特别是晓吉写《红楼梦》读书心得几页纸这件事情,妈妈也一笔带过,并没有表示赞赏和鼓励。也许在生活中,晓吉也很少得到父母的赞许。在孩子应该得到赞许的时候没有得到,而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只能得到批评与责备,这会极大地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著名作家池莉在她的书《立》里提到,孩子的独特个性需要家长去发现并将之保护,由此培养孩子高贵的气质。如果我们能多发现孩子个性中的独特气质,并加以保护和挖掘,孩子也许会越来越优秀。晓吉初三的主动学习,靠自己努力考上高中;与妈妈的朋友进行的一次长时间的忘年交流;开学前主动买复习资料的表现;还有妈妈提到过的不抽烟不喝酒不早恋,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挖掘的地方。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倾听、理解

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想孩子的所作所为,可能会陷入自我中心主义。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在没有认识到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行为前,一味责备埋怨,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就如同做心理咨询一样,咨询师首先要和来访者建立信任的关系,对来访者倾听、共情、理解、积极关注,方能开展后面的咨询工作。家长和孩子的对话也是一样,只有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亲子沟通才能取得较好效果。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就会明白:孩子的不喜与人交流可能是他还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学们取的绰号“邪教教主”,并不是大人想象中的异类,是同学对晓吉的一种幽默的称呼,没有恶意,表示同学对他个性的认可。而同学的绰号也让晓吉感受到了关注,因此提到绰号时他会表现出沾沾自喜。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会理解,晓吉与物理老师课堂上的冲突也不是偶然,而是晓吉对学校宿舍事件和换班事件等系列事件积累的情绪的爆发,因为孩子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被尊重和不被重视,换做是成人,我们也会有情绪,只是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不妥当。对孩子一次偶然的问题行为,我们不应夸大化和概括化。

(四)行动胜于言语,耐心等待

就像晓吉妈妈说的,有时说多了孩子听不进去,现在周六早上妈妈在上班前会做好饭煲好汤,写个纸条贴在桌子上,晓吉回到家也会自己吃饭,默认表示赞同。妈妈发现有时自己不说话的时候晓吉的态度反而软一些。妈妈也说该反思自己平时是不是太强势和太凶了。其实妈妈点点滴滴的行动,温柔关切的眼神,已经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孩子长大了,已然能心领神会。我们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纵然这过程中充满焦虑和不安。就像作家麦家在《朗读者》里“致儿子的一封信”中提到过的,在儿子叛逆的年龄里,他一直小心翼翼,伴儿如伴虎。所谓的小心翼翼其实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无声的爱的表达和陪伴。而每个孩子的心底也都留有父母的位置,现在的叛逆和反抗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请不用怀疑,给他(她)时间,他(她)终会理解和体谅,我们只需要等待。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成长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失落的一角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