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书论中的文字演变理论
2017-06-09詹其仙
詹其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9)
张怀瓘书论中的文字演变理论
詹其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9)
唐代开元年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著有《书断》等书论,在对历代书家进行品评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文字演变的看法。张怀瓘认为文字有古今之分,文字的演变就像祖与父、父与子一样,是不断发展的,各种书体的演变是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张怀瓘对于文字不断脱去“古形”的认识对现代汉字的改革与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张怀瓘;书论;文字演变
唐代开元年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著有《书断》等书论,其代表作《书断》既有对历代书家的品评,也有对于文字演变的许多论述。今试就其文字演变的理论进行探究。
一、张怀瓘的古今文字观念
(一)关于古今文字
在文字学里,一般把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或称现代文字阶段)。前一阶段从商代开始到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结束,后一阶段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1]作为字体的“古文”、“今文”则有不同的概念。“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启功先生认为,广义的“古文”,指“小篆以前的文字”;而“狭义的,是指秦以前写本的书籍中的字,特别是秦以前所写的经书的字”。[2]而“今文”,应该就是指小篆隶变以后的字。
事实上,“古文字”的名称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汉书·郊祀志》:“张敞好古文字。”[3]这里的“古文字”当指狭义的“古文”。张怀瓘在《书断》中将张敞的“古文”列入能品,就是指张敞擅长“古文”这种字体。再如《急就篇·原序》云:“急就篇者,其源出于小学家,昔任周宣,粤有史籀,演畅古文,初著大篆。”[4]这里的“古文”也是字体名称。可见,作为字体名称的“古文”在汉代时便已使用得很普遍了。与“古文”相对应的 “今文”字体名称在汉代也已出现。如《史记·儒林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5]虽然这些都是针对字体而言,但既用了“古”、“今”来指称和区别,说明古人是有古今文字观念的。《汉书·艺文志》云:
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3]
这里明确提出了古今文字的概念,也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各个时代的古今文字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先要分清古今文字观念与古今文字观念内涵的不同。相对于后一阶段的文字,前一阶段的文字就是古文字,后一阶段的就是今文字。这便是古今文字观念。而古今文字观念的内涵是针对某一具体时代的字体而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如秦代通行小篆,古文、大篆就是古文字;到了汉代,通行隶书(即汉隶),小篆以前的字体就成了古文字。上所举《汉书·艺文志》所说“六体”中,隶书属于今文字,而其余的五体当是古文字了。这是汉代人的古今文字观念内涵,当然内涵也可能更丰富。
(二)张怀瓘的古今文字观念
中国汉字字体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到汉隶再到晋唐之楷书,中间虽然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但在楷书时基本上完成了它的演变过程[6]。特别是汉字完成了从象形文字(古文字)——篆书到抽象文字(今文字)——隶书的演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隶变)后,虽然仍在演变,但变化不大。所以一般把隶书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而纳入今文字的范畴[7]。汉代是隶书成熟的时代,汉代人一般把隶书称为今文字,而把篆书及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了。汉以后,字体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后世人的古今文字观念与汉代人的古今文字观念在内涵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唐代去汉未远,唐人的古今文字观念内涵与汉人的差别就更小一些。当然,差别小不等于没差别,这从张怀瓘的古今文字观念内涵中就可以看出来。
张氏在《文字论》中说:“夫钟、王真、行,一古一今,各有自然天骨,犹千里之迹,邈不可追”[8]。他认为相对于晋时的王羲之而言,汉魏的钟繇便是古,王则是今。也就是说,他认为字有古今之别。这是张氏书论中不多的个人观点。由于《书断》吸收和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成果,因此,更多的有关古今文字的一些内容便是引述前人的观点或是从前人的角度说的。张怀瓘的古今文字观念也一一体现在其中。在《书断·卷上》“古文”一节有这样一段内容:
汉文帝时,秦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人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以今文考之,乃《周官》之《大司乐》章也[9]。
根据第三章,我们可以发现,此段内容来源于传为西汉孔安国作的《尚书序》和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但《尚书序》和《汉书·艺文志》的原文中均没有“以今文考之”这一句,应是张氏在引用时,自己加进去的。我们知道,汉隶是汉代的“今文”,楷书则是唐代的“今文”。张氏文中的“今文”,具体指楷书还是汉隶,张氏没有明说。如果张氏是从汉代人的立场说的,当然指汉隶。如果是张氏自己总结后说的,那就可能是指汉隶或楷书中的一种。
要知道张氏论述的角度,只要明确“以今文考之”的施事者即可。施事者是汉代人,那便是站在汉代人的立场上说的;施事者是张氏本人,那张氏便是从自己的角度说的。经过考察,可以看出,“古文”所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是汉代人就考证清楚了,也就是说,施事者是汉代人。因此,张氏此处是从汉代人的角度说的。他认为汉代人“以今文考之”后,知道了“古文”所书的具体内容。所以“今文”应指汉隶。这样一来,张氏似乎便成为了旁人,没他什么事了。其实不然,虽然张氏不是从自己的角度说的,但他加了“以今文考之”后,便无形中替汉代人表达了古今文字观念。或者说,是张氏用自己的古今文字观念为汉代人作了表达。
其他还有许多例子。如《书断》:“秦胡毋敬,本栎阳狱吏,为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9]胡毋敬所识之今文字当是秦小篆,古文字当是大篆及之前的字体了。在《书断·卷上》“八分”一节中,张怀瓘引了秦始皇时《序仙记》王次仲“变苍颉书为今隶书”[9]的记载,说明“苍颉书”是古体,“隶书”为今体。根据现代学者的观点,这种说法只是“美化了的神话传说”[2],是不可信的,但我们却可以看出其中蕴含有明确的古今文字观念。以上这些都是他引述前人之说,既是前人对古今文字观念的表达,也是张氏古今文字观念的体现。
张怀瓘还认为,各种书体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前者是古,后者是今。因此,其古今文字观念也体现在各种书体的继承发展关系中。这一点放在文字的演变中论述,此不赘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张怀瓘有明确的古今文字观念,体现了他较为进步的学术思想。
二、张怀瓘的文字演变观点
长期以来,许多古人对于所见到的文字,往往以为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许慎《说文解字序》说,“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父亲把文字教给孩子,孩子长大后再教给他的孩子,一代代往下传,怎么会改变呢?似乎有一定道理。他们不知道文字是会逐渐变化的,是可以流动、演变的。在这一点上,张怀瓘没有随波逐流,他对于文字的发展演变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汉字从产生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变化是一脉相承的,自爻画而至隶书、行书,是逐步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他认为,从汉字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字形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古形到今体的过程。
(一)文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有其源流可考
张怀瓘认为,万事都是从萌芽开始,逐渐显著的。文字的产生也不例外,是有一个开端的。他所列叙的十种书体,是相互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八卦”作为文字的萌芽,是仰观俯察的结果。而文字(古文)也正是黄帝史苍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9]而成。由于同是仰观俯察的结果,二者就会有一定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八卦”为“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他书体的“创革”也均有出处,是相互继承的结果。大篆是史籀或柱下史对古文改造后的结果,籀文也是苍颉古文的后代。所以他说,“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小篆是李斯“增损大篆,异同籀文”的结果。而八分是小篆快写后产生的字体,隶书则是八分快写后产生的字体,章草是史游“解散隶体”而作,行书是正书的变体,飞白是八分的变体[9],而“草乃文字之末”,[8]是张芝变章草创制等等,都有明确的沿革关系。其中关于“隶书”与“八分”的名实问题,张氏通常也如前人所述,将“楷书”延续“隶书”之旧称,而将原来的隶书称为“八分”。根据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各种字体的继承发展情况制成如下的谱系图,即张怀瓘的文字演变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张怀瓘看来,从八卦开始到古文直至行书、草书,有着明确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可谓“始自微渐,至于昭著”。
关于文字的发展演变,许多当代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多已成为共识。林志强先生认为,汉字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由多元因素共同促成的。汉字的产生虽与八卦的形成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作为远古文化符号系统的八卦,对一些汉字的构形也有过渗透和影响,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系统,且汉字产生在前,八卦流行在后,八卦不可能是汉字的源头。”[7]我认为林先生是对的。林先生将汉字的演变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八个阶段。[7]秦系文字包括大小篆,大篆也称籀文,承西周春秋文字而来;小篆也称秦篆,是承大篆而来;而六国文字则是与秦系文字差不多同处一时但又差别较大的文字,是张氏所指之“古文”,它“上不符金文,中不符秦篆,下不符隶书”;隶书(又称为八分)包括古隶(又称为秦隶,是篆书快写的结果)和今隶(又称为汉隶,是承古隶而来),是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变后的结果;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古隶草率写法的结果,今草是用楷书或早期行书的笔法对章草改造后形成的;楷书又称真书、正书,一般认为是由隶书演变而来;行书则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当然,实际情况应该会更复杂。如争议最多的隶书,许多学者都认为不可能由单纯的大篆或小篆演变而来。林志强先生这样认为,刘凤山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刘凤山的博士论文《隶变研究》中是这样说的:“从汉字发展演化的历史事实来看,隶变过程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包括小篆向古隶的变化,还包括大篆向古隶的变化,同时还应该包括由古隶书向成熟隶书的变化。”[10]
根据林先生、刘先生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制成一张字体发展演变简图:
对比以上两张文字发展演变图,我们可以发现张怀瓘关于汉字字体发展与演变的观点,有正确的,有片面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如八分是小篆快写后产生的字体,隶书是八分快写后产生的字体,章草是史游“解散隶体”而作,行书是正书的变体,等等。而文字起源于八卦的观点,就是较为片面的;他将大篆与籀文列为不同的两种书体,也是许多学者所不同意的。当然张怀瓘身处唐代,受到当时的条件限制,这些不足之处也是难免的,但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却是值得肯定的。
(二)字形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古形到今体的过程
张怀瓘认为,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古文到草书的长期过程,其中字形也经历了一个从古形到今体的过程。他说:
始皇之世,出其数书,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9]
张怀瓘所说的“古形”指的是象形程度。张怀瓘认为书体经过发展演变后,小篆的象形程度只剩下古文的一半,八分的象形程度只剩下小篆的一半,隶书的象形程度又只剩下八分的一半了。张氏虽用这种字形的变化来说明隶书与八分的关系,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张怀瓘对于字形的发展演变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字形的演变是一个逐渐脱去“古形”的过程。按现代文字学的说法,这种演变是汉字从形象的“古形”走向抽象的“符号”的过程。虽然当时的张怀瓘不可能有“抽象化”、“符号化”的概念,但对这种字形逐渐脱去“古形”的独到认识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代汉字学理论认为,汉字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从而不断提高书写和沟通效率,以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现代汉字在经过了多次简化后,使用效率已大大提高。尽管如此,汉字仍存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如部分汉字的笔画过多、一些字形极为接近等问题,需要通过简化等加以不断完善。因此,张怀瓘对于文字演变不断减去象形程度的理论对现代汉字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结语
唐开元盛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作为翰林待诏的张怀瓘也写出了《书断》这一书论巨著。他认为文字有古今之分,文字的演变就象祖与父、父与子一样,是不断发展的,各种书体的演变是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处在那个时代的张怀瓘,其文字演变理论无疑是超前的,他对于汉字“符号化进程”的认识对现代汉字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8,79.
[2]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16-17,36.
[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251,1720-1721.
[4]史游.急就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1.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25.
[6]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189-190.
[7]林志强.汉字的阐释[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39-40,1-4,21.
[8]潘运告.张怀瓘书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232,239.
[9]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14,272,224,211,219-229.
[10]刘凤山.隶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35.
(责任编辑:陈 果)
Theory of Font Evolution in Zhang Huaiguan’s Calligraphy Theory
ZHAN Qixian
(Public education department,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Fuzhou,Fujian 350119)
Zhang Huaiguan is the author of Shu Duan,who is calligraper and calligraghy theorist in Tang dynasty.In his book,he commented on calligrapers of successive dynasty,while expressed his views on font evolution.Zhang Huaiguan considered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The evolution of font just like grandfather and father,father and son,is constantly developing.The evolution of all kinds of fonts is the result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Zhang Huai guan’s recognition of font continuously become writing symbols still have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ofmodern font.
Zhang Huaiguan;calligraphy theory;fontevolution
J292.1,H024
A
1674-2109(2017)04-0043-04
2016-11-06
詹其仙(1976-),男,汉族,讲师,主要从事中国书法、汉语文字学等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