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改编类微电影的剧本创作思路研究

2017-06-08马千里

艺海 2017年5期
关键词:剧本创作微电影新闻报道

马千里

〔摘 要〕《当国旗升起》的故事来源于长春市《城市晚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此新闻事件是一个相对优质的剧本创作素材,通过研读原新闻报道与《当国旗升起》剧本,研究两种文本之间的转化路线,梳理出明确创作目的下的主题调整、立足本土文化下的背景转换、“微”特征下的内容删减、外化目标下的矛盾设置等具有借鉴意义的新闻改编类微电影剧本创作思路。

〔关键词〕新闻报道 微电影 剧本创作

《当国旗升起》的故事来源于长春市《城市晚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长春市一个8岁患绝症的女孩小欣月想去北京看升国旗,为了圆生命随时可能终结的小女孩的梦想,上千人自发组织起来在长春模拟天安门升旗仪式。该新闻事件温情动人,受众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一个相对优质的剧本创作素材。《当国旗升起》在该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讲述了:大学生金萌在侗族红临村小学支教时被8岁女孩紫雀所感动,紫雀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北京看升国旗,不料紫雀身患绝症双目失明,金萌决定为随时终结生命的紫雀举行模拟北京升旗仪式,社会各界纷纷帮助紫雀,来大陆观光的台湾父女敬佩紫雀的爱国精神,亲历了中国人在国旗下的神圣感和爱心,紫雀在众人的助力下圆了这个美丽的心愿。笔者通过研读原新闻报道与《当国旗升起》剧本,研究了两种文本之间的转化路线,最终梳理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新闻改编类微电影剧本创作思路。

一、明确创作目的下的主题调整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的素材需要加工打磨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主题的提炼往往是打磨的第一步,主题作为一部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要有统率整部作品的凝聚力,帮助创作者取舍素材,确定素材的表现方向。对于改编类作品,尽管原有素材已经相对完整,但创作者仍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目的对作品主题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当国旗升起》是在参加首届“我的中国梦”湖南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作为一部大学生参赛微电影,参赛获奖是它的主要创作目的之一。分析大赛的举办意义,知晓其价值输出方向有助于在大赛评奖中获得优势。从大赛的主题词“我的中国梦”可以看出,参赛作品的主题应以响应党中央号召、紧跟时代潮流、符合主流价值观为宜,主题可以是精神、生活状态、人生感悟等等。原新闻报道体现了欣月的坚强乐观,表现了小女孩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示了众人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些都可以发展为主题表达的重点。从添加的情节与人物来看,该片在原有新闻报道的主题上更加突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如来自宝岛台湾的阿华父女的人物设置;又如金萌发现紫雀日记本的情节设置(紫雀系片中患病女孩姓名,金萌系片中支教大学生姓名),日记本上记录了紫雀奶奶的父亲作为红军战士临死前的心愿是看到新中国国旗的升起,用以说明去北京看升国旗是祖孙三代的共同心愿。最终《当国旗升起》在首届“我的中国梦”湖南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了“最受欢迎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三项大奖。微电影《当国旗升起》在赛事中获得佳绩,剧本在主题上的定位功不可没。

二、立足本土文化下的背景转换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影视作品注重客观事实的艺术化加工。新闻改编类微电影是对新闻报道进行二次创作,作者不会满足于将新闻报道的文字语言简单转换为视听语言,在此基础上编剧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原有作品进行一定程度地再创造,用艺术化技巧来演绎故事。微电影同样是进行大众传播,受众群体也非常广泛。有时创作者对新闻报道改动后会给观众造成困扰,让观众不知道如何区分真实与虚构的部分。特别是当虚构的部分涉及到报道对象某些不好行为时,往往会给报道对象带来很深的困扰。巴赞曾这样说过:“我们指责导演恐怕不是由于他的虚构,因为导演的艺术就是在于虚构,而仅仅由于他不能掌握虚构的分寸,就成了虚构的受害者,因而难以对现实有任何新的开掘。”[1]如何处理这种“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平衡,既能尊重新闻报道的原有事实,又能留有自己创作的空间,是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难题。立足本土文化对新闻背景进行适当转换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当国旗升起》中紫雀的人物设置。湖南省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一个省份,各族的服饰、语言、歌曲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创作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之一定为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以红旗小学的侗族小姑娘紫雀生病作为故事的开端,侗族自治县的风土人情,紫雀身上的民族服饰都增添了画面的视觉美感。在剧本中还反复出现了一首侗族儿歌用以增强作品在情感上的表达:“斜空里、云叠叠 、想看月儿脸,雷雨电、石桥边 、风吹小草欢,泥土香、脚印长、留下梦串串。”这些湖湘文化的加入并没有折损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事实,相反在增强整部影片的画面造型感的同时也丰满了紫雀这个人物角色使其富有特色。

三、“微”特征下的内容删减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演变与蓬勃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中影视作品在与其联姻中都产生了众多的“化学变化”,微电影就是在这一变化中应运而生的新兴事物。“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微电影特征强调一个“微”字: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微时间放映。“微时代”强调“更好”“更快”,微电影本身就要做到“短”“碎”“精”。[2]新闻报道体裁中的消息虽然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但对于有操作空间和社会意义的新闻消息来说往往会有后续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容量就大大超过消息,虽然这些深度报道仍难满足电影至少110分钟的容量,但微电影的播出时间一般是15分钟以内,所以很多情况下微电影都面临着删减原有新闻报道事实的情况。如原新闻中完整的故事是由“欣月生病致盲”“千人为欣月举办模拟升国旗仪式”“欣月获爱心资助动手术”“欣月赴京圆梦”“欣月离世”等连续报道构成的,《当国旗升起》采用节选浓缩的方式以适应微电影的微容量镜语叙事,从紫雀患病失明后想去北京看升国旗为开端,以众人为她举办模拟升旗仪式作为结束,并在剧本中删除了换学校举办升旗仪式这一新闻事实来满足长度需要。

微电影微规模投资、微周期制作,时间和金钱都相对紧迫,在不影响艺术效果的基础上尽量节约拍摄资金和时间,利用好现实中可利用之物,才能高效快速地完成拍摄。那么根据实际情况对剧本进行内容上地调节是不可避免的。如《当国旗升起》在人物设置上用支教女大学生取代了原有新闻报道中女记者的角色;女主角选定了该片制作单位的在校学生;鉴于原新闻中有两千名多名助梦市民,人数庞大群演费用高昂,所以剧本对其进行了删减和转化,由该校在校大学生以及台湾同胞阿华与阿华父亲(该校教师扮演)构成了助梦群体完成表演。

四、外化目标下的矛盾设置

微电影是通过视听化语言来讲述一个微型故事。故事强调有头有尾,有矛盾冲突,能一波三折。矛盾冲突的引入是新闻事件转化为新闻故事的至关重要的步骤。如何在新闻事件中寻找矛盾冲突,需要创作者对事件进行认真梳理。在剧本创作中可以分析出主人公的内在动机,主人公的内在动机会激发外化目标,在阻碍外化目标完成的过程里就会充斥着矛盾冲突,并以主人公为解决矛盾而产生的进一步行动来推进情节向前发展。如《当国旗升起》中主人公金萌(支教大学生)的内在动机是对紫雀深切的同情,外化的目标是帮助紫雀完成心愿看升国旗。创作者可以思考什么能阻碍金萌的目标达成,这时阻碍金萌达成目标的也许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紫雀严重的病情和模拟升旗仪式的操作难度以及金萌的个人原因等。事件梳理清楚后,创作者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设置矛盾冲突阻碍主人公目标的达成,从而依据主人公解除困境的行动推动故事进一步发展。

结语

新闻改编类微电影剧本创作涉及到两种不同文本之间的转换,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需要相关理论进行参考与指导。微电影作为网络新兴产物,其剧本创作的相关理论尚未系统化。本文通过对《当国旗升起》剧本以及原新闻报道素材地研究,总结出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的创作经验,希望能以此丰富微电影剧本创作的理论,期待以此文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创作者对于新闻改编类微电影剧本创作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肖郭婧莎.浅析第六代导演的新闻改编类电影[J]. 戏剧之家,2014(10):156

[2]徐燁.“微时代”下微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J].艺术教育,2016(4):131

猜你喜欢

剧本创作微电影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田汉南国社时期剧本创作论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微电影叙事中的平衡与戏剧性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解读豫剧今后发展问题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