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哲学观
2017-06-08崔璨
崔璨
〔摘 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都成为了历代君王维护自身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中国古代的色彩文化,深奥繁复,内有精华,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东方色彩文化。本文将利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讨二者间的关系,追忆中国古代色彩美学和古人色彩观所特有的思想基础和灵魂内涵。
〔关键词〕哲学 古代色彩 审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如果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那么色彩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内涵影响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则折射着精神内涵。特别是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更体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文关怀。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色彩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对色彩的影响
1、 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起源。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主流哲学思想,有其特有的发展过程。阴阳和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易经》和《尚书》这两部著作之中,书中具体阐述了什么是阴阳五行以及阴阳五行的作用及意义。总的说来,阴阳五行学说发生于上古三代,发展于春秋战国,成熟于秦汉时期,最后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被道家思想所吸收,形成了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的社会主流思想并被封建王朝所利用以维护其统治。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的是五色(青赤黄白黑),因此中华文化特有的五色观也随之形成。而五色观一经形成就迅速植根于宫廷和民间,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色彩观。五色观源于五行学说,那么就注定要和地区方位附会在一起。《周礼》有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因此,在古代的色彩观中,自然地就将红、黄、青、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也叫上色,并分别配以五行为代表,即土黄、金白、木青、火赤、水黑。
2、 五行学说影响下的五色美学。前文提到,在中国古代的色彩文化中五色觀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五色观的形成又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和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古三代萌芽到春秋战国发展再到秦汉兴替确立,五色观的最终形成标志着古代中国的色彩观和审美意识已经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转变为独立的审美体系。当时人们不光追求色彩的美艳,并且还用色彩去标明不同的等级制度,创造出独特的色彩美学。例如五色观,纯度明朗、简单清晰,对当时的社会秩序进行了简洁地装饰和统一,这在当时全世界的色彩发展史上也是相当先进的。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宗教礼仪和等级制度相当严苛的情况下,色彩作为标明尊卑的一种特殊形式成为君王“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
3、五行学说对帝王服饰色彩的影响。既然色彩作为标明尊卑的一种特殊形式成为君王“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因此帝王的服饰色彩和臣民的服饰色彩自然会严格区分开来,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是秦朝的秦始皇,秦始皇也是有史可考第一位运用五行学说进行制度设计和执政的帝王。拒《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天下,推算出金木水火土五德循环往复、相生相克的原理,而秦朝是接替周王朝统一的国家,周朝是火德,那么秦朝就一定是胜过火德的水德,而与水相对应的颜色是黑色,因此秦朝尚黑。而到了汉朝时期,认为从崇尚水德的秦朝手中接过了天下,因此汉朝就应该是土克水的土德,与土相对应的是黄色,所以汉朝皇帝的服饰从秦朝时的黑色改为了黄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起伏,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四分五裂,因此社会的主流色彩也在不断变化更替,这一时期也是历史上的服饰色彩大杂烩时期。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隋朝灭北周,统一全国,北周为木德,崇尚青色,因此隋朝就是火德,尚赤色;土克火,所以接替隋朝的唐朝为土德,服饰为黄色。五代时期,后梁灭唐,土生金,因此服色为赤色;后唐自认为唐朝正统的继承者,因此服饰色彩仍为黄色;后晋金德,服饰尚白;后汉水德,服饰尚黑;后周木德,服饰尚青。后周禅让政权于北宋,木生火,因此北宋为火德,服饰色彩为赤色,南宋只是地域南迁,但还是北宋政权的继承,服饰色彩依然为赤色。金灭宋,土克火,因此金为土德,服饰色彩为黄色。宋朝以后,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而少数民族对原属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五行思想并不了解,因此,元朝没有自己固定统一的服饰色彩。明朝洪武三年,礼部官员提出应效法古代应用五行学说制定官服颜色,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而明朝继承于汉唐,以火德王天下,应为赤色,朱元璋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可。按照五行学说,清朝应为水德,崇尚黑色,但清朝也是由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对于五行学说也并不买账,因此,五行相生相克的色彩观没能得到满清帝王的认可,所以,五行学说的色彩观在官方思想学说上基本上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二、儒家思想对色彩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其思想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但是在儒家思想的发轫之际,特别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并无主从之分。甚至到了秦朝还遭到了灭顶之灾,那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传至汉朝,儒家思想才算彻底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华夏大地上扎了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官方经学,直至清末。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影响。
2、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色彩观。孔夫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其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周王朝走向衰落,华夏大地四分五裂、礼坏乐崩的时代。因此,为了调和社会矛盾、维护旧的社会制度,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即以仁的观念来对待一切、继承一切,提倡对君王的“忠恕”和为臣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治,重视伦理道德。因此,儒家的色彩观也就是“仁”思想的色彩观。儒家的色彩分类标准则是“礼”的思想,是从“礼”的标准将色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青、赤、黄、白、黑就是“上色”,而其他颜色就是“间色”,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色彩上的规矩,即使贵为天子,登朝上殿,车马旗饰也不可混淆颠倒。这一切条条总总,都是儒家思想“敬天事祖,慎终追远”思想的直接体现。
三、道家思想对色彩文化的影响
1、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有史可查的道家传世经典有《黄帝四经》、《杂黄帝》、《伊尹》、《太公》、《辛甲》、《管子》等,可见,道家思想起源于黄帝、神农的上古时代,与儒家思想起源于周文化不同的是,道家学者多出于宋、楚、秦、齐等国,也足见道家思想和夏、商文化有直接关系。至春秋末年,老子《道德经》问世,标志着中国道家思想正式形成。
2、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色彩观。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在思想和政治主张上都不同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中心主题就是天道自然,因此,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伦理方面主张“绝仁弃义”,思想方面则突出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思想。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则完全和儒家思想相对立,儒家思想充分肯定了礼乐的作用以及文化艺术的社会價值,道家思想却否定艺术,主张“淡泊无为”。在色彩文化方面,道家思想提出了“无色而五色成焉”的理论,“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主张无色才是最美之色。但是,道家也有自己所崇尚的颜色,那就是黑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是黑,幽冥之色也”。天色为玄,而“天道”又是道家思想的中心内涵,有产生万物的功能,天之玄色自然也有派生一切色彩的功能。因此,道家思想认为黑色为上色中的上色,为众色之首,并选取黑色为道家的代表颜色,所以现如今道家的建筑服饰也多以黑色为主。道家思想独特的以黑为主的色彩观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特别是绘画领域,奠定了黑色在国画中的地位。对后世色彩文化也有很深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能够涉及和渗透到包括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其思想为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带来了多元丰富的形式内容。特别是在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上,虽然各种思想对于色彩的理解不同,认识不一,但却都以传统文化的形式被保存和延续了下来,穿越各个历史朝代,经历上千年,根深蒂固、延绵不息,为中国现代色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根源与创作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原始装饰艺术中的生命意识探微[J].装饰,2003,12(2):74
[2]邓莉文.“大象无形”美学观下的艺术表现[J].装饰,2003,(8):61
[3]张雨祺.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看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J].艺术科技,2014,(8):292
[4]王智明.色彩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5]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