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设计探讨
2017-06-07吴必成王阳
吴必成 王阳
摘要: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启发性”“开放性”及“探究性”三个方面入手,就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启发性;开放性;探究性
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基层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笔者看来,高中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不能单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种形式的课堂提问注定是流于形式,并不具备实际效益;相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问题。以下,即为笔者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认识与看法。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设置问题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促使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活动。由此出发,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即能推动学生依据问题对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行认真、深刻地思考与分析。启发性的课堂问题对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认知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祝福》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一个人的外貌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经历与生活状态。课文对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其作用是什么?
纵观《祝福》全文,作者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可谓是别有一番深意,其主要目的在于刻画不同时期下祥林嫂的生活经历与生活状态。可以说,祥林嫂的外貌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线索。如此,上述启发性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充分思考,潜下心来认真研读课文,同时又有利于他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细细揣摩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很显然,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切实获得恰恰正是高中语文课堂设置启发性问题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设置具有开放性的课堂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有一个固定、统一的答案,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尽量为学生设置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创意表达。
对此,笔者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荷塘月色》这一课文开篇点题就说明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针对这一细节,笔者特意为学生设置了如下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不宁静”的情绪来源于对国民党反革命的不满与愤慨;有的认为“不宁静”的心情来源于知识分子对未来方向的迷茫与彷徨;有的认为“不宁静”是因为作者的思乡之情。请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朱自清先生的人生经历等相关内容,尝试对上述不同研究观点展开大胆的分析与探讨。
上述开放性的问题并不具备唯一的答案,学生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合理表达内心所思所想即可。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敢于打破思维的桎梏,促进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更能使学生以该问题为载体加深对《荷塘月色》这一课文的认知与理解。由此,我們不难看出,开放性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提问的有效突破方向之一。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设置具有探究性的课堂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同样应当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如,在教学《过秦论》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两个探究性较强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政治论文,作者所持有的政治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来证明自己的政治观点的?随后便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认真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两个问题展开探究。
凭借小组集体的思维智慧,学生既能通过问题明确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领悟与灵活掌握作者证明自身所持政治观点的方法——摆事实(实例论证)及作比较(对比论证)。这一自主探究学习结果的获得很显然要比教师死板灌输给他们要更为深刻,更便于记忆。这也充分证明了探究性课堂问题之于构建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要具有开放性,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显著发展;更要具备探究性,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这样的提问才能成为高中生语文素养与技能均衡、协调发展的载体,也才能真正有助于打造效益与质量兼具的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