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助学导思策略研究
2017-06-07刘坤
刘坤
摘要: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弱化思维的现状,着眼于思维能力培养,它以“三助”为操作载体,以“确立目标,把握学习重点”;“导预学,让难点与教学对接;改问答,将讨论与分享结合”等为实施策略,促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助学导思;策略研究
语文课总是以“听说读写练”为载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对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笔者认为除了这几项之外,至少还要增加一个学习元素,那就是“思”。而且要以“思”为核心来处理文本和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力!为了更好地履行这项使命,笔者提出了“基于思维力培养的高段阅读教学‘三三助学的策略”,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实践。
一助: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1.依据课标,把握学习重点
笔者以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整体教学为例,说说分级教学目标的确立。
(1)把握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些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是什么、要干什么和怎么样”,引领我们必须关注内容和形式的并行不悖,关注文体意识和表达技巧,直指学生的言语表达和言语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提炼单元目标。在本专题教学指导意见中,写着了解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本专题围绕一个“情”字,使学生感受、认识、理解丰富多彩的感情,专题分为“如诉如泣”和“执子之手”两个板块,分别对应亲情和爱情。基于此,笔者确定了单元教学的“纲”——在多样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读、鉴赏文本达情的肯綮处,体验亲情的潜沉弥久、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情感世界,习得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要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景物描写和事件叙述相融合的写作方法来寄托和暗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专题教学目标,做到了切入点小,更加聚焦,明晰具体,学习起来也就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远。
(3)细分课时目标。基于上述教学目标,笔者研制了课时目标,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有所收获。
①专题导读课。明确本专题的主题是“情”,课本内容是写亲情和爱情的,回忆曾经学过的表达亲情的文章,如《背影》等,明确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深情的一种技巧。了解、想象、感受、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植敏感、丰富、多情、感恩的心灵,习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本专题的终极目标。②细品研读课《陈情表》,通过对关键词的研读,如第三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体会李密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特点。
2.根据文体,号准课文脉点
不同的文体,教学方法是不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挖掘出文本的独特价值,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和整合,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课学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获得。
在教学《登高》一课时,笔者在抓“诗眼”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是“悲秋”的基础上,在品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采用“置身诗境”的想象法和誦读法来学习,笔者先抓住“落木萧萧”,要求联系杜甫此时此境的心情和遭遇来联想,问学生他会想到些什么?学生梳理出: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秋叶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我已经到了生命晚秋,不禁感慨生命的短暂。接着抓住“不尽长江”,让学生体会诗人想到了什么?学生梳理出:时间的无穷,永不停息,面对“滚滚”长江,怎能不无可奈何呢?带上这样的情感再次诵读。把这种感受送到心里去读一读……
3.依据学情,突破学习难点
学生思维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弱,教师选择的语言点要有丰实的内容,要能编制出恰当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活动的形式要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在教学《报任安书》时,笔者和学生说起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他们有的认同择生,有的认同择死,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学情,笔者让正方和反方的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根据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在课后找出需要的资料,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最终理解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一致认为,择生还是择死,不看一时一地所受的屈辱,而要权衡各种利弊,最终由对社会、对后世的贡献和价值来决定。
这样的学情捕捉、分析和设计,能减少盲目地教学行为,使课堂更具实效,更好地突破难点,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完善自己的思维,并有根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在导引学生如何思考人生的心向和人生的路线,为自己的人生走向提供示范。
二助:阅读策略的习得和内化
1.导预学,让难点与教学对接
预学单能引导学生自学,体现了“先学”“还学”和“独学”的理念。通过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梳理,有机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笔者在授课之前,为学生设计了预学单,请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竞有20位学生问:当加西莫多受刑时,周围的群众为什么要诅咒他、嘲笑他,向他扔石子?针对此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教程:
(1)看文章的结尾部分,群众怎样了?群众欢呼起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态度?(2)作者写群众前后态度的变化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手法,由此看出,群众虽然愚昧、无知、冷酷,但人性尚未泯灭。处在黑暗中的中世纪的人们的人f生期待唤醒。
本案是以学前调查为操作载体的,通过对学情的梳理,找准学生自学的短板,加重了对这一问题的学习预设,思考了学生出现疑难情况的指导路径,设计了有逻辑递升意义的问题链,有针对性地突破学习难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及创作意图通过思维转化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特理解。endprint
2.抓逻辑,将讨论与分享结合
新课标明确规定“培植高中生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而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只会举例不善阐述和分析,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这恐怕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忽视了从逻辑角度与写作思维去研究课文有一定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六国论》时,注意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其论证过程的严密逻辑性,让学生讨论、交流,共享思维成果。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点出原因。)(2)六国真的都是因为贿赂而灭亡的吗?(不是;韩魏楚因贿赂亡;齐燕赵则未见得。所以作者分类论证,两个分论点)。
3.学归纳,从零碎到逻辑整体
笔者经常引领学生进行整理,笔者认为,发现不是目的,能把心中那种朦胧、模糊、混沌的感受、经验和方法条分缕析地说出来,并形成有结构的言说,这才是切中肯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经历、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教师适时地提炼、引导和转折,从而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水平。
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文章中作者在描写了项脊轩的美景后,就转而写悲情。如果仅仅让学生归纳情节,作者文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会被驱散。
笔者和学生围绕“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哪些事情是令作者悲伤的?你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悲愁的?”展开了对话。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后,终于发现了文字后面隐藏的“泪点”:
(1)家道中落,让人伤心;(2)功业未成,有负祖母,令人扼腕;(3)母亲的温暖,已然不在;(4)爱妻的早逝,物是人非。大家围绕这几个点,把它们连成一段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通过教师的提炼、引导、归纳,學生就将自己内心留存的体悟统统讲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编序,使之形成一个有逻辑关系的“论说”体系。
三助:阅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1.主题探究,丰厚学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发展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此,笔者每学期都要确定一两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做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小论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习得知识由零碎趋向完整,对作品和写作的审视由孤立趋向联系,研究方法的运用由呆板趋向灵活。它摒弃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沉闷,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趋向深层的鉴赏,体味文章阅读“多元包容”的特征。
2.拓展迁移,提升思维能力
所谓迁移拓展式思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进行较大的空间转换,在空间转换中延伸思考的空间,扩大思考的领域,丰富思考的内容,并在多边对话中借鉴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迁移拓展式思考中的“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者在课文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二是指课文所谈及的问题。而“彼”是指在另一空间范围内思考与“此”相似或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弥补学生情感和精神上的缺失。例如,我在教学《氓》时,设计了以下教程:
(1)本诗中女主人公的初恋情怀是怎样的?(2)诗的最后一段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3)从开始时急切期盼到最后的悔恨失望,总体走势恰似一条抛物线。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你同意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从文学、社会和现实三者联合起来考虑的。其间蕴藏着的丰富人文精神确实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使师与生、师生与作者、师生与文本多元解读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沟通对话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思维力培养的阅读教学的助学策略,要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为先导,以“阅读策略的习得和内化”为阵地,以“阅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为后续,如此三位一体的“助学导思”,才能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习得内化、进步提升。笔者永远记住汪潮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就是像我这样的人,也一刻不停地在思考,我们要保证思考和表达的钟摆的平衡性,如此才不会有失偏颇地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笔者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将这种教育理念分娩于教育主体中,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在未来的表达情景中有话语权、有决策权、有力行权。笔者热切希望学生能在未来的交际情景中建构起个性化的慧心锦口的言语世界,走上言语表达的自我实现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