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蓦然回首——“整合”魅力无穷

2017-06-06刘蓓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交融衔接教学有效性

刘蓓

摘 要:在鲁科版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新课改后教学的内容有了增加和延伸,必修与选修中的一些内容有重复、有拓展、有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本文立足整合的三种方法:经验激活整合、问题驱动整合、巩固提升整合,并从这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必修与选修;整合;衔接;交融;教学有效性

笔者结合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认为教师作为教与学双边关系中的引导者,可以将教学内容部分的必修与选修相联系的内容进行衔接和交融,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辨之:云在青天水在瓶——现状思考

当前来说,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依旧不如预期的理想,很多时候,新课标的改革发展理念仅仅成为一句口号。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选修和必修共有九门功课。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学习时间紧张。化学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门功课,笔者认为选修和必修部分的教学其实有着一定的联系,必修教学部分,可以说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个时期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选修学习阶段节约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然而当前来说,高中化学教学中突出的几个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郁。在必修课阶段,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传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浓郁,加上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多数学生有些顾不上。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纵观鲁科版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有一些内容是重合的、相关的,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融合,而是抱着书上写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时候浅尝辄止。到了选修阶段,学生再度重新开始学习复习相关知识点,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没有强化。不少学生到了化学选修学习的阶段时,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多数学生都是被动接收知识点,老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没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充分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上述现状,当前高中化学的选修和必修课程没有得到融合和拓展,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二、深思之:站在天平的两端——深度解读

作为教师,在必修阶段,还不清楚哪些学生今后会进入化学选修部分的学习,多数教师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必修课堂教学阶段,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拓展,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关于必修与选修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犹如站在天平的两端,笔者认为,只有将学生从压力中解放出来,运用统筹方法,即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笃行之:唯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案例

笔者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以下是关于笔者针对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进行整合、的几个实践案例:

1.寓教于乐,以经验激活整合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最有力的方法。在教学中,笔者结合寓教于乐的方法,一般来说,必修阶段是在学生高一年级的时候进行,这个时期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度。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难度增加了很多,很多学生进入高一参与化学学习的时候,最明显的感悟就是难度很大,多数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则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激活整合,将化学必修课的知识点与选修的知识点充分整合,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以“授人以渔”为目的,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将《必修2》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相结合教学。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这两个部分的整合,既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了牢固的积淀,也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学习《必修2》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时,讲完甲烷、乙烯、苯和乙醇后,可以把“官能团”的定义从选修提到必修来讲,让学生体会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在介绍完乙烯的加成反应后,可以拓展反应机理很相似的加成聚合反应,让学生重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学习;必修中苯的取代反应除了介绍硝化反应外,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演示拓展选修部分的溴代反应和磺化反应,再介绍苯的加成反应和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的事实,让学生深刻理解由苯的特殊结构所带来的“易取代,能加成,难氧化”的特殊性质,到选修部分就扩展到苯的同系物性質的讲解,既复习了苯的性质也理解了基团和基团之间的互相影响;在学习酯的水解前必修课本上安排了一个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可以用选修的肥皂的制备视频代替,让学生对酯的水解反应和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产生兴趣。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知识时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线索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比如必修中同分异构现象重点介绍碳骨架异构到选修部分扩展到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的类型异构。

2.见缝插针,以问题驱动整合

传统的教学课堂基本上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多数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模式下参与课堂,对于教师的提问也是被动进行解决。在必修阶段,如果一些老师不进行适当的延伸,不少的结论及规律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会越来越厌学。笔者认为,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被动变为主动,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可以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以问题驱动整合,在理解后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好。笔者在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将一部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内容加以交融、完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笔者以问题驱动整合,比如將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二章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提到《必修2》教授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进行,为了解释由分子构成的共价化合物为什么熔沸点比较低;氢键则提到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教授醇的熔沸点和溶解性时进行,让学生理解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比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烷烃或烯烃的沸点要高,以及多元醇沸点高、易溶于水的性质。

3.开放思维,以巩固提升整合

在教学中,有一些学生出现屡教不会的现象,针对课堂上的知识点不能快速进行吸收和消化,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的思维。所以在必修课的授课阶段,笔者更在意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开放思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出答案。

在教学中,笔者将《必修2》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和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的衔接。为了巩固提升,笔者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化学必修课程中只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周期与原子的电子层数有关,每周期所能容纳的元素种数是数出来的,而通过问题让学生在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深化知识,能用鲍林近似能级图解释周期的划分和每一周期所能容纳的元素种数。再如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出发,用电离能、电负性定量地衡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最终达到让学生更高层次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本理念,感受元素周期表的魅力与强大。

笔者还将《必修2》的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与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一、二章的相关知识衔接。比如实现反应所释放能量向电能转化的单液原电池衔接到尽可能减少副反应发生的使反应所释放能量更加有效地向电能转化的双液原电池;影响化学反应的限度和速率的外界条件由必修的定性结论到选修的定量分析、从必修的经验型化学向选修的理论性化学过渡,都促进学生从多因素、定量的角度思考问题,对结论规律的理解记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巩固和提高。

四、领悟之:黄沙吹尽始得金——远景展望

总而言之,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相互配合,很好的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引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全面的提升。笔者坚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整合教学理念的运用之下,实现基础知识与拔高知识的良好衔接及交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实现高中化学教材新课改的目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定会绽放有效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周鑫荣,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J],化学教育,2009年12期.

[2]张水蘭、左香华,从必修和选秀教材的衔接谈高中化学的教学——以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编制为例,[J],化学教育,2006年11期.

[3]李金娜,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衔接的具体对策探析,[J],新课程·上旬,2014年2期.

[4]陈献忠,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衔接教学的问题与建议,[J],化学教育,2011年8期.

猜你喜欢

交融衔接教学有效性
真美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