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课堂上发生
2017-06-06孙健
孙健
学生的学习发生在课堂,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在课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长在课堂,那么,教育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发生?这需要采取一些策略。
1.以检测入新课
实施课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课堂检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涉及导入检测、重难点检测、课尾学习评价性检测,最为有效的是导入检测。导入检测一般是在课前的五分钟之内完成,检测的内容不是孤立于新授课内容之外的,而是对于前概念知识的梳理与铺垫,通过展示课堂学习知识树框架的形式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2.教方法重合作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应从重点教知识转为重点教方法,从而生成学生的学科能力。此外,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习小组在内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互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走许多弯路。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原生态”的,学生在合作中会得到许多启迪和帮助,找到解决概念学习合适的方法。
3.连接课堂与生活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四个层级,分解下来就是:听懂—记住—学会—活用,其核心环节就是“学会”。这一环节就是着力解决学生困惑,强化课堂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精选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例题与习题,插入到每一个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内在规律和方法,不断深化对学科概念、原理的记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的错误和概念的含糊不清,但学生亲身体驗了整个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收获和成长。这一环节还帮助学生不死读书,不把知识限定在书本上,让课堂与生活连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4.建体系以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知识和方法可以传授,能力是无法传授的,但可以养成。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学习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是在学生点滴学习的积累养成的,所以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结构化的时间,让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与其已有的知识连接起来。我的课堂教学会把课堂结束前的三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将其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连接起来,并让学生小组合作画概念理解图作为小结,这样可使一节课的知识与学段或学科知识构成体系,帮助学生理顺各个学习单元(一节课)的关系,这种整体思考的方法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