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乍起,迎来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的一片新绿
2017-06-06梅汝莉
梅汝莉
学校的创新、教师的创新是造就创新型学生的前提。在春风乍起之时,北京十二中公布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的中期研究报告,如一片新绿迎面而来,令人倍感振奋。
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十二中敏锐地关注其它国家的研究与实践,大胆借鉴了美国创建的STEAM教育,将这种教育模式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二中历年来的教育探索相衔接。例如,该校曾经开展过“以课程为载体系统实施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等课题。至于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研制活动,已经具有七八年的历史,师生们在上述各项实践活动中,都得到了成长和发展。
值得重视的是,该项实践研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切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创新。
创新之一,超越了STEAM教育仅就五门课程综合的局限,拓展为科学与人文的携手共进,突出了价值取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重视正确价值观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尚书》中就明确记载,任何发明创造都必须贯彻“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则。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更进一步指出,所谓创新,乃是“前人未曾有,后人不可無”的事业,表明社会价值是创新的本质。追忆百年来我国的创新历史,无一不具有“苦难辉煌”的特点。振兴中华、抵御列强、造福大众,始终是他们的信仰。实践证明,卓越源于信仰!北京十二中的实践研究,将立德树人摆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首位,注重发挥“人文性”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必将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强大内在动力。
创新之二,将STEAM教育开发学生创新潜质的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实现了创新教育在教学领域的“全覆盖”。北京十二中在实践研究中,促进各教研组初步总结了一套本学科、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教学方法,例如英语学科有“同语速听写教学法”、数学学科有“问题连续体教学法”、语文学科有“高效阅读教学法”、物理学科有“数字互动与探究教学模式”等,这是对我国学校管理“以教学为中心”传统的继承,也是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理念的体现。这不仅使创新人才培养能在各学科教学中“落地开花”,而且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创新之三,借助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推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学校的治理水平。STEAM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十二中的研究坚持了我国教育“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思想,在积极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始终重视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有的老师总结了自己在实践研究中的变化,“思维由僵化变灵活,由静态变动态,由依赖变自主,逐步挖掘和实现了师生的全部潜能”,这生动地表明该项研究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就学校治理而言,这项研究,使该校的管理体制更为开放灵活了。例如,该校采用整合的方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并将科学实验提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学校“不但为学生开放校内的全部实验室,并为有相关兴趣的学生提供合作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通过校内外实验室的互补对接,为学生的科技实验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近年来,该校开创了高中与大学合作的新局面,拓展了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途径。
北京十二中在“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的中期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普通高中的质量将决定上下左右其它学段的供应和完成,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生产。”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利用校内外的有利条件,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接受教育的机会,搭建了释放他们潜在创造力的丰富多样的平台,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能量投入到学习和获得新体验中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有效地规划富有创造性的人生。十二中人这种对教育发展的深刻认识,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探索,令人欣喜。
编辑 _ 王雪莉 付江泓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