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对接的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林业技术专业为例

2017-06-05

林区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林业岗位

文 云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基于岗位对接的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林业技术专业为例

文 云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通过岗位对接实现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体系,则要在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对接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建构岗位对接的学习领域,形成对接岗位序化课程体系。在基于岗位对接的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对接、“三课”融合以及“两课”结合。

岗位对接;林业技术专业;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列入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和纽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林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和顶岗实习学生的回访,很多单位和企业反应目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团队协作、人际交往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更缺少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所以,目前高职教育的轻素质、重技能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应使职业素质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形成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基于岗位对接的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步骤

(一)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为培养目标而建构的,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与之匹配[1]。所以,课程开发要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前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工作任务及岗位工作素质为内容,推导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再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开发对接岗位工作的学习项目和内容。

(二)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开发步骤

1.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研

通过每年对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单位、毕业生就业单位及顶岗实习单位的调研显示,林业行业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包括林木种苗繁育、营造林、森林资源经营和管护、森林资源监测等(见表1)。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发展,网络、计算机在林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些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主要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维护生态环境、秉公事林的职业道德。

表1 林业行业主要岗位及工作任务一览表

2.确定对接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职业素质是企业用人的首选要素,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进取精神是企业用人时最为关注的五项素养;职业能力是企业用人需求重点考虑的要素,主要包括职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2]。林业行业是艰苦行业,林业从业者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林业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时,不仅要有满足林业行业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监测等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更要有满足这些岗位所需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性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素质。

3.建构岗位对接的学习领域

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工作岗位,并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进而开展课程体系的构建(见表2)。

表2 林业技术专业职业素质、学习领域一览表

4.对接岗位序化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岗位→职业素质→学习领域”的分析思路,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现有职业素质特点,依据林业行业的生产过程、季节特点和教学规律,按照种苗→营造→经营和管护的工作流程设计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体系(见表3)。

表3 林业技术专业职业素质本位课程结构表

二、基于岗位对接的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实施

(一)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对接

1.课程内容与岗位对接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推进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是实现“产教融合”阶段职业教育理念的关键,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面向林业行业进行深度调研,确定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确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素质,以此构建学习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其次,要以岗位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逻辑顺序;最后,根据完成岗位工作内容所需的技术、方法、步骤和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单元或项目构建中,应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素质作为独立单元或项目,同时在具体项目和内容中列出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素质,以及所需职业素质的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所要达到的结果,从而体现职业素质与岗位素质的对接。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首先,要有场景对接,也就是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对接,其对接方式可以是到企业生产现场,也可以是学院仿真的实训场所,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实施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感知程度,又可以使学生融入到场景中,转换角色,成为一名真实岗位工作任务的实施者或操作者。其次,教师对接生产技术人员,通过教师的企业锻炼,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同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实现“教师+技师”的教学团队,特别是教师与技师进行教学时,将职业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实施,将职业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职业技能,又养成职业素质。

(二)“三课”融合

“三课”是指文化课、专业课和创业课,“三课”融合是指在教学中文化课与专业课融合、专业课与创业课融合、文化课与创业课相融合。

1.文化课与专业课相融合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这充分说明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主要以提升素质为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只注重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所以,对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应将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相融合,将文化素质培养纳入到专业课程中,结合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岗位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进取精神等。

文化课是职业教育的基石,很多著名学者提出:“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智慧,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精神,不仅需要经济,而且需要人文”。简而言之,公共文化课是育人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必须给公共文化课以重要地位。

2.专业课与创业课相融合

目前,创新创业是职业教学的切入点,只有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精神与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培养出社会和企业发展所期望的人才[3]。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课程是高职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创新创业应立足专业,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既要将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精神理念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要将特定的专业、职业背景嵌入到创新创业的基础性课程中,在专业技术的语境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4]。将意识引导、知识传授、活动熏陶、实践提升等各个环节的“点”串接成相辅相成和循序渐进的“链”,构建基于“专业+”的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与素质教育、实习与实训教育、实战与孵化教育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3.文化课与创业课相融合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性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专业性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维度的活动性课程比较“碎片化”,难以支持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培养。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拧成“一股绳”,需要在构建“嵌入式”课程上下足功夫。还要打破单个学科和专业的固守版图,更多地开设一些专业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跨界”的知识,如能力嵌入,促进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两课”结合

“两课”结合是指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开放实验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由专业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成立各种产学研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和专项集训队等,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特色鲜明的“课内+课外”教学手段。

[1]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70—272.

[2]赵淳,顾颂虞,余新利.“工学六对接”探索与实践——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苏州:苏州技师学院,2014.

[3]王振洪.创新创业教育,高职亟须实现十大“转变”[N].光明日报,2016-05-24(15).

[4]魏春梅.育智育技育德育信——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功能及课程拓展的四个支柱[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4):31—34.

〔责任编辑:李海波〕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riented Curricula Construction Based on Corresponding Positions——Taking Forestry Technology Profession as an Example

WEN Yun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 Tianshui 741020, China)

Curricula are the major wa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riented curricula system based on corresponding positions, under the guid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aims at confirming the goal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rresponding positions, building up the learning field and developing butt-joint post sequencing curricula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operating them,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urricula contents and professional position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teach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eaching” should be emphasized.

corresponding positions; forestry technology profess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curricula system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5.010

2017-02-27

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素质本位的林业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的阶段成果(GS[2014]GHB1178)

文云(1977—),男,甘肃庆阳人,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G710

A

1008-6714(2017)05-0021-0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林业岗位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land produces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