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7-06-05张征乾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0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微创

张征乾

(河南省鹤煤总医院骨科,河南 鹤壁 458030)

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张征乾

(河南省鹤煤总医院骨科,河南 鹤壁 458030)

目的 探讨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使用脊柱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共98例在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9例患者,其中常规组使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干预组患者使用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观察通过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情况、手术后患者血清中CK、CRP、IL-6的水平以及手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手术后1 d和手术后3 d的VAS评分较常规组患者的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的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较常规组患者显著减少(P<0.05)。在手术后的24 h和48 h,干预组患者血清CK、CRP、IL-6的水平较常规组患者的显著低(P<0.05)。干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患者显著少(P<0.05)。结论 应用脊柱微创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效果较好,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大大降低,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要积极的使用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脊柱;微创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1]指的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及活动受到限制的临床疾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外科中比较多见,并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松解的纤维环使髓核突出或者膨出,导致周围的神经受到压迫,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和腰腿疼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导致大小便的障碍以及肛门周围的不适[3]。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既往治疗中,主要采用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但是该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导致患者的恢复时间较长且效果不理想[4]。所以在本研究中探讨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使用脊柱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46例,女性患者有52例,其中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9例患者。其中年龄分布为31~58岁,平均年龄(41.12±2.32)岁。在98例患者中,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9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43例,L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1例,L2~3、L1~2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对两组患者一般的情况资料(年龄、病情)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均可比(P>0.05)。

1.2 方法。常规组:使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体位选择俯卧位,使脊柱棘突充分的展露,然后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重的一侧的棘旁组织切开,使椎间隙得以暴露,从上方将腰椎板下缘约四分之一处进行咬除,从下方将下一腰椎板上缘约三分之一进行咬除,进一步将黄韧带切开并开一个小骨窗,直径在1.5 cm左右,将腰神经根进行游离,完整的将髓核取出并将椎间隙内的部分髓核进行刮除,将隐侧窝扩大,神经压迫解除后对纤维囊进行修复。

干预组:使用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采取脊柱后路切口,将内镜插入,放大手术视野,使用双电极电凝电烙通道管中附于椎板上得软组织,将工作通道中的软组织清除,尽量减少组织的去除,将髓核吸出,对游离的髓核进行检查,防止遗漏,通常规组样解除神经的压迫,扩张神经管。

1.3 观察指标[5]: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后,观察患者手术后1 d和手术后3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手术前后疼痛情况的评价,以及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后血清中CK、CRP、IL-6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使用SPSS17.0软件,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 结 果

2.1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在手术后1 d和手术后3 d的VAS评分较常规组患者的显著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较常规组患者的显著减少,二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CK、CRP、IL-6的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手术后的24 h和48 h,干预组患者血清CK、CRP、IL-6的水平较常规组患者的显著低,二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后,常规组患者手术后发生5例神经根损伤,术中大出血发生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29%;干预组患者手术后发生1例神经根损伤,术中大出血发生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干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患者显著少(P<0.05)。

3 结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6]是常见于骨科中的一种疾病,多引起腰腿疼痛,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腰椎间盘的突出严重对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由于髓核的突出或者膨出,导致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一系列神经症状的发生[7],严重患者的大小便都会受到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常需要手术进行治疗,传统的手术导致需要剥离的组织较多,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也较大,手术发生一些不良事件的概率较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逐渐应用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使用脊柱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手术后1 d和手术后3 d的VAS评分较常规组患者的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的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较常规组患者的显著减少(P<0.05)。在手术后的24 h和48 h,干预组患者血清CK、CRP、IL-6的水平较常规组患者的显著低(P<0.05)。干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患者显著减少(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情况比较()

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

项目nVAS手术后住院时间(d)手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1 d术后3 d干预组493.31±1.03*1.16±0.27*5.73±1.32*45.13±11.15*60.12±12.35*常规组495.64±1.242.68±1.199.12±0.35123.42±68.4278.46±25.13

脊柱微创手术是一种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的结合产物,其避免了对患者的大损伤,其不需要对组织进行大面积的切开及切除,直接到达病患处,将髓核取出,并且在直视且手术视野较大的情况进行手术,使得准确率较高,减轻了患者的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应用脊柱微创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较好,不仅如此,患者发生神经根压迫等不良事件的情况显著减少,所以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要积极的使用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1] 陆晓生,赵劲民,彭昊,等.显微镜下与传统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3):387-389.

[2] 邹蕾,周毅,邬夏荣,等.后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12):2331.

[3] 许斌,刘刚,赵建宁,等.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的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8):816-818.

[4] 左云周,孔清泉,李晓龙,等.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近期疗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 (11):1353-1357.

[5] 韩书生.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05-106.

[6] 刘丰平,赵红卫,陈海丹.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8):1179-1181.

[7] 邓少果,杨腾衡.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7):39-42.

R681.5+3

B

1671-8194(2017)10-0174-02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