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患沟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7-06-03崔丹张梦春吴寒斌
崔丹+张梦春+吴寒斌
摘 要:在医疗卫生体制变革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影响下,医患关系被简单利益化,这是导致医患沟通低效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医患沟通教育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缺失、专业师资缺乏、考核评价缺位等困境,因此,应该针对性地在医学生培养中合理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增加学生接触患者机会,同时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改革医学生成绩考核制度,增加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
关键词:医患沟通;医学生教育;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73-02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人们随时随地都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毫无例外,在医患关系中也是如此,在患者心中自己不再处于以往“求医”的被动地位。当前,医疗卫生体制的商业化、市场化走向,导致医患关系也被简单利益化,患者认为“我出钱,医生就负责治好病”,忽略了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是万能的这一现实。而医生或不懂得或不屑于向患者做过多解释,于是医患关系每况愈下。如今社会上各种医患纠纷案件屡见不鲜,但值得注意的是,据调查显示,50.56%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所引起的,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医疗纠纷仅占17.56%[1]。医患沟通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我国医患沟通低效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虽然涉及公众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总体上我国当前医患沟通较为低效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而导致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多地发生患者暴力伤医和打砸医院等严重事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分工的细化导致交流的困难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分科也越来越细,责任分散造成医生们很难对其他科室所做的检查进行整合分析,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病不见人的现象,只把患者当作一个生物体而不是完整的社会人去医治,忽略了致病的各种社会、心理等因素,所以可能会出现效果不好令患者不止一次到医院就医、换药的情况,加深了患者对医生的负面印象。
2.恶劣事件的社会影响
由于对杀医案的报道中个别媒体的大肆渲染,院方与患者之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民众对医院抵触,医务工作者也惧怕和防备患者,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导致隐患出现的概率大大提高。加上对高昂的医疗费用的不满,患者总是试图寻找医院服务的缺陷,甚至有人编造了“要想富,做手术,做了手术告大夫”这样的顺口溜。由于畏惧患者的暴力行为,医生往往采取更为保守的自我防范性医疗,这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治疗效果也受到影响,甚至阻碍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形成恶性循环。
3.沟通上的误会
希波克拉底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对患者而言,疾病破坏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整体感、确定感、控制感和行动的自由,熟悉世界的丧失就像丧失某种能力一样,从而诱发了病人的无助感和依赖感。此时如果能与人沟通讲述自己的感受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而事实上患者很难有这样的机会。美国学者的调查显示,当患者对医生诉说症状时,平均19秒就会被医生打断。部分医护人员尚未转变服务观念,受传统的患者“求医”模式的影响,与病人沟通时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有时甚至简单粗暴。另外一种情况是医生在认真听患者讲述做记录,给出处方方案,但是并没有给出语言上的反馈,以至于患者误以为医生很冷漠并没有仔细聆听,这就加深了双方的误会。
4.医学生实习效果的影响
医学生刚开始实习时可能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技能训练上。在一项580名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与人际交流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医学生与患者在沟通时态度是积极的、语气是礼貌的、问诊是详细的,但是普遍存在只重视疾病,不关心患者身心病痛的问题[2]。医学生进行实践锻炼需要病人的积极配合,如果医学生不能与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就会给患者一种被当成试验品的感觉,从而抗拒实习生的检查,也就大大减少了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的机会。
二、我国医患沟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缺失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已经开设了多门系统完善的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在日本,医生为减少医疗纠纷总是自觉地与病人进行沟通,同时政府和行业也通过立法和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医患矛盾;在俄罗斯,医生与患者沟通时非常注重谈话的方式和内容,特别是语言技巧。而我国的医学院校在针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上与上述例子相去甚远。虽然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部分大学引进了SP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医学伦理教育等模块进行了大胆尝试,但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体系。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一些基础课程中偶有涉及医患沟通的内容,完全不能解决实际需要。一些学校也只是教师上课期间会捎带讲授自己的临床经历,也没有系统说明其重要性。少数试点高校开设了《医患沟通学》等课程,但存在课程性质大多数为选修课、课时相对偏少等问题[3]。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8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专业开设了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并且配备了教材及专职老师。但通过自制问卷中开放问题的回答分析以及调查后回访发现,受访者多将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人文课程默认为医患沟通教育的专业课程,且这些课程中只穿插了部分沟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多基于老师个人经验[4]。
2.医患沟通课程专业师资比较缺乏
我国医学院校缺少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个别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代课老师也处于边教边学的状态,而临床老师一般都比较忙,即使对实习生有沟通方面的教导也只是简单涉及询问病史,并没有针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交代”“医生之间的病例讨论、意见交流”的培训内容[5],也缺乏医患纠纷的案例讨论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教育,带教过程中欠缺对医患沟通能力的针对性启发、引导。
3.医患沟通课程考核方式缺位,教学评价的实效性不强
在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即使到大学阶段,大多数学生也是考什么学什么,所以医学生们也很难自觉进行提高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学习。部分针对角色扮演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先沟通什么、再沟通什么都有规定好的条条框框,很难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加强和改进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出路
1.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增加学生接触患者机会
美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艺术》《与病人沟通》等课程,学生的沟通能力受到高度重视;英国许多医学院校也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情商教育等课程,大部分院校将临床沟通技能(CCS)的教学作为其现代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我国也应多开设试点学校,学习国外先进课程理念,并制定符合我国医学院校以及学生特点的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生在实习前很少有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因此,可以在本科学习阶段多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在实践中熟练巩固沟通技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型教师
医学院校都是一个老师带多门课,精力有限,而临床老师往往工作繁忙,带教过程中可能对于沟通这块也没有详细告知。因此,对于医患沟通教育这样一门系统的学科,建议培养专门的教师来讲授。在此之前也可以常请些德高望重的专家针对师生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加强专业医科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联系,鼓励医科专业老师与人文、社会、心理等专业教师多交流学习。毕竟,医患关系不仅是法律关系,也是一种道德伦理关系。
3.改革医学生成绩考核制度
在成绩考核中加入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也能激励同学们平时努力学习,提高对该方面的重视。另外可以一改以往答卷的方式,以SP演练加上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考核标准。SP考核中可以专业教师作为标准病人,及時观察学生的表现并随时给出反馈意见,更有益于改进医患沟通。
总之,医患沟通有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良好交流,形成良好的就医环境。我国亟须技术好、善沟通、有仁心的全面型医学人才,促进医患沟通教育长路漫漫,还需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一起走下去。
参考文献:
[1]朱英,陈日兰,蒙珊.针灸科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C] //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0:134-136.
[2]黄莉,崔继东,李晓明,等.医学生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病案,2012,13(8):54-57.
[3]杨丹静,凌云,谢春,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5):96-97.
[4]李玲,宋久林,杨诗源,等.医学本科生医患沟通教育满意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4):421-424.
[5]马立勤,黎建勇,银孟卓.重视和加强医科生交流技能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2(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