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2017-05-31刘爽
刘爽
摘 要:文章从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现状入手,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针对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5-0032-0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发展趋势
公共图书馆是典型的政府建设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创新是随着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而提出的一个新的问題。公共图书馆应结合行业的自身特点、地区法规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岗位管理改革的有效之路[1]。
1 公共图书馆的岗位管理
从狭义上讲,公共图书馆的岗位管理是针对岗位自身进行的基本建设,涉及岗位设置要求、结构比例、职责分析、评价管理等内容;而从广义上来讲,岗位管理是围绕岗位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流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岗位设置管理、岗位绩效管理和岗位薪酬管理[2]。岗位管理最早的雏形出现在企业管理之中,图书馆的引入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控、引导,将其作为提升服务效率、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1.1 政策背景
事业单位进行岗位管理是国家的要求,并为此相继制定了多项政策和办法。2000年颁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通知指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即推行员工岗位聘用制度,探索员工与岗位之间的聘用关系。2002年颁发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也指出:应由过去重视身份转向看重岗位,由“任用”改为“聘用”。2006年颁发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通知中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同时完成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制定。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印发了《深圳市事业管理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深人社发[2010]109号文件)和《深圳市事业管理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深人社规[2012]11号),这对深圳市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及聘用制度的推行做出了明确规定[3]。一系列的政策与办法充分说明了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指明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1.2 图书馆行业转型及技术挑战
近年来,从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的趋势来看,推行岗位管理改革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信息技术及科技能力的日新月异,使读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阵地服务已经无法顺应当前环境及读者的发展需求,所以,图书馆必须进行改革,并不断更新服务手段和创新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服务模式、服务理念、服务体系的变化对图书馆员的能力、素质、构成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岗位管理及聘用制度强化行业服务功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图书馆行业自身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图书馆行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设置岗位体系。
2 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现存问题
2.1 现行人事体制与岗位设置互相矛盾
岗位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而现行人事体制基本上还是沿用干部、工人等身份管理,岗位管理与身份管理交叉,且多种工资并存,与岗位设置要求的三类岗位存在矛盾。如:一些既无行政级别又无专技职称的人员的安置问题,原先的比照相应技术等级制定工资标准的人员如何套入新岗位,以及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没有行政级别的管理人员的继续被聘任等问题,都没有较为稳妥的解决办法。
2.2 岗位结构与职数比例不匹配
依照中央、省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通知的相关规定:在公益服务性事业单位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的评定结构比例应为1:3:6,但在实际工作中,人员比例结构却是难以控制的,并且时刻发生着变化。同时,“终身制”的职称评定,“只上不下”的职称管理,逐渐形成了“上级”岗位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岗位结构却只能保持不变。
2.3 终身岗位制形成的思维固化
由于图书馆没有轮岗的规定,员工一经分配到某一部门,往往一干就是好几年,致使思维缰化、视野狭窄、技能单一、知识陈旧,并出现对其他部门缺乏了解、协作观念差的状况。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在具有岗位基本任职条件的前提下,允许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人员互相流动。但是由于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办法并没有与之相配套,所以人员流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4 地位低、收入少,人才难求
由于图书馆馆员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因此,图书馆对高学历、高技术、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并且由于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使一些技术性强、智力投入高的岗位在人员工资、津贴、福利待遇上与一般岗位差别不大,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4]。
3 岗位管理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岗位设置管理配套机制
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将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架构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图书馆应对馆内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外包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对工资经费进行总额管理,建立以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为主的人员管理机制,发展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岗位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岗位设置管理与现行体制之间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图书馆竞聘设置应体现在“讲学历,看能力,重业绩”,注重人员的基础知识技能与业务能力水平。同时,图书馆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聘用制度、考核体系、薪酬绩效分配制度等配套政策及法规体系,形成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专业人员评价机制,真正实现“评聘分离”,打破专技岗位聘任终身制,以保证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工作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
3.2 探索符合公共图书馆特点的机制
目前,事业单位薪酬绩效分配改革已经逐步在启动和执行,公共图书馆应结合馆内实际情况构建收入水平与岗位职能、工作业绩、服务效益等密切结合的分配机制。只有对不同岗位及贡献的绩效实行不同的分配形式,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保障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得到相应的奖励,图书馆更应在专业领域内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化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机制。图书馆的各个重难点问题也要深化改革,同时制定适合图书馆长期发展及有效运营的图书馆岗位设置管理规范,从总体上及根本上进行管控,以确保人员管理有据可依,为实际操作提供根本保障。
3.3 实行图书馆非核心业务的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主要是指图书馆针对部分业务岗位或者业务,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承担、执行和实施。目前,岗位社会化早已在图书馆以不同的方式实行,这一方式可解决人力资源的不足,提升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效能。如:以天津图书馆为例,在2011年6月,天津图书馆所属海河园教育馆面向社会招聘社会化工作人员30名,所聘岗位为“书刊借阅岗位”,其管理方式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工资参照天津市有关工资标准执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另外,深圳市的深圳图书馆、罗湖区图书馆和盐田区图书馆等,自2012年起就开始实行了图书馆部分业务的外包,包括文献上架、图书加工、书目采访、书目加工、活动支持、网络管理等。
3.4 构建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机制
目前,公共图书馆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服务工作已经由单一、被动转向开放、多元和主动的服务模式,同时,图书馆也要不断地变更服务手段、开拓新的服务业务。而服务的提升,则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知识基础技能,并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对于有较强学术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图书馆业务,图书馆需要进行分类编目、智慧化管理、数据库建设、特色馆藏建设等,也需要不断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甚至提供相关在职教育的机会,以提高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5 构建工作人员合理有序流动机制
长期以来固化的工作氛围容易使图書馆员倦怠,所以图书馆管理者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引入流动、竞争机制,这样才能够激活员工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①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图书馆要在馆内定期实行轮岗交流,引入竞争上岗等制度,打造馆内积极竞争的工作环境,使员工主动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②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轮换机制。推行聘任制,实施“引智工程”,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确保馆员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情绪。③协助员工做好职员生涯的规划与管理。把轮岗、晋升、培训、考评相互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形成馆内人才与社会人才相互竞争、相互流动的局面。
4 公共图书馆岗位管理的创新趋势
4.1 推行法人治理
推行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改革,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引入公共图书馆管理社会化,强调市场经济机制,从而增强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同时,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使用的有效配置要求,将图书馆工作人员资源有效开发起来,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总体运行效率。在具体的岗位层面,理事会作为上层机构,享有规划、决策的权力;图书馆管理层则是理事会规划、决策的具体落实人;图书馆员则是依据管理层的要求,按照各自岗位的职能、职责来履行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因此,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体系是图书馆理事会、图书馆管理层、图书馆员与图书馆用户实现共赢的焦点[5]。
4.2 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多元化
随着智慧图书馆概念的出现,大数据、“互联网+”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早已和过去大不相同,信息素养及专业化已经成为图书馆员的基本要求,馆员需要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服务能力、沟通能力。面对各图书馆差异化馆藏和服务,馆员的职业要求也愈发多元化,包括针对特藏专业的相关知识、能力、经验等,这些都将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岗位设置,同时对岗位管理的可持续进行产生较大的冲击。如:为保证数据的有效组织与服务,国外一些图书馆纷纷开始设置“数据馆员(data librarian)”,招聘专业人才专门从事数据管理服务工作[6]。为了适应图书馆未来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的发展,智慧图书馆员除了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还需要有终身学习的决心,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图书馆员通过自身拥有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可以发现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并主动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智慧图书馆员是高于学科馆员而存在的,需具有过硬的综合分析、应用、开发能力,可以帮助决策者重新认识图书馆[7]。
4.3 社会公益文化队伍将成为岗位资源的有效补充
目前,深圳市的志愿服务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地位,其管理模式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化及制度化。同时,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被人们广泛接纳并推行,如:人们志愿加入文化义工,在志愿U站工作,已成为深圳市民八小时之外的另一项工作,而这支志愿者队伍也已成为深圳市公益服务的中坚力量。我国多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佛山市等地也相继引入了志愿者服务。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义工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在发展思路、管理架构、常态化运营、制度建设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另外,在今后的日常服务岗位设置中,图书馆可以结合志愿者队伍的特长优势、公益服务的需要、图书馆空间资源的宝贵性,开设一些特色的人性化服务,如:阅读指导、送书上门、爱心讲故事、学习指导等。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就经常招募志愿者为初到馆的美国学生实施“家庭作业帮助者(homework helper)”计划。因此,图书馆需要做好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等配套工作,实现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和志愿者价值实现的双赢局面[8]。
4.4 政府购买服务与图书馆核心岗位相结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提到:“培育市场主体,丰富服务供给”。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上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将在规范的引导下逐步向多层次、多方式的模式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开放程度不够,市场培育程度不高”,图书馆等事业单位也缺乏市场竞争性,导致了购买社会服务的管理模式仍需时间摸索检验。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趋势,对图书馆的岗位管理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管理者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积极引导,做好思想工作,让其明白图书馆的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有压力、有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核心业务效率和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其主要目的是期望图书馆在编人员能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专注于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在实行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第三方的企业或者机构,图书馆自身需要更加做好人员管理、业务培训和服务评估工作,如此才能够全面提升和优化公共图书馆的各种投入、效益及产出[9]。
参考文献:
[1]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06-11-17].http://www.gov.cn/zwgk/2006-11/17/content_445979.htm.
[2]張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7.
[3]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深圳市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试行办法》深人社规[2012]11号[EB/OL].[2012-08-25].http://www.flssw.com/fagui/info/43227677/.
[4]赵琨.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论坛,2015(10):68-73.
[5]王冬阳.机构法定理事会治理岗位管理:基于公共图书馆推行法人治理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2014(1):31-33.
[6]孟祥保,钱鹏.国外高校图书馆数据馆员岗位设置与管理机制[J].图书与情报,2013(4):12-17.
[7]武婧.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9):113-114.
[8]赵琛.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岗位设置与管理[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3(3):14-16.
[9]吴雪芝.高校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4(3):130-132.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