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区域职教资源优势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雏形
2017-05-31杨正俊
杨正俊
摘要: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利用无锡市职教园区高职院校优质资源和本校品牌专业开展优势对接。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标准的制订以及课程资源一体化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初步构建起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雏形。
关键词:区域资源优势;中高职衔接;现代职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39-04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由多所具有较好行业背景的职业技术学校整合异地重建而成。多年来,学校在致力于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争取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同时,注重构建学生升学立交桥,从当初的“对口单招”、“3+2”高级工+成人大专,到“专转本”、“专接本”等后学历教育的成功嫁接,利用多种渠道圆了中职学生的大专梦、本科梦。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要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参加该项目的尝试工作,自2012年始分别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对接,2013年起又先后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乡建设学院等院校衔接,至今已有7个中职优势专业分别与5所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形成校校紧密合作。目前已有两届中职学生成功转段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新的模式,新的运作,使学校初步构建起现代职教体系的雏形。
一、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实施背景
(一)政策呼吁中高职纵向衔接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行业企业需要有高素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江苏省政府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50%的生源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这为有效推动中高职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纵向衔接提供了保证。
(二)市场需要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职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拥有大基数的较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提供软实力支持。
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探索建立中、高职在汽车维修、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物流管理与服务等优势专业的充分衔接,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无锡或者江苏甚至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技术技能人才的储备;努力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从招生过程、教学过程、学生管理、師资互换、岗位认知实习、跟岗培训等各环节进行深度融合,为同类学校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提供可借鉴模板。
三、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实施过程
(一)遴选优质资源和优秀专业相对接
学校一方面把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做大做强,形成学校的品牌专业;另一方面全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根据无锡区域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物流管理等专业与本地区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衔接,系统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按需发展,强强联合,分段培养,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装饰、物流管理专业分别是省级品牌专业、示范专业或者市级重点专业,衔接学校的每个专业也分别是省市重点专业。
(二)成立试点项目组织机构
学校与相关合作院校成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项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专项领导小组分别由联合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学生处处长组成,组长由联合学校校长联合担任,负责该项目的全面工作。实施工作小组由职能处室和相关系部分别设置,形成了校长全面抓、分管教学校长亲自抓、教务处主要抓、试点项目所在系部具体落实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明确的工作职责,开展调查研究和交流讨论,及时解决试点工作遇到的问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三)制定试点项目衔接内容及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衔接。中高职衔接首要解决的任务是科学界定好中高职分段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厘清中高职学校分别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为此,学校教务处从2012年起每年牵头组织相关衔接学校,分别组织各专业系部和衔接学校的专业系部共同探讨研制“3+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研究论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就业岗位以及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和素质结构。人才培养方案既体现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技能等级的递增性、能力水平的层级性,又有序划分两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保证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形成“2.5+0.5+2.5+0.5”的优化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标准的衔接。课程标准的衔接是中高职试点项目的关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是相同或相近专业。因此,除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有继续延展以外,许多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的设置也大致相同,有些专业在中专阶段就会把高职阶段的内容教授完毕,导致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是重复教学。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的《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工程测量》等课程;建筑装饰专业中的《美术》《构成》《室内设计》等课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等课程,在中高职都是必须要学习的,如果同一门课程在两个阶段都学习,学生在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就是在炒冷饭,没有新鲜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清晰界定中高职每个阶段的课程标准,尤其是相同课程的一体化课程标准,明确哪些内容是中职阶段必须学习完成并且掌握的内容,哪些内容是留在高职阶段学习的;哪些技能是中职阶段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哪些技能是高职阶段学习的。让衔接学校专业课程标准既有统一性,又具有独立性,并体现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目标和规格层次。经过衔接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使各衔接专业在中职能向高职进行延伸和拓展,高职院校也能在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执行中得以感受其逻辑性。
3.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是实现试点项目的核心。有了各专业在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还需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衔接专业团队以岗位典型性工作任务为抓手,根据学生对职业认知和成长规律,建构中、高职阶段课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强调中职课程重技能,让学生在技能的反复训练中感受职业性;高职课程重技术,让学生在学校实训工厂或者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得以训练自己的技术技能,提升自己在工作中处理事件或故障诊断分析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逻辑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能“砌筑长1米高1.2米厚0.24的直墙”;在高职阶段要求学生能“砌筑长1米高1.2米厚0.24带0.4*0.4铝合金窗的直墙及其施工质量的鉴定”。室内设计课程在中职阶段能“完成标准客房或者住宅的设计、施工和报价”;在高职阶段要求能“完成500平方米大小的办公楼、小型餐厅或者小型专卖店的设计和施工及清单计价”。这些不同专业的课程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授课标准和教学内容也不同,并且具有逻辑递进关系。
4.教学过程的衔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合中高职教育,以及企业岗位认知,学校有计划地在一年级安排开学典礼、入学专业思想教育、衔接学校考察交流、学年总结表彰并颁发奖学金;二年级安排学生走进企业、专业技能训练、行业专家进校园、学长进课堂等,进一步巩固专业认识;三年级进行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跟岗实践、转段考核。进入高职一年级原班主任跟班一学期,让学生走进高职学校的适应期,文化基础课老师利用区域优势,在新生入学就介入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在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时候,继续根据原课程的高职衔接内容,按照衔接课程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这样,既能很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又能将课程很好地延续,也比较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衔接学校有了充分了解,衔接学校之间通过有效的考察、讲座、实训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师资互换、基地共建、共同发展的目标。
5.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在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等级要求,即中职完成中级工的相应工种取证,高职完成高级工的相应工种取证。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须取得测量放线工的中、高级证书;汽车维修专业须取得汽车维修工的中、高级证书;建筑装饰专业须取得砌筑工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6.转段的衔接。学校在招生时就明确中、高职转段要求,在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可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转段考核由衔接高职院校和中职校自主组织,原则上在中职第六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综合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录取工作由高职院校组织实施。不愿意转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以按照教学计划顶岗实习,直接就业。
(四)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为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交流,从2012年起,学校定期召开衔接专业间的研讨活动。中高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老师、专业老师一起以衔接课程为核心内容,研讨授课计划、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分段考核标准、交流教育教学心得等。通过研讨、互动协商的交流方式,避免了中高职教学的重复与缺失,明确了双方各自的任务。同时,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时,邀请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参加,颁发奖学金和毕业证书,每年组织新生分别到衔接学校听讲座和参观教学、实训,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氛围,明确学校目标;二、三年级学生分别就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走进企业进行探究,走进岗位进行认识,走进师傅进行跟岗,并邀请高职院校的学哥学姐来学校进行专业和生活等方面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条件保障
(一)組织保障
为破解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政策难题和确保各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校特邀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教育科研专家与相关学校领导共同组建试点工作咨询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推动试点工作顺利进行。项目专门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以确保项目的有效高质量开展。
(二)经费保障
牵头学校和对接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同时吸纳优秀企业的捐助,寻求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用于项目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数字化资源与教材资源建设、优秀学生奖学金、企业行业考察调研等。
(三)政策保障
健全试点项目的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制定试点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确保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政策宣传。教育局将本项目的招生进入三星高中分数线,全力宣传试点项目,让市民知晓项目的优势条件。
五、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认识与反思
(一)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衔接机制
在实施过程中,衔接学校都能按照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形成行之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中职培育的人才质量力求达到高职的转段要求,高职院校根据有别于高中后招生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出适应无锡或者江苏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必须构建中高职贯通式的评价体系
通过与衔接学校的协商研讨,初步构建中高职贯通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目的在于提高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质量。让高职学校在中职教育阶段就必须介入教学过程的监控,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建立、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重点监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相关学生素质直至学生毕业离校,形成一贯式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必须建立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从目前江苏各市的实践来看,中高职衔接工作并未出现预期的成效。中职与高职都是各自为阵,在衔接环节上不到位,对整个专业缺少系统的规划,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有不少高职院校在中职教育阶段特别是招生阶段根本不介入,一些优秀的高职院校也不愿意将计划都给衔接的中职学校,而一些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则将中职院校作为未来的生源基地。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生源性质不一样,往往高职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又不适应学生的情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中高职衔接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联动,系统规划,分段培养,才能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