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政治认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

2017-05-31胡建王慧慧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

胡建+王慧慧

摘 要:政治认同反映的是公民对自己所属的特定政治系统的认可与支持,具体体现在人们的政治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中。在政党政治时代,公民政治认同度是衡量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以实现人们对其执政的肯定与支持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党必须从提高执政绩效、创新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等方面来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从而切实提高公民对党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 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2-0049-06

政治认同是一个关系到现代社会政治稳定和有序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运行的认同度是增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其执政合法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执政党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因此,为了推进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适应国内外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必须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出发,维护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以提高公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度为核心价值追求来全面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政治认同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

(一)政治认同的含义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由多种因素有机构成的系统,它对于维护政治系统的顺利运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政治认同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政治共同体的一种政治态度,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可与归属感,并体现在其具体的政治行为活动中。美国政治学者罗森堡姆对政治认同的理解是学界较具代表性的看法,他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也包括那些他感觉到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1]国内学者则大多把政治认同看作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为了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因而把自己看作是某个政党、阶级的成员并自觉以其规则规范自身的政治行为,最后产生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的现象。

总而言之,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公民个体或群体)基于一定的利益对政治认同客体——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支持、认可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政治心理与现实的政治行为的统一[2]。从这个含义可以看出,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益认同,也称为绩效认同,是指公民对政治体系所提供的公共利益或实际业绩的肯定和认可,这是政治认同存在的前提。二是制度认同,是指公民对协调、规范、约束自身行为的制度规则的肯定和信任。美国道格拉斯·C·诺斯指出:“一种制度能够得以延续,主要取决于这种制度下的人们对于该制度的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即对制度的认同程度”[3]。社会各项制度的公正和规范是公民政治认同的关键所在。三是价值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政治系统所主导的执政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持和认可,这是政治认同的核心。这三方面的内容从利益到制度再到意识形态,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也体现了公民政治认同的层次性。因此,提高公民政治认同也就是要有效整合这三种认同资源,进而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面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开始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完整概念,正式把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写入了党章。此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直成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并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4]。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领导能力。

随着党的执政实践的发展变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标一直没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党肩负起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重任。因此,在任何时期,我们党都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为民执政的水平和能力。

(三)公民政治认同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

公民政治认同包括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行为等的认可和支持,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反过来,也因此而获得民众广泛的政治认同。因此,公民政治认同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

1.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公民政治认同的重要条件。政治社会化过程赋予每个公民对政治系统具有一定的认知,这种认知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个人的行为活动,进而可以影响政治系统运行的效果。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国家建设和政治社会运行的执政党,公民一定会对其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执政理念、制定的政策及实施的政治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情感,并以具体的政治行为支持或反对党的执政行为,当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并较好地实现公民利益时,相应地公民对党的政治认同也会提升,反之亦然。

2.公民政治认同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执政党存在的前提就是要实现党在社会中的认同度最大化,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赢得公民的认可与拥护[5]。党的执政理念、制度、文化必须要符合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执政实践要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实现好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只有如此,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才能得到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才有了切实的保障。也就是说,广泛的政治认同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党的执政效果的试金石。

因此,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必定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形成一定的认同,黨为了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也必将致力于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获得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凝聚一切有利执政资源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度。

二、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经过将近七十年全面执政的艰难探索与实践,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向着政党现代化逐步迈近。然而,由于我们正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受到了来自执政绩效、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挑战,从而影响了公民的政治认同。

(一)党的执政绩效不足,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利益群体的期望

党的执政绩效是指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执政活动对于社会和人民利益满足的效果。恩格斯指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6]因此,公民政治认同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利益的实现,只有人们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他们才会支持、拥护党的执政。当前,在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社会全面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党还不能有效满足公民期望,执政绩效相对较低。

1.居民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较大。经过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社会财富急速积累,但是分配领域却出现了诸多不公平现象,影响到公民利益的满足及对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认同。城乡、区域、行业的差别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自200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在0.46以上,持续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全面、不完善。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不够宽,在运行过程中也不够规范,使居民收入差距通过二次分配得以有效调节的功能仍没有充分实现。且城乡、区域之间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就业保障和福利救助等方面严重不平衡,存在不少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公民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同。

3.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使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分化现象突出,阶层结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而言,作为中低社会阶层的工人、农民比例持续过大,且收入增长较慢又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前工人和农民阶层地位有所下降;而该扩大的中间社会阶层规模还没有相应地大起来,富人阶层比重低却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7]这些因素造成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分化与利益冲突,影响了党的执政绩效。

(二)党的制度建设比较滞后,民主与法治化进程发展缓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党的各项事业的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以此为基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公民政治认同的关键,也是实现党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党的领导体制、监督机制、党性建设等均发展得较为缓慢。尽管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各行各业的腐败行为仍屡禁不止,腐败方式也更加多样隐蔽,滥用公权、以权谋私的现象仍未杜绝,极大地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到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另外,党的领导机制和党性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公民政治认同的提高构成了消极影响。

2.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流于形式,人民民主没有充分发扬。在党内,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因位低言轻而得不到重视;一些基层党组织积极“效忠”于上级组织缺乏民主程序而导致工作低效。在个别地区,公民的一些基本政治权利得不到切实保证。如选举中出现暗箱操作行为,使得民众不愿参与选举,长期下去会造成公民与党的疏离。

3.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尚没有深入贯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战略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根本保障。法治理应成为全社会公民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事实上不管党员干部还是普通民众知法犯法、践踏法律权威的事情时有发生。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尚需要深入贯彻法治精神,以法治凝结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媒介化时代党的新话语体系建构不力,意识形态的资源整合度较低

政党获得公民普遍政治认同的基础是对社会崇尚的价值和规范的遵循和维护,并在运行过程中增进公共利益,推动社会发展。但是,要在实践中实现全社会公民普遍的归属感和有效参与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正如戴维·米勒所指出的:“现代国家的文化出现了支离破碎。这些国家的成员由于种族关系、宗教信仰,个人道德观、生活价值观念等差异,其个人认同正在变得千差万别。在这些领域里,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着彼此的一致性了。”[8]尤其在当前网络媒介、手机自媒体等高度发达的时代,党如何有效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构建新话语体系以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公民政治认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对于网络舆情控制力度较小,党的话语权面临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群聚在网上发表言论,但由于我国网络监管体制仍不完善,有些犯罪分子会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或者传播错误虚假信息,从而严重影响公民的言论及行为,尤其是许多受到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旦网络舆情被错误言论所左右,便很难得到有效控制,这对党的话语体系构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多变,党对意识形态的资源整合度较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诉求出现了差异性,也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坚定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党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已经不适应公众的发展要求,如何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地,整合公民多元多样的思想意识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公民政治认同的构建进程

当前,面对来自执政绩效、制度、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的挑战,党不能不高度重视其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提高党的执政绩效、加强全方位的制度建设和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形态,从而提高公民政治认同,构建起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幸福的美丽中国。

(一)正义之善:提高党的执政绩效,调整利益分配格局

“作为‘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在现代社会里是通过政党来推进政治过程,并以此实现财富积累、社会良序和人民幸福的。”[8]其中,人们对于政治过程中正义的善的期待和追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本质和动力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程中,始终追求满足所有公民的利益要求,从而提升公民政治认同。

1.合理调整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处理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注重居民收入的公平分配,处理好公平和效率、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利用税收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从整体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再次,构建区域、行业之间支撑合作的平台,缩小地区、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其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的覆盖面,确保其运行过程的规范性。再者,由于地区、城乡之间存在自然差异,因此要着重完善对外来务工人员、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救助,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覆盖到每一个人。

3.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格局。党提高执政绩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促进社会各阶层间的合理流动,有效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要提高工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并引导他们向中间阶层流动,壮大知识分子等中间阶层,形成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的现代化阶层格局,从而能够有效整合工人、农民、企业主、知识分子等各社会阶层的力量,公正合理地维护好他们的利益,提高各阶层民众对党的执政绩效的认同。

(二)制度建设: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快民主法治构建进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需要执政绩效的提升,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贯穿于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事业中。”[9]

1.健全党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尤其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动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要优化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和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重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才能,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完善党员队伍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2.积极引导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政党,其执政能力的提高必须要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充分行使,使公民有效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完善对党的监督与评价体系,选举出自己满意的党的各级组织组成人员。另外,党内民主建设也是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一环。要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使各党派、政协、社会各团体组织都参与到党的决策与监督中来,加强公民对党的执政建设的监督。

3.“坚持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培育法治精神。”[1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法治和党的建设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一方面,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的问题,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另一方面,培育全体人民知法守法的法治精神。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使领导干部率先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使爱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标和自觉行动。

(三)意识整合:凝聚共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1] 当前,面对世界思想文化的多元多样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党必须有效整合民众意识,凝聚共识,加快构建党的新话语体系。

1.加快完善互联网监督管理体制,传播正能量。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舆论传播和民意表达的主战场,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立足点就是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督,构建完善的互联网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导向功能,宣传主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同时,要严厉打击网上攻击渗透行为,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利用网络构筑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平台,把互联网打造成为党的思想理论传播的主阵地。

2.积极引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足理想信念的“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所有公民都应当树立和遵循的价值观,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們的思想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再者,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党要尤其加强对大学生和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国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要把自己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真正统一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贯彻到党的执政活动中,从而增强公民政治认同。

总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在地要求创造条件落实核心价值,在凝聚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实现自身建设科学化,并达到公民高度的政治认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促进公民政治认同为重要价值目标,通过提高党的执政绩效,推进党的建设与民主法治相融合,整合社会意识形态来迎接时代与实践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美〕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6.

[2]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J].理论探索,2009(5).

[3]〔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

[4]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5]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7]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社会学研究,2004(6).

[8]蔡志强.价值引导制度——社会和谐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19-129.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7.

[10]马兆明,王常柱.法治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尺度——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析[J].东岳论丛,2016(8).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6:193.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