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研究进展述评
2017-05-31王烁
王烁
摘 要: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人文交流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如何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关键词: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2-0037-06
2016年12月5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1]。会议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应重视文化的力量,推动文化交流。重文化交流,才能为沿线国家深层次合作奠定基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各国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加强“五通”的构想中,民心相通是最需下功夫推动的一个。要加强沿线国家的“硬件”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借鉴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其研究成果、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路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实。
一、 关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综观几年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大意义研究
这方面研究比较充分,现有成果很多,笔者将此概括为三“说”。一是根基灵魂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刘华芹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上,要加强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其中,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2]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的灵魂。‘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更是一条众多民族相处、多种宗教交织、不同文明交融的文化带。古丝绸之路鲜明体现出‘和睦、和谐、和平、多元、共荣的文化交流特征,当今形势下,可以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对接起来,共同追求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福祉。”[3]国防大學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孙存良研究员认为:“人文交流无疑是建构国家间关系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其本身也是‘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主要内容之一。”[4]二是驱动力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认为:“人文精神烘托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发展彰显了文化的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5]他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土壤,就是充满文化活力的民间交往和交流。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民间认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现代交集和共识,正在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支点之一。”[4]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沈永福认为:“新的历史时期,虽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但仍然要重视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增强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是互利互信、务实合作的前提和基石,是建设好、发展好‘一带一路的持续动力。”[6]国防大学孙存良研究员指出:“加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有利于推动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和智力支持,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动欧亚大陆桥的文明多维交融,推动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3]三是共同推进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石善涛提出了加强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共同推进的思路,认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充分发挥沿线各国比较优势,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能促进世界和平稳定[7]。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国祚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文化可以使‘一带一路更具魅力,只有讲好历史、讲好传统、讲好友谊,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才能心灵通、感情亲,拉近距离,开展合作。只有做好人文交流合作,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才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互利共赢。”[8]贵州日报记者杨春凌认为:“经济合作、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只有企业与学校携手,才能比翼齐飞。另一个短板就是双语师资、国际化师资的缺乏,需要我们大力培养补充。”[9]
(二)关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面临的问题研究
笔者对此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外部干扰方面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邢丽菊认为:“‘一带一路虽然是符合沿线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倡议,但国外对其质疑之声却屡见不鲜。由于西方国家的干扰、沿线国家情况复杂,加上中国自身能力的局限,在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进程中,中国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10]具体来说,邢丽菊认为有四个方面:第一,文化及宗教差异对人文交流的影响日益突出。第二,政治体制的不同对人文交流的干扰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沿线国家而言,政治体制的差异增加了相互间理解与认同的难度。二是政治体制的差异导致相关国家在具体的法律、制度、规则等方面缺乏较好的对接。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竭力传播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种地缘战略。第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人文交流的阻碍日益突出。第四,国际传播能力的不足对人文交流效果的制约日益突出。其次,从自身不足方面看。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隗斌贤认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面临‘一带一路先行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单向灌输或宣传模式,缺乏互动与交流,不仅易于产生反感与误解,而且流于形式、效果有限。或出于急功近利,或是不自觉地忽视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能动作用,一些地区对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先行地位不够重视,而片面热衷于经贸、设施建设,即使提出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也是过度强调文化产业化,难以形成合力,导致短期化行为,无法做到与经贸、设施建设等融合互动。因此,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定位与把握。”[11]还有,从区域文化交流方面局限性看,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苏莹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的对外宣传注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她提出,目前,中原文化对外传播大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他们对河南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上面,其他的中原文化资源如安阳殷墟、老子《道德经》、龙文化等,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因此,要广泛传播中原文化,必须首先确立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二是对外传播模式相对单一。“就目前情况来看, 中原文化外宣模式相对较为单一,还是以政府官方投入投资为主要形式,以报纸、书籍、电视等传统媒介为宣传途径,一些具有广泛传播效果的资源、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还没有被充分调动和组织起来。”三是文化传播途径学术化。“中原历史文化资源更多的是被一些中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青睐,对外传播更多地停留在学术层面。”[12]“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伏羲文化、老子文化、黄帝文化、龙门石窟文化、开封宋文化、安阳殷墟文化等在世界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绝大多数只是被专家、学者提及,外界知道的人寥寥无几。”[13]
(三)关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机制研究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专家学者一般都在充分强调机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方案,但应该说,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国防大学研究院孙存良认为:“充分调动中国所具备的软实力资源,通过机制化的形式构建有效的人文交流机制成为新形势下对外发展的必然,通过机制化的手段提升人文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更好地实现并维护‘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的方式。”[4]他提出,要建立文化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定期会晤机制、 “一带一路” 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外智库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合作交流机制。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付再学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已经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当前战略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但一带一路要想进一步推进,还需要文化交流机制来巩固和扩展已有的群众情感基础,最大范围争取沿线各国民众的支持。所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够密切沿线各国的高层交往,更能够推动合作伙伴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增强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感情,这样一带一路战略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沿线国家的民间认同,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也将更加多元和丰富。”[14]他进一步指出构建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的对策:一是需要发挥国际精神,帮助沿线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二是要转变大国话语,与友国建立互信关系;三是要健全文化输出机制;四是要以宗教文化为纽带,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乌兰图雅认为:“积极主动与众多周边国家开展人文交流,是培育命运共同体意识、走出区域安全困境、增强经济贸易合作的基础,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发展的保障。”[15]一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应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建区域文化交流的基础;二是追求人文交流项目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并具备可持续性和经常性;三是政府和民间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政府要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各部门发挥协调组织作用,地方政府和组织则积极主动参与,民间组织和企业则需广泛深入参与乃至承担重要项目,媒体发挥正面导向与宣传职能,智库及时建言献策等,各方有侧重,并充分发挥作用;四是更好地利用跨境民族间相通的语言优势,恰当地利用文化的地缘优势,客观看待差异,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认识共性与差异,开拓合作领域,促进与周边国家间的纵深合作;五是学界应展开对周边国家的详实研究,客观阐释问题,为政府和民间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和成果,为“民心相通”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建言献策。
(四)关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实现路径研究。
梳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是沿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意义、现实困境和对策三个逻辑顺序展开。具体到对策措施也就是实现路径,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是实践主体视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指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着眼长远,需要运用已有的国际规则形成新的合作共赢的路径。”[16]他建议,一流大学应该发挥优势带头加强对“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相关学科建设,深化对语言和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短缺問题;企业应该设立研究基金,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重要智库和舆论领袖加强合作,为“一带一路”形成互利共赢的思想共识;吸纳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中国留学,选派更多的青年人去对象国学习,不断改进留学生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理念,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成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交往的纽带,形成“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人脉资源。二是个案视角。在这方面,教育部副部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利民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提出探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中俄人文合作与交流,从互换留学生、青年交流活动、加强俄语教学等方面加强人文交流,利于维护良好国际形象,推动双边关系,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三是问题视角。《社会科学家》杂志社赵立庆编辑认为:“‘共性文化不足、沿线国家文化发展体系不完善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缺陷等因素是发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17]他同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措施有:发展共性文化,探索文化交流交叉地带;向文化发展基础薄弱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全国性文化产业输出保障机制;以身作则促进国际互信体系建立。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在国内是研究热点,同时也激发了国外专家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就“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来说,国外专家普遍强调文化交流、青年交流、学者交流和民间交流的重要性。希腊教育部原部长季亚曼托普鲁等提议设立“丝路文化之都”项目,建议每年由一个沿线国家组织文化活动,涵盖文化、科技、展览、经济合作,建立人文交流长效机制,淡化“文化输出”痕迹。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如希腊、西班牙等国都表示对主办类似交流活动有浓厚兴趣。德国专家则建议,与有关国家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共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认同感。同时建议借鉴波罗的海国家民间组织推动城市间人文交流,从而推动政府间合作的经验,从软性的外交中获得持续不断的政治动力,通过软实力外交,消除硬实力的顾虑。
二、关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从不同层面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进行研究,积累了一系列“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总体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观研究不足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他提出,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18]在当前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一带一路”战略仍疑虑重重的情况下,我们要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全新的角度再度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产,高度提炼出丝路文化精髓和丝路文化价值观。”[19]一方面,深入研究丝路的开放与合作精神,进一步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勾画美好蓝图,更好地把中国道路与世界各国人民发展道路集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对丝路价值观的研究,有利于消弭西方大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猜测和误解,尽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
(二)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机制研究比较雷同
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章和专著,大都是从高层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外智库交流合作机制、旅游合作机制、教育部门对口合作机制、发挥华人华侨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比较雷同。笔者认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既与中外交流具有共性的一面,也具有自身的个性的一面,需要对其独特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当前,要特别是强化对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文化交流机制的研究,为加大与亚非拉国家人民友好交流力度提供帮助,不断改变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相对薄弱的局面。
(三)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研究不足
众所周知,通过人文交流,争取民心,进而实现民心相通,这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文化巨大差异下往往产生误解和摩擦。近期已有不少國际声音公开质疑中国此举是‘朝贡制度的翻版,是建立新的霸权主义,甚至是围堵他国。”[20]目前,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缺乏全面深入研究,这将不利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消除人文交流过程可能产生的误解和隔阂,以及进一步赢得沿线国家对我国的认同、信任和尊重。
(四)个案研究尚显不足
目前,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宏观和整体研究比较多,而个案研究明显不足。实际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加强与每个国家人文交流必然会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专家学者“一国一策”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关于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研究的思考
现有研究的不足,正是未来可以拓展或者需要充实的领域。我们必须正视问题,补齐短板,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研究的深入助推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这是专家学者的共同责任。
(一)深化对如何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发展‘一带一路必须要基于双方互信的基础上,只有相互信任,才能促进交流,达成合作,继而实现共赢。”[19]如何强化相互信任,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一条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一带一路不过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国道路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中国道路在欧亚非和南太平洋地区范围内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实验,它看重的是通过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走出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21]因此,必须加强如何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一步向他们讲清楚“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和谐发展的中国方案,是探索国与国合作的新模式,也是探索全球治理、塑造另一国际秩序的新模式。并且提供有效对策促进沿线国家政府“及时消除对‘一带一路的种种误读甚至是曲解,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命。”[8]深化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差异巨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讲好“一带一路”战略内涵和重大意义,如何宣传好“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二是研究如何进一步宣传好中国的真实形象。研究如何善于用生动鲜活的故事,直观形象地诠释中国对世界的“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好,努力阐明我国是一个敢于承担的大国,一个勇敢的大国,一个包容豁达、从不挑衅的大国,一个富有责任感、海纳百川的大国。三是提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水平。要研究如何根据他们的政治生态、媒体格局、民意基础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别方案,做到“一国一策”,精准传播。
(二)深化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的整体设计和基层创新研究
如上所述,目前研究提出的方案比较雷同。要从顶层设计上,组织有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团队、志愿者等各方面人员参加,开展涉及教育、科技、旅游、文化传播、文艺产业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既从宏观和整体上搞清楚各个领域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和当下的现实问题,又针对不同国家研究提出具体的合作交流机制,以期为国家层面深化推动提供决策参考。“一带一路”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创新,中央的经验往往来源地方特别是基层的探索。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沿线城市积极谋篇布局,寻找商机。但笔者在一些城市调研发现,各省市谈贸易、投资、产能输出的多,谈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少。因此,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省、区、市也应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创新性研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研究不仅要学理支撑,给人以信服;更要突出实践性,即研究如何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措施真正落地。这就要求参与研究的团队要吃透国内,更好面向国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加接地气的研究。
(三)深化对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主体责任的研究
“一带一路”是国家的大战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统筹规划,细化措施,精心实施。笔者认为,当前,要突出对构建政府、市场、高校、社会、智库“五位一体”人文交流机制的研究。对政府主导机制来说,突出对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服务保障研究;对高校推进机制来说,突出对其如何加强智力支持、人才培养研究;对市场运行机制来说,突出对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带动研究;对社会参与机制来说,突出对其如何促进共识、疏通民意研究;对智库支持机制来说,突出对其如何咨政建言,政策解读研究。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5/c_1120058658.htm,2016-12-05.
[2] 刘华芹.“一带一路”要注重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N].中国经济时报,2016-11-04.
[3] 张永军.“一带一路”是经贸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N].中国旅游报,2016-06-10.
[4] 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J].国际援助,2015(12).
[5] 郝时远.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N].人民日报,2015-11-26.
[6] 沈永福.人文交流:“人文交流”的重要驱动力[J].中国信息安全,2016(2).
[7] 石善涛.推荐“一带一路”建设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J].当代世界,2015 (5).
[8] 户华为.人文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根基與灵魂——访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国祚[N].光明日报,2016-09-22.
[9] 杨春凌.加强人文交流 服务“一带一路”[N].贵州日报,2015-08-05.
[10] 邢丽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困难与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6 (6).
[11] 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J].浙江学刊,2016(2).
[12] 苏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对外宣传策略探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5).
[13] 廖生智.影响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因素及对策[J].天中学刊,2010 (4).
[14] 付再学.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2016 (11).
[15] 乌兰图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人文交流机制研究[J].东北亚学刊,2016(5).
[16] 王哲,董彦,周明伟.“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亟待强化[J].中国报道,2015 (4).
[17] 赵立庆.“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交流的实现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6 (5).
[18] 李后强,邓子强.弘扬丝路精神[N].人民日报,2014-07-02.
[19] 李永全,王晓泉.“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30.
[20] 梁海明.“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87.
[21] 赵可金.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J].当代世界,201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