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017-05-31封长顺
封长顺
摘 要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知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变革教学方式,翻转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29-02
1 前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现代信息技术正确、合理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課堂教学效率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教学的需求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图文并茂、音形兼备的教学氛围,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1]。
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为了让学生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体积”,可以用Flash动画为学生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衔着一颗颗小石子投入瓶子内,水面慢慢地升了起来,它就成功地喝到了水。这样,借助多媒体自定义动画功能唤醒学生对小时候经典故事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认识到“小石子”占了瓶子的内部空间,瓶子的内部空间被小石子占得越来越多,水面就上升了。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究热情,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立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顺利地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生活,灵活处理数学信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做到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实属不易。为了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数学信息,教师精心制作幻灯片、卡片,付出许多,往往收效甚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把古今中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搜索、整理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但大大地节约了教师课前准备的时间,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且这些生动、直观的教学信息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呈现的数学信息适时地加以灵活处理,做到更有针对性地教学[2]。
如教学“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师课前利用网络搜索到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再结合比例尺的相关信息制作好PPT,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教师节省了跑图书馆寻找地图、课前张贴地图的时间,呈现的地图课件更加清楚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增减信息,更好地展开教学。在呈现了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的完整信息后,可以利用自定义动画隐藏其他城市,只保留济南和青岛两个与问题相关的城市,突出主要信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借助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这个问题,利用动画演示直尺如何量得图上距离后,再引导学生展开对“求实际距离”方法的探究。
可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动态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不但节约了教师课前准备时间,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与数学学科内容的抽象性形成矛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本质,能从众多具体现象中发现并概括出抽象的数学知识,轻松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3]。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用到“转化”的数学方法,例如:平面图形中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要把上述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立体图形中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要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等。也会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例如:借助统计图直观描述数据,借助线段图直观理解数量关系等。如果这些方法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讲授,难免有些抽象,不易理解。然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就会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如“圆柱的体积”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呈现圆柱体的剪、拼过程。把圆柱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32、64份……然后通过动画演示,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随着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就可以拼成一个越来越近似的长方体,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这样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成直观的、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既克服了传统的“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演示器”无法分割成更多份数的局限性,又把学生的想象推向深入,顺利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丰富练习形式,延伸练习广度与深度,全面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过去单一依赖黑板、试卷和书本等呆板、枯燥的练习形式,借助多媒體呈现丰富多彩的练习,如知识竞赛、智力闯关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同时,通过动画图示、文字变色、闪烁、圈画等形式突出重点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掌握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以其生动的画面、灵活的练习形式,悄无声息地把学生从“题海”里解放出来,让他们感受到做题已是一件趣事而乐此不疲。而且,利用大数据统计,课堂反馈评价也更加及时全面,课堂效率大幅提高[4]。
如“比和比例”的复习课,教师引领学生整体回顾比和比例的知识后,利用多媒体进行妙趣横生的知识竞赛,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展开知识抢答比赛。通过多媒体呈现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反应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恰如其分的圈画点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借助教学软件的大数据统计功能,计算出每道题目的正确率、出错的人等,进行讲解、补充练习、二次过关等,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练习的针对性,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微课程,变革教学方式,翻转数学课堂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是一种课程资源。它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微课程能够为小学数学翻转教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课程支持。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微课程翻转小学数学课堂,缩短了教师新授课的时间,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微课程的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5]。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教师借助“时、分的认识”微视频,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引领下,自主观察学习钟面上的数学知识,例如: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1小时=60分钟。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生活经验,能够初步读出某个具体时间。以此作为微视频课程的知识“生长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学微课程,如果遇到不懂的,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仔细揣摩,直到理解“时、分”的有关知识。这就相当于把教师带回家,第二天的数学课就能在基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展开。不但缩短了教师课堂讲授新知识的时间,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更多的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在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翻转课堂教学,变革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伟伟.小学数学学科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研究[J].求知导刊,2016(2):89.
[2]宋百会.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科教导刊,2016(1):121.
[3]张淑丽.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化解决数学问题[J].小学数学教育,2016(5):29-30.
[4]姚有东.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数学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6(8):132.
[5]于凤山.小学数学微课程的应用与实践[J].求知导刊,20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