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①

2017-05-30刘茜茜刘明颖

中国商论 2017年16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模型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

刘茜茜 刘明颖

摘 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流失,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探究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本文借用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加工贸易出口产值的影响,并发现在此背景下来料加工受到了限制,而只有提升劳动力报酬才可能进一步发展进料加工贸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加工贸易结构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 劳动力成本 加工贸易 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a)-109-0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得益于充足且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日前,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除智利以外的拉美大国,并且已达到某些欧元区成员国水平的70%左右,这无疑削弱了其对重视成本的企业的吸引力。在此背景下,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向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转移,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因此,学者们指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方法。Jacke Cukrowski(2003)认为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东道国企业可以在前期基础上加快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建立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钟坚(2010)指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将利用各种途径获得知识溢出,在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汪晓芳,朱春玲(2011)提出我国加工贸易可以通过鼓励本土加工企业积极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等方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分产业探讨近10年来加工贸易企业产值的演变,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加工贸易不同产业的影响,通过回归模型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联,加强产业链分工合作,为长三角地区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依据。

2 中国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2.1 加工贸易比重的阶段性变化

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由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构成,两者比重相加超过总贸易额的90%,因此比重变化能够充分地反映出长三角地区贸易的发展和变化。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比在不断下降,而一般贸易的占比在不断攀升。

加工贸易占比一直低于一般贸易,但差距开始只有不到2%,而到2015年已经达到约30%。可见受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优势已经消失,急需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加工贸易增值部分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2005年~201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加工贸易增值的提升,本文引入加工贸易增值率,即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率[1]。加工贸易增值率越高说明生产过程中有更多的生产环节在本国完成。

由图1可知,我国长三角地区增值率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加工贸易增值率的上升趋势说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生产的过程和环节不断增加,长三角地区对出口产品的影响和控制不断强化,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在贸易中获得利益的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3 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

本文搜集了2007年~2014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加工贸易商品分类金额的数据,加工整理成表1。如表1所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金额位列前五的分别是: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其零件,第十八类光学、照相、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机密仪器及设备,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其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一直在下降,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3 中国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现状分析

3.1 平均工资呈上升趋势

劳动力成本由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职工保险金和公积金构成。本文通过对统计年鉴中统计职工工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最终选用能充分反映当前就业人员工资状况,并且数据最为完整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加工贸易影响分析。2005年~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已经从2005年的81198元增长到2015年的244186元,增加幅度非常巨大。

3.2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单位劳動成本的纵向比较

尽管我国长三角地区的职工平均工资逐年增加,但是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大于其的增长率,那么每件产品的劳动成本仍是下降的。所以为了更科学地衡量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的现状,将引入单位劳动成本(ULC)这一指标。单位劳动成本是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反映劳动力成本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换情况,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根据魏浩和郭也(2013)[2]的研究,具体公式为:

其中TLC为总劳动力成本,GDP为增加值总额。本文采用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进行比较,并选用工业增加值近似替代。其中总劳动力成本即为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增加值总额为工业增加值。如表2所示。

制造业工资总额从2006年的1409.28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7352.28亿元,年均增长42.24%,工业总增加值从2006到2015年增加了29117.82亿元,年均增长率12.52%。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丧失,但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上升幅度较大,并且每一年都出现没有波动的增幅。可见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确实逐年上升,加工贸易领域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这对加工贸易将产生切实的影响。

4 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加工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4.1.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一些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虽然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但本身不一定有直接的关联,即数据的回归结果没有意义,称为伪回归。由于面板模型研究的是跨截面的时间序列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三角地区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出料加工贸易的原始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

多数检验方法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表明原始数据是非平稳的,但是若各变量的数据满足均为相同单整阶数的要求,即存在协整关系,仍是可以进行回分析的[3]。数据经过一阶差分后,除了出料加工贸易额以外的其他数据仍未平稳,因此继续对二阶差分数据做面板单位根检验。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数据已经平稳,且收入水平值和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都是I(2)单整的,符合协整检验的要求,可以进行面板协整检验。而出料加工贸易是I(1)单整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出料加工贸易与其他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4.1.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面板协整分析理论认为如果两个变量是同阶单整,那么这两个变量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协整。Engle-Granger两步法的主要思想在于当变量是同阶单整时,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来验证残差的稳定性,从而判断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4],从总体上把握数据的特点,分析结果更准确。Pedroni检验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关系,可以进一步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4.2 模型的检验和估计

4.2.1 基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模型检验和估计

来料加工贸易是由外商提供一定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由我方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外商销售并按照约定收取工缴费的贸易。其过程中原料和成品的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因此这种委托加工的方式属于劳务贸易的范畴,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

按照面板协方差分析的步骤,用三种模型估计结果中的残差平方和计算出F1和F2,其中N=3,k=1,T=11,得到的两个F统计量分别为F2=356.9382以及F1=6.5862。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下,相应的临界值为Fα=(4,27)=2.73,Fα=(2,27)=3.35。因此,本文采用变系数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得到Hausman Chi-Sq. Statistics=5.772133,其伴随概率是0.1232,即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后得到表4结果。

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中,加工一方可以发挥本国劳动力资源丰裕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补充国内原料不足,充分发挥本国的生产潜力;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销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加工风险小,因此在中国开展得比较广泛,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削弱了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中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并且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确对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且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4.2.2 基于进料加工贸易的模型检验和估计

进料加工贸易是我方用外汇购买进口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等,利用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力,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的交易形式。业务中企业以买主的身份与国外签订购买原材料的合同,又以卖主的身份签订成品的出口合同,所有权发生了转移。

按照面板协方差分析的步骤,用三种模型估计结果中的残差平方和计算出F1和F2,其中N=3,k=1,T=11,得到的两个F统计量分别为F2=149.0476以及F1=0.0142。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下,相应的临界值为Fα=(4,27)=2.73,Fα=(2,27)=3.35。因此,本文采用变截距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进一步将其设定为个体时间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后得到表5结果。

由于进料加工装配贸易需要利用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力,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的付出,所以表5中回归系数为正并不能理解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进料加工贸易有着促进作用。进料加工贸易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技术及设备的,即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部分并更多的是用以支付技术人员的脑力工作。也可以说,只有提升技术人员的劳动报酬,才可能进一步引入高新技术人才,发展进料加工贸易,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且从表5的结果可以知道,这种作用的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5 政策建议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出口产值不同部分所带来的影响差别很大。由于我国来料加工贸易在产业内分工地位较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人口红利逐渐削弱,许多企业濒临倒闭。而由于进料加工贸易是以技术、资本为主导,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吸引了更多高新技术人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一,企业要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落后的、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将自动被淘汰,企业将被倒逼进行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同时应打响品牌知名度,努力由代加工向自主品牌发展[5]。

第二,政府要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高科技产品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从源头上解决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保护创新者的利益,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6]。在市场机制调节的主导下,加速推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丁珽.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2] 魏浩,郭也.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3(08).

[3] 王蕾.面板数据分析法在我国居民收入消费关系中的应用[D].兰州交通大学,2012.

[4] 张浩.面板单位根、协整理论及其应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5] 刘智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4(Z2).

[6] 杜晓英.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1年~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4(03).

①基金項目:江苏大学校级基金项目(15C097)。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模型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主要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利率衍生工具对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的影响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测算及演进影响因素研究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