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海高校海洋文化艺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17-05-30丁永成,张雪敏,姜程

高教学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模式

丁永成,张雪敏,姜程

摘 要:“海洋强国”及“一带一路”战略,呼唤海洋人才。涉海高校肩负海洋使命、坚持向海发展形成共识。充分发挥涉海高校海洋文化资源优势,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艺术教育体系,构建肩负海洋使命、传承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艺术特色,对海洋文化艺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现海洋高等教育创新。

关键词:涉海高校;海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157-03

Abstract: "Marine power" and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calls for marine talents. Marine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ocean and form consens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 The paper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related to marine culture resources to the sea, combines marine culture into the art educ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shoulders the marine mission, inherits the marine cultural, and creates a marine culture and art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make a usefu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marine culture and art innovation talents,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and innovated marine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sea related universities; marine culture; artistic talent training; mode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进一步关心海洋、 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教育部鼓励各高校开展引导学生树立合乎时代要求的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相关活动。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海洋强省,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成为中国文化的生力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在这种新形势下,地方涉海高校肩负着服务海洋经济强省、海洋强国战略的人才培养和创新的使命。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把肩负海洋使命、坚持向海发展列为学校顶层设计和办学共识。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中歌艺术学院,如何充分发挥海洋大学海洋文化资源优势,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艺术教育体系,构建海洋文化意识培养体系、优化海洋文化艺术课程体系、创新海洋文化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培养海洋文化艺术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海洋文化意识培养体系

海洋文化是指人类缘于海洋、因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一种文化,也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2]。所谓海洋文化意识,即海洋文化观,指人们对海洋文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3]。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体系,应当综合培养,包括思想形成、意识引导、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化引领等多个方面[2]。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海洋大学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神圣使命,我们在培养上既要不断增强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又要通过多种途径、多形式加强海洋文化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海洋、关心海洋、 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为海洋文化艺术的传承打下广泛的坚实的基础。

(一)抓好文化标识教育,实行精神文化育人

我们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组织校徽、校旗、校歌和校训等文化标识的专题学习,引领学生对学校核心理念的形象诠释。校徽、校旗上蔚蓝的大海、翻卷的浪花和翱翔的海鸥等标识元素寓意海大人扬帆博浪,乘势而上;校训“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及校歌”蔚蓝之歌”等充分展现了海大精神、海洋文化特色。

(二)推进校园景观建设,实行环境文化育人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通过众多的海洋文化符號及传统文化符号,承载海洋人物、海洋历史、海洋习俗、海洋文学、海洋传说、海洋艺术等海洋文化形态及传统文化形态,构成映射海洋观念文化系统及传统文化观念的广场、游园文化景观系统。学校大门、教学主楼、水生生物博物馆和校园八大景的“海洋广场”、“学林思贤”、“中心广场”、“学海探骊”、“东山望海”、“蝴蝶湖”、“西湖天韵”等增添了海洋文化氛围,给学生创设了学习研究、发表见解的机会和空间。

(三)拓展海洋文化体验,实现活动文化育人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海洋文化资源和湛江海洋大市的背景,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体验活动,打造海洋文化教育活动平台,让师生在活动体验中得到锻炼,受到启迪,提升师生对海洋精神的认识。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海洋文化艺术节”、“海洋知识竞赛”,湛江市举办的“中国海博会”、“中国水博会”、“国际海上龙舟邀请赛”、“湛江海洋周”、“海鲜美食节”、“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

二、優化海洋文化艺术课程体系

优化海洋文化艺术课程体系是拓展海洋文化教育课堂的内涵要求,也是将海洋文化教学资源在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充分利用。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应以“艺术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为主导,遵循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海洋大学专业多元化、学科结构互补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增加公共选修课,拓展海洋文化

以海洋文化素质拓展为指导,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质量,公共选修课既有通识性课程,也有能力训练课程,还可开设一些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训练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例如,艺术类专业可选修《海洋经济》、《海洋法律》、《海洋文化》、《滨海休闲与体育》等课程。音乐舞蹈类学生要求选修1-2门海洋文化课,如《涉海音乐艺术创作与研究》、《海洋音乐研究》、《海洋舞蹈与创编》等课程,美术设计类学生至少选修 1 门《海洋工程学》、《海洋环境学》课程,表演主持类学生至少选修 1 门《海洋文学》、《海洋气象》课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拓展学生艺术素质,提高学生创作灵感。

(二)开发校本课程,体验海洋文化

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开发校本课程,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地域海洋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近几年,我们先后开展海洋音乐类,如雷州“姑娘歌”、廉江安铺八音、吴川陶鼓等;海洋舞蹈类,如东海“人龙舞”、麻章“傩舞”、遂溪“鱼龙舞”等;造型艺术类,如雷州石狗、吴川飘色等湛江地域海洋文化艺术采风活动。邀请了湛江雷剧《岭南圣母》、《麻章旧县傩舞》、广西防城港“中国京族高脚罾暨防城港民族风情摄影”等来校讲学展演,以培养学生“感知海洋文化,欣赏海洋文化,创造海洋文化,享受海洋文化”的能力,成为一种滋润师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师生的人文底蕴。

三、创新海洋文化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之根在实践[5]。近几年,我校推行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艺术教学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艺术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海洋文化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较好地解决了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培养了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应用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创新应用型海洋文化艺术人才。

(一)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开展海洋主题创作竞赛活动

自2012年以来,每年学校开展“谱唱海洋歌曲、编跳海洋舞蹈、创演海洋戏剧、朗诵海洋诗歌、绘制海洋蓝图” 实践教学活动,成立了广东海洋大学“海之声”合唱团、 广东海洋大学“海之韵”交响管乐团,创作有关海洋主题的节目和作品,先后举办了中歌艺术学院“海之韵”歌曲创作大赛、“海之魂”舞蹈创作大赛、“海洋颂歌”朗诵大赛、“海洋文化”设计书画展等,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海洋文化艺术从外显文化到内涵挖掘的目标。

(二)艺术教学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承办海洋主题文艺演出活动

学校注重艺术教学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依托合作办学的中国东方歌舞团,发挥中歌艺术学院师生自身的优势,给予师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承办、参与各类海洋主题文艺演出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几年,先后举办、参与以海洋为主题的文艺演出20多场。其中举办了广东海洋大学《拥抱海洋》、《瀚海旭日》、《扬帆远航》、《蓝色梦想》等多场节日、校庆大型专场文艺演出,应农业部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邀请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纪念《渔业法》颁布20周年文艺演出《海洋礼赞》,参与国家海洋局、湛江市举办的海洋博览会《海洋之夜》、工博会《蔚蓝色》文艺演出等,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三)艺术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支持海洋主题创新实践活动

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等,支持师生开展海洋文化艺术创新实践活动。教师教学科研、学生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成为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海洋特色,师生的艺术素养和研究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其中我校教师主持海洋文化艺术类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3项,学生撰写海洋文化艺术毕业论文86篇。教师的研究课题,已成为学校海洋文化艺术创新的助推器,引领学校持续科学发展,形成了富有地域海洋特色的艺术。

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通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海洋文化艺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生海洋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

将艺术教育与海洋文化相结合,通过艺术形式诠释海洋文化,抒发海洋情感,不仅可以唤醒和深化学生的海洋意识, 而且能传播开放、开拓、进取、向上的海洋文化精神,培养加强学生的海洋文化综合素养。

(二)营造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文化资源,举行海洋文化艺术活动,搭建宣传海洋文化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海洋文化、传播海洋文化的机会,营造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

(三)不断提升艺术教学实践创新水平

近四年来我校中歌艺术学院师生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创作歌曲137首、创编舞蹈作品35部、设计作品156件,其中舞蹈作品《听雨》荣获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舞蹈大赛银奖、《大海青春》、《莲颂》荣获广东省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文娱汇演节目创编一等奖;《青春与海》获广东省岭南舞蹈大赛院校专业组的编创、作品和表演三项铜奖。艺术设计作品《水危机》获广东省首届大学生动漫设计和摄影比赛一等奖、《科考船码头设计》获全国大中学生第六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组)银奖等。

(四)大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海洋文化行业

海洋文化艺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学生专业面拓宽,适应性增强,创新能力增强,海洋特色进一步凸现,培养了一批“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近 4 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升高,一直保持在 98% 以上,甚至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大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国家、省、市海洋部门和海洋文化艺术行业,为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和地方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存勇.地方涉海本科院校特色定位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36.

[2]李明秋.构建蓝色海洋意识的“海洋文化”教育课堂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2):55-59.

[3]林巧仙.海洋文化助推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38.

[4]吕霁虹.海洋音乐走入普通高校艺术选修课的探究——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170.

[5]钟宏桃.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8):154-155.

[6]甘瑶瑶,安立龙,乔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专题调查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216-218.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模式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中西文化对比之贝壳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