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2016-11-29刘成杨珊珊
刘成+杨珊珊
摘 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全民族树立正确海洋观是重要的任务,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树立好正确的海洋观对于整个民族的复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海洋观,从科学正确的角度观察与对待海洋,对于沿海高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沿海;大学;海洋观;海洋文化
一、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之背景
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濒临海洋,有着广阔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同时也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先进的航海技术,促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思维。
近年来,有关中国海洋边界的问题日益突出,东海、南海与他国的摩擦也不断升级。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对高校学生海洋观的培养就更为重要。举国上下十分注重该问题的研究与处理。从习近平主席的有关表态和外交国务活动,可以看出其中的几个核心要义:一是中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二是主张同直接当事国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议,反对国际化和进行外部干涉。三是主张在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原则基础上维护海洋法律秩序。四是希望美方恪守在有关领土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的承诺。五是坚定维护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利。对于领土主权问题,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行了论述——“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是习总书记就海洋国土问题的发声,而作为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海洋观十分必要。
二、海洋观内涵与价值分析
我国全面、系统、具体地对外公开阐述中国的海洋观及海洋外交政策,始于2014年李克强总理对希腊正式访问期间。李克强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全面阐释了“中国海洋观”。就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发展海洋交通和海洋安全、解决海洋争端和维护海上和平秩序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反对海洋霸权等问题,向世界提出了中国的看法。
海洋为人类增添福祉,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海上资源已成为沿海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在坚持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探索海洋奥秘,善待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同时,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应积极参与在联合国框架下全球海洋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为维护公约宗旨原则作出积极的努力。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始对我国周边辽阔的水域进行探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海上航行的日趋活跃,航海知识与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奠定了初步基础。汉代,我国航海技术日趋成熟,并于唐宋时期进入了成熟时期,逐渐达到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至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运用水密隔舱、罗盘、计程法、牵星板以及线路的记载与海图的绘制等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证明中国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的巅峰水平。
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海上丝绸之路便可以将足迹延伸至红海以及东非之滨。中国的航海技术日益完备,罗盘导航成为标志性技术,中国领先西方大步进入“定量航海”的时期。在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中国航海家郑和整装出发,亲率两百多艘海船以及2.7万航海专业人士,先后七次远航抵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总计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学生的海洋观不光应该包括对全世界海洋整体的认识,还应该包括对海域的主权认识,海洋国土意识以及熟知中国海洋的变迁历史,这些都应该成为大学生正确海洋观的组成部分。
三、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可行性分析
1.沿海高校自然地理上的海洋特质
海洋从自然地理意义上讲,是具象的,所以直观意义上的海洋特质十分重要。中国有众多的沿海城市,有的城市市区就是临海,比如青岛、厦门、威海、烟台、大连、宁波等,也有城市中心区并不临海,主要是一些淤泥质海岸地区,比如江苏沿海的盐城、南通等地。对于市区临海的沿海高校,高校学生距离海岸线距离很近,可以直观地体验到海洋的壮阔与美丽。而对于校区不直接临海的高校来讲,海洋性气候亦可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2.沿海高校学生在海洋观的认知原始性差异
由于学生的籍贯、成长条件不同,对于海洋的认识自入学起便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出生于沿海地区,熟悉大海,并且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海洋的亲近。而部分学生来自于内陆地区,所居或是平原地带,或是丘陵地带,或是其他地形区,他们对大海的认知存在两极差异:一种是对大海的极度向往,对于大海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另一种是对大海的恐惧,由于生活在非沿海区域,对于海洋,过多看重其不可知性,对于这样的学生正确塑造其海洋观十分必要。
3.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的教育经济优势
沿海高校的校区多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聚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很多城市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沿海港口,自古至今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转站。对高校学生进行海洋观教育的优势十分突出,沿海城市在城市文化的宣传中也会渗透海洋观的教育与培养。
四、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之途径
1.建立海洋观教育基地
目前全国沿海城市众多学校已经开始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及海洋观。典型事例是中国海洋大学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于2000年3月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协商建立起来的,并于2000年7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正式挂牌。自2000年7月基地挂牌以来,举办了大型海洋观教育系列展览,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海洋与中国未来”海洋海权教育选修课程。2001年,正式出版教材《海洋与中国未来》,举办了“纪念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成立一周年暨两岸海洋观著名学者论坛”。2004年基地举办了“世界华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海洋观论坛”,有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2005年举办并组织了“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仪式暨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重塑郑和辉煌大型海洋观教育展览”。2007年7月11日,应中国航海日组委会、青岛市航海日组委会的邀请,基地参与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之外,同时独立承办了国家航海日海洋观教育大型展览,并在青岛市五四广场组织展出。
海洋观教育基地的建立为海洋观教育提供了一个载体,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海洋的科学人文魅力。
2.开设涉海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涉海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可以是“海洋文化”“海洋人文地理”“中国海洋历史”以及“世界海洋历史”等,这些课程大都是交叉学科,融合了历史学、地质学、海洋学、社会学、气象学、水文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其中多种学术思想交汇贯通。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可以立体化学习到关于海洋的知识,也能在课程中对海洋观进行塑造。
3.举办涉海教育系列展览
在校内开设展览馆、博物馆。如无实际条件,也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方式展示海洋的全貌,也可以与校外的海洋世界联合举办,直观、立体、形象地进行涉海教育。这种方式也是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起到非常直接的效果。
4.注重海洋观教育传媒途径宣传
海洋观教育的传媒宣传途径有许多,比如海洋题材的纪录片的开播,比较突出的是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旅游局、青岛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策划的纪录片《我在海边等你》,以海洋文化为基调,对青岛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和开放交融的城市性格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生物纪录片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宣传途径。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奥德联合执导的《海洋》生态纪录片,该片聚焦于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们,讲述了海洋生命群体物竞天择以及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同时展示了动物们和谐相处的美好一面。
5.开展面向海洋的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
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形式,不断引领学生直面海洋,亲近海洋,感受海洋的气息,学习海洋科学知识和海洋文化,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海洋。另外,通过面向海洋的专业见习与社会实践,实地参观沿海湿地、沿海港口等,这种途径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海洋观。
五、结语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民族树立正确海洋观是重要的任务,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树立好正确的海洋观对于整个民族的复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使其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观察与对待海洋。沿海高校的学生应当亲近海洋、探索海洋,树立向海洋进军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为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观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孙立新,赵光强.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J].理论学刊,2012(1).
[3]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
[4]刘中民,赵成国.关于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肖 琳.“中国海洋观”释义——学 习李克强总理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的讲话[J].太平洋学报,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