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017-05-30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
卿再花 曹建平 吴彩虹
[摘要]目的:探讨高校中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对2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专业和性别上没有差异,在是否恋爱上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高分组大学生较低分组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更高,且手机依赖总分与各因子与SCL90总分及其9个因子相关显著。结论: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其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手机媒体 手机依赖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3013604
一、问题提出
手机媒体依赖指的是因过度沉迷于手机媒体的各种活动,从而对使用的手机产生强烈的依赖,并且伴随着出现了社会功能的损害,有些甚至影响其心理功能。由于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手机的便利使得大学生已离不开手机,特别对于现在的90后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校园内到处有网络,上课、下课、校园内随处可见拿着手机聊天,看视频的低头族。但大学生的主要身份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已让大学生产生了许多的行为或情绪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低头族”、“机不离手”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有研究指出,如果每天被手机辐射时间超过10小时,就會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对年轻女性甚至会引起妇科问题。姜永志(2013)的研究指出,手机使用时间过长会引起个体的孤独感,并可能导致对人冷漠、缺乏爱心等人格障碍。该研究指出个体如果在课堂中忘记带手机或长时间没有查看手机信息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应,如:暴躁、不安、生气等。也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引起颈部、肩部与背部疼痛等一系列身体问题[1],也有研究认为,手机媒体的过度使用会减弱个体和朋友或亲人的关系,导致个体逐渐脱离现实生活,严重的手机依赖可能引起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2],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其心理健康有何关系,为以后大学生顺利度过校园生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湖南某高校28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82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为92.9%。有效问卷中男生125人,女生137人;文科生124名(男生62名,女生62名),理科生138名(其中男生63人,女生75人);大学一年级74人,二年级64人,三年级64人,四年级60人;年龄在1723岁之间。
可以看出,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大部分在20~100分之间。手机依赖总平均分是56.48分,标准差是12.038。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手机依赖大学生在文理专业和性别的区别
由表1可得知,大学生手机依赖在男女性别上没有区别,但是在突显性因子和戒断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戒断性和突显性两个因子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手机依赖总分和各因子在专业上无显著差异。
2.恋爱与否者在手机依赖上的差异
由表2可以得知,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恋爱与否这一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923,P<0.01),恋爱大学生比未恋爱的大学生有更高的手机依赖,在戒断性、技术性、突显性三个因子上,恋爱中的大学生与没有恋爱的大学生差异显著。
(三)不同水平的手机依赖者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检验
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按高分组27%、低分组27%的比率分成两组,对两组被试进行
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3可知,高手机依赖者与低分组被试在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高依赖者与低依赖者在各因子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手机依赖得分与SCL-90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
四、讨论与分析
在手机互联网时代,我国2016年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6.2亿,大学生是智能手机使用的主体,跟以前的网络成瘾一样,手机成瘾或手机依赖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并引起了大学生诸多的问题。本研究中手机依赖总平均分是56.48分,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于智能手机,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和各因子均在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因为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几乎人人有手机,对手机的使用频率相当。与以往研究不同
的是,男女生在手机依赖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戒断性和突显性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许颖的研究认为,手机既能够满足女生需要的及时沟通和社交需求,又具备有男生所喜欢的娱乐和刺激游戏功能,因此,手机对男女生的吸引力更为中性,不存在性别差异。[5]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随着手机的普及,社会的进步,性别差异会越来越小,女生跟男生一样使用手机社交软件,利用手机查阅资料等,但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在离开手机或不能使用手机时出现的负面情绪更强烈,并且对比男生而言,女生认为手机对她的意义更大。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在大学生恋爱与否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恋爱大学生比未谈恋爱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症状。本研究也表明,有无恋爱状态的大学生在戒断性、技术性、突显性三因子上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恋爱中的大学生需要手机来联络感情,手机是他们主要的通讯工具,所以当不能使用手机或中断已使用手机的习惯时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
本研究把手机依赖总分分成两组,对两组被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高分组与低分组在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差异显著,并且手机依赖各因子与SCL90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具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易发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显著相关。[6]而本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还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高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学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干预,也提示未来可以通过去手机依赖的方式来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因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发挥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可以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手机媒体,让手机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工具,利用手机或网络来阅读积极健康的资料,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来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料如翻转课堂等,引导学生健康合理的使用手机。
(2)对有手机依赖的学生进行朋辈或团体辅导,让大学生正确認识时间管理、手机的合理使用对其的重要性,利用团体辅导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使有习惯,去手机依赖干扰。
(3)高校积极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大学校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吸引大学生参加,帮助大学生们去手机依赖,并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大学校园也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节活动、各种专业讲座等,满足大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渴望,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营造积极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在一系列的校园活动中消除学生的孤独感,最终帮助大学生从手机依赖中摆脱出来。
[参考文献]
[1] Jenaro C, Flores N, GómezVela M, et al. 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health correlates[J]. 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3):309320.
[2]徐夫真.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34 137.
[3]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6669.
[4]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5]许颖,苏少冰,林丹华.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4):421427.
[6]BUSKO M.Anxiety linked with increased cellphone dependence,Abuse[EB / OL].[20130331].
[7]王立国.以人为本,变“堵”为“导”——基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36137.
[责任编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