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中“水”隐喻和转喻的形上之思

2017-05-30廖正刚赵金宇

关键词:形而上学转喻黄帝内经

廖正刚 赵金宇

[摘要]采取内省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以相关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框架,探讨《黄帝内经》中“水”隐喻和“水”转喻问题。研究发现,无论是“水”隐喻还是“水”转喻,在《黄帝内经》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水”既可以作为被认识的对象(即目标域),又可以作为凭借的手段(即源域)用来理解未知的目标域经络系统。“水”和“人”之间可以互为源域和目标域。“水”和其他家族内成员是转喻关系,转喻的主要功能是指称功能;家族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转喻。在《黄帝内经》里,“水”的概念不仅具有重要性还具有普遍性。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人体内“熵”的概念。

[关键词]黄帝内经;“水”;“隐喻”;“转喻”;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3012506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家遵循自然之道,探索人类生命过程及意义的瑰宝。它集科学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阴阳五行说”的结合;总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医学经验,并将之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具体表现为对人体 “精”“气”“神”的发展过程作了细致入微的阐释。“天人合一”思想及阴阳五行说强调人体的体验性,而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认知语言学也强调人体的体验性。不难看出,中西方思想在许多领域具有很大的融通性,这也使得运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解析《黄帝内经》成为可能。

《黄帝内经》通过黄帝和宰相歧伯的对话,把中医的纲领、原则、预防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展现给后世医家及其他读者。其中,歧伯对黄帝的答疑解惑含有大量中医学的概念。这些概念往往采用类比的推理模式。人要想深入了解某一实体概念,必须把它放到系统中才能理解。在《黄帝内经》里,“水”这一概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位于五行之首。该书认为,生命起源于水。如,《灵枢经·本神第八》有:“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隨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精”在此处指精水,属于“水”的次范畴或下位等级范畴。当谈论五行当中的“水”时,则属于上位等级范畴,是抽象化、理论化的水。至于“水”何时为具体,何时为抽象,则要联系上下文(Cotext)才能确定。“肾”“精”“志”均属于“水”家族。“肾”属于五脏;“精”不仅指先天之精,也指后天之精,“肾”可受纳来自五脏之精;父母两精相博才能构成新的生命。人与非人的区别在于形神是否兼备,“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灵枢经·本神第八》中,“志”为人体的五神之一;“气”指的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五行按先后出现的顺序依次为水、木、火、土、金。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

内省思辨法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理性主义思想。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指演绎的方法,从某种形式上来说就是反思;同时,它也存在着较为细腻的理性批判。“理性批判不是针对个人的,他不去批判坚持某一理论的个人,它只批判理论本身”[1]2。实证研究的方法要追溯到经验主义的典型代表——培根(1561-1626年),他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人类认识发展的作用。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探索人类经验方面都有各自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它们的选择仅仅依据一些纯粹的和极端的形式。本文认为,应该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起来,正如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Process and Reality)一书的序言中所提的:“真正的哲学方法是尽一切努力去构建一个概念系统(A Scheme of Ideas)并大胆地用它来探索对经验的新的说明方式”。[2]序孙正聿探讨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既不是普遍性对特殊性的关系,也不是一种特殊性对另外一种特殊性的关系,而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中介所构成的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3]63后世医家对《黄帝内经》的各种注释,既有科学层面的反思,又有哲学层面的反思。

理性的内省思辨方法在研究成果的可及性方面也进行了尝试,然而其结果的可靠性却容易受到质疑。所以,本文的研究主要采取内省思辨的方法,辅之以实证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例证法。实证的经验方法和内省思辨的方法相结合,是因其最先始于人们的观察而又返回证实的观察,所以具有经验的特质。同时,它又在思维过程中超出经验,并在逻辑上获得虚拟实体,如《黄帝内经》中的五行、五味和五色等。

根据对中国知网有关“水隐喻”的文献检索可知,知网共有15篇文章公开发表。梅德明,高文成 (2006:42-45)提出了“道是水”的根隐喻;刁生虎[4]则发现了其他根隐喻,如“德是水”“政是水”等。聂亚宁[5]提出了“运动是水”“思想是水”“问题是水”。笔者认为,上述这些概念隐喻完全可以用一个概念隐喻概括,即“道德是水”。人们可以通过对“水”的认识去了解客观的自然界、人际交往的社会世界及精神世界的“真”“善”和“美”。陆亚东,符正平[6]则把水隐喻运用到现代管理层面,该文的研究对于隐喻理论用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再据中国知网检测,有关“水”转喻的文章暂时显示无。前人的研究把侧重点放于句子层面隐喻中的属性迁移上。根据《黄帝内经》以及古希腊哲人对水的理解,笔者提出了“水”的关系概念隐喻和转喻假说。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黄帝内经》中“水”隐喻是如何体现的;《黄帝内经》中“水”转喻是如何体现的;为何对“水”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形而上的思考。

二、《黄帝内经》中的“水”隐喻

Lakoff和Johnson指出[7]3-5,“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们不仅仅存在于语言当中,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当中。人们得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基本上是隐喻的”;“隐喻的实质是人们用一个领域里的经验代替另外一个领域里的经验。”隐喻的产生源于对世界感知信息的共鸣时,语义迁移就会从源域迁移到目标域。Zoltan Kovecses(2010:14)说:“我们想要了解的概念域被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为了理解目标域而使用的概念域被称为源域(Source Domain)。”

概念隐喻和隐喻的语言表达式是有区别的,如,概念隐喻指“生活就是旅行”;隐喻的语言表达式源于具体的概念域(源域)的词或其他的语言表述,与生活相关的表述加上来自旅行域的表述被称为隐喻表达式。隐喻表达式较为具体,概念隐喻则更抽象。根据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杨忠、廖正刚[8]推导出隐喻中的语义迁移除了属性迁移以外,还有关系迁移。以“汤姆是狼”为例,该隐喻是把“狼”的属性或者说偶有性语义迁移给了“汤姆”。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则是把三个动物之间的关系迁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笔者认为,隐喻中的属性迁移是关系迁移的基础。《黄帝内经》中也存在大量的与“水”相关的隐喻。

(一)拟人化隐喻

Lakoff和Johnson[7]33-35把拟人(Personification)归类为实体隐喻,指出拟人是实体隐喻的拓展。对于目标域的理解是凭借人类自身的动机、目的、行为和特征来理解的。如:

例1: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例1中,隐喻中的语义迁移是把人的属性迁移给了“水”,具体说,该隐喻是把“人”的属性“刚强”迁移给了“水”。

(二)男女关系隐喻

中国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即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随着古人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对日月星辰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区分昼夜,并开始区分男女。

例2: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水为阴”“火为阳”理解为男女关系的隐喻更为简单明了。这与前面的拟人化隐喻相呼应。此句的理解首先要考虑隐喻中的属性迁移。“水为阴”是把女性阴柔的属性语义迁移给了水;“火为阳”则是把男性阳刚的属性迁移给了火。对“水”的把握,也要把握其对立面“火”。因此,人們用“男女关系”来隐喻“水”和“火”之间的关系。

(三)生育关系隐喻

生育关系是维系种系存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手段,因此,《黄帝内经》把人体内的相关元素拟人化。

例3: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由例3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把“北方”“寒”“水”“咸”“肾”“骨髓”及“肝”拟人化了。由于“肾”位于五脏的最下端,属“北方”;“寒”则是潜在的构成生命的基质;而水是人们构成生命的元素,“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语篇的推进模式为“主位——述位——述位——主位”。按阴阳五行学说,上例“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表明,水应该位于五行之首。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有机体的生命过程的循环规律。由此也可推出“水是母亲”的概念隐喻。母亲作为源域,水作为目标域。

(四)容器隐喻

Lakoff指出,“人类凭借基本等级结构(basic-level structure)和意象图式结构(image-schematic structure)这两种直接经验去解析抽象概念以及语言表达的意义”。[9]267人类把熟知的水系统概念作为源域去理解所不太熟知的人体内的经脉系统。比如用“江”“河”“湖”“海”和“溪”等与水相关的基本等级范畴词汇作为容器去理解人体的经络系统。如:

例4: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

《灵枢·经水第十二 》

例5: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灵枢·经水第十二》

例6: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

《灵枢·经水第十二》

例7: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南西北,命曰四海。

《灵枢· 海论第三十三》

例8: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灵枢· 海论第三十三》

例9: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自然界的水系统相关概念,如:“溪”“江”“河”“湖”和“海”等是盛水的容器,这些基本等级范畴词汇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相对而言,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就不容易理解。人们运用自然界“水”系统的基本等级结构和意象图式结构去认识和命名人体的经络系统。自然界的水系统名称是源域,经络系统则是目标域。

三、《黄帝内经》中的“水”转喻

Kovescese(2010:172)给转喻下了定义:“人们用一种实体和事情从心理上去接近另外一个实体和事情。”Lakoff 和Johnson 认为,“隐喻和转喻属于不同类型的过程。隐喻主要是视一件事物为另外一件事物,其主要功能是便于人们理解,而转喻主要是指称功能,也就是说它允许人们用一个实体去替代另外一个实体。可是转喻不仅仅具有指称的功能而且也具有理解的功能”[7]36。按照Ungerer和Schimid的解释,转喻是指在同一理想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内用一个认知范畴去指称另外一个认知范畴。[10]128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邻近性则是转喻产生的基础。Ullmann认为,转喻是发生在两个已建立相互联系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邻近性包括空间上的邻近、时间上的邻近和因果关系的邻近。[10]218这里需要特殊指出的是“已建立相互联系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就隐喻和转喻的关系而言,张辉、杨波[12]指出,转喻和隐喻地位相当,而且转喻甚至比隐喻更为基础。Lakoff和Turner认为,隐喻和转喻在本质上都是概念化的,都可以拓展语义资源,两者都可以解释为映射过程。[13]103陆俭明[14]从激活的角度认为,“隐喻和转喻没有明显的区别”。按照五行学说并结合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笔者把在同一位置上与“水”相关的实体或东西归类为水家族。这些实体或东西可以从《黄帝内经》的上下文中找到实例。

例10: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例10勾勒出水在方位上处于北方,颜色呈现黑色,主要汇入五脏中的“肾”这个容器中,由此劝诫北方的人们养生该以谷物“豆”为主,适于吃的肉类为“猪”。

例11: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例11说出,与“水”紧密相关的味觉“咸”,入的是“肾”。“水”和“咸”都可以转指“肾”,“肾”也可以转指“水”和“咸”。

例12: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此句指水家族中的脏腑肾,因为有水的存在而展现人体的基本情志为“恐”。人体的精气并于肾则会感到“恐”。如果人真感到恐惧,不妨多“思”一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思胜恐”,其认知动因是“土克水”。

例13: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在“水”家族中,肾里藏着五神当中的“志”,与人的记忆力相关。

例14: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将例3和例14结合起来看,由于天人感应,五气中的“寒”生“水”,生的是情绪“恐”。

例15: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五色第四十九》

此处谓词“为”应该理解为“指的是”或转喻五脏与颜色的关系。

在小语篇里也可以找到与“水”相关的实体(见下文)——“肾”“彘”“栗”“黑”“咸”“冬”。“水”与这些实体之间是转喻关系。

上徵与右徵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上羽与太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藏肾,色黑,味咸,时冬。上宫与太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藏肺,色白味辛,时秋。上角与太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藏肝,色青,味酸,时春。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水”与这些实体,无论是现实实体还是虚拟实体之间都是转喻关系。现把与“水”相关的主要实体列表如下(见表1)

表1“水”家族主要关系转喻表

五行五脏五方五气五神五志五时五色五味五谷五畜五果

水肾北方 寒 志 恐 冬 白 咸大豆 猪板栗

按照Kovescese和陆俭明对转喻的理解,“水”与表1中所列实体的关系为转喻关系,在具体语境下或上下文中可以相互转喻和转指。如果按隐喻理解就会令人费解,如不说“水是北方”,“水是猪”等,但却可以说“水指北方”,“北方指水”;“水指猪”,“猪指水”。上述解释说明,转喻这种认知手段具有强大的指称功能。但是,考虑到某些特定语境时,隐喻和转喻却可以同时存在。如,例3“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这里的谓词“生”就让人联想到其他参与者(participants)之间的关系更像隐喻。因此,更为稳妥的说法,是在有些情况下隐喻和转喻的确同时存在。《黄帝内经》在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方面用“水”转喻。如:

例16: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脾色发黄,为了保养脾,人应该吃“水”家族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味道咸,如大豆、猪肉、栗、藿等。

例17: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肾色发黑,“肾”属于五行当中的水家族,可以食“辛”家族的食品。

按照程琪龙的转喻分类标准之一,这种水转喻应该归为这类转喻形式1-概念1→形式2-概念1。[15]在考虑“水”家族内部相互关系时应该以转喻为主,但也不否认有隐喻的存在,具體情况需视上下文及具体语境而定。

四、“水”隐喻和“水”转喻的形而上学之思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黄帝在问及为什么上古之人都可以长命百岁时,岐伯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偿,不妄做劳。固能形与神倶,而尽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也就是说,上古之人知“天地之道”,遵循阴阳相互转换的规律,他们的行为符合天文书术数立法而不违背天意,所以能形神兼备,安乐晚年,历百年而驾鹤西去。由此可知,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贤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中,“恬淡虚无”就是“水”的一种状态。这也符合老子的道德哲学,“上善若水”,“水”是宁静中的渊水,水渊清明,虚静沉默,宁静而致远。孔子曰:“君子如水 随方就圆 无处不自在”。道家强调上善若水,强调的是调整人的内心;而儒家“君子如水”,则强调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待人处事的灵活性,像水一样“随方就圆 无处不自在”。无论是道家的“上善若水”,还是儒家的“君子如水”,都是把“水”的属性迁移给了人。老子对“水”的认识还有更高的层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以柔克刚”。这里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即“物极必反”。这一思想用于中医就是辨证施治。中国的禅宗在印度佛学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发展出“水思观”,即心无杂念,聚精会神地想“水”的清澄。

在《易经·本卦·坎卦》中,水位于最上方,足见水的重要性。李白诗作《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有谁能否认水不是从天上来的呢?这就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在诗作中的上佳表现。无独有偶,位于古希腊米利都学派之首的泰勒斯(624-546或547)亦认为水是万物之始基,又说水是最好的[16]51;西方基督教经典《圣经·约翰福音》中提到“活水”(Living Water),象征永恒的生命和精神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之内“水”的描述,重在描述“天癸”,称人体的“天癸”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尊重人体生理发展之道,保护好肾精。

借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加深对人体内“水”的认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宇宙中总的能量是固定的,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指当能量从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转化时,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也就是说,在将来某一时刻想做功时却做不了,该种惩罚就是熵。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合并成一个更简单的句子表达——宇宙中存在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17]59如果人体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过度消耗人体内的“水”包括“天癸”,“熵”也会增加。如何增加人体内的负熵是人类不断思考的问题。保护好人体内的“水”,不仅要考虑其隐喻关系,还要考虑到水家族内部成员彼此之间的转喻关系。

五、结语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水”隐喻的研究发现,“水”不仅可以作为源域去理解其他事物,同时也可以作为目标域指被理解的对象,水和人之间可以互相隐喻。作为被认识对象的“水”拥有下列典型的隐喻形式,即:拟人化隐喻、男女关系隐喻和生育关系隐喻。作为借助的对象,“水”可以作为源域认知未知的目标域经络系统。“水”转喻则是理解《黄帝内经》的另外一种认知方式,它主要存在于“水”家族内众多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指称关系中。文章并不否认在某些场合隐喻和转喻同时存在。在对《黄帝内经》中的隐喻和转喻问题进行哲学的理性思考基础上,提出了人体“熵”的概念,认为要达到保护人体内“水”资源的目的,人体要增加负熵。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纪树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4]刁生虎.水:中国古代的根隐喻[J].中州学刊,2006(5):180183.

[5]聂亚宁.水的概念隐喻[J].求索,2008:199200.

[6]陆亚东,符正平.“水”隐喻在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中的运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316

[7]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杨忠.廖正刚.隐喻中的语义迁移及其体现[A].语篇 功能 认知[C].杨忠.张绍杰主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180.

[9]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0]Ungerer.F&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11]Ul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lackwell,1962.

[12]張辉.杨波.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J] .外国语文. 2009:8188.

[13]Lakoff.G.&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4]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2009(1):4450.

[15]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3):16.

[16]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7][美]杰里米·里夫金,特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吕明,袁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转喻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谈教育的“严”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