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2017-05-30张赛群

东南亚纵横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张赛群

摘要:早期华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出国,主要定居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并依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生存发展,因此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华侨,而华侨也为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致力于和平、共赢发展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同样需要华侨华人的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和直接参与,但同时也为华侨华人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共赢。

关键词:华侨华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互赢

[中图分类号] D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7)03-0074-06

Abstract: The early overseas Chinese went abroad through the“maritime Silk Road”, mainly settled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relied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rade to survive and develop, so the historical “maritime Silk Road” accomplished the overseas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but also made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ical prosperity of“maritime Silk Road”. Committed to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win-win resul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lso need overseas Chinese to offer their sincere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and acting as a bridge or directly participating in this initiative, meanwhile,“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lso could provide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oversea Chinese, therefore, there are mutual benefits for both sides.

Key Words: Overseas Chinese; Maritime Silk Road; Win-win Cooperation

华侨华人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曾经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形成其特有的参与机制。因此,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他们被寄予厚望。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关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学术史回顾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学界一般认为,这条通道始于汉代,成型于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之后,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因明清海禁而陷于衰落。本文沿用这一传统说法。

由于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在宋元,明清时期因海禁走向衰落,但华侨华人大规模出国是在1840年之后,因此,学术界较少将华侨华人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郑山玉(1991)肯定和强调了华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贡献,肖北婴(2005)、周煦钊(2014)以及廖大珂(2015)等均肯定了早期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除此以外,一些研究者通过强调华侨华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贡献,从而间接探讨了华侨华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这中间除了大量介绍华侨华人对中国贡献的著述,廖永红(2011)、赵和曼(1993)等还强调了华侨华人对侨居国建设的贡献,并对影响华侨华人发挥贡献的因素,尤其是政策因素有所分析。

虽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随着近几年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涌现,也有一批学者将华侨华人与重建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如刘益梅(2017)、邓江年(2016)、王子昌(2015)等,相关成果主要站在中国立场探讨华侨华人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意义和对策。

总体说来,目前,学术界对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关系的过去和现在均较少直接研究,近年来,虽然各界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视带动了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热潮,但相关成果多以意义和对策为主,在理论支撑和基础研究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关联

华侨是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与华侨并称的华人指的是外籍华人,即加入所在国国籍并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人。在1955年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之前,华侨华人并无严格区分,因此,这里统称为“华侨”。华侨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其联系主要体现在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华侨,而华侨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华侨

华侨是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因此,华侨必先走出国门,而后在国外生存发展。而早期华侨很大一部分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海上丝绸之路生存,因而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首先,不少华侨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出去的。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夕,皆有不少中国人因经商、求经或逃避战祸等流寓海外成为华侨,其中,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去的也不少。如在唐代,就有不少中國商人、僧侣经由海路走出国门。仅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在57 名前往印度和东南亚各国访问的僧人中,就有37 人取道海路。他们大多在东南亚和印度侨居数年、数十年,甚至终老海外。而义净本人也于咸亨三年(672年)从广州搭乘波斯商船前往印度访学,留居海外总计25 年①。而自宋代之后,随着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路就是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重要方式了。如国人大规模移居越南是在明末清初,广西、云南和四川等地的人多走陆路,闽粤多走海路。以时间看,清初移民以海路为主,之后则两者兼而有之,总体来讲大部分时间仍以海路为主②。在暹罗,19世纪上半叶华侨前往暹罗主要乘坐帆船。学者统计,1820~1850年,由中国南部地区乘船前往暹罗的,每年达1.5万人③。19 世纪中期轮船开通后,经由海路出国的就更多了。关于华侨经由海路出去的例证还有很多。如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且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岛国,因此,华侨前往印度尼西亚必是经过海路。另外,护佑出海安全的海神妈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也表明不少华侨是经海路出去的。

一些华侨再移民也与“丝绸之路”有关。1800~1900年,东南亚华侨再移民的路线主要有3条:通过印度尼西亚向非洲再移民;通过越南向非洲再移民;通过英属新加坡向澳洲再移民④。东南亚内部的再移民现象也很普遍,如历史上印度尼西亚华侨就有不少是来自周边国家的华社再移民。在当时交通环境下,不少再移民也当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完成的。且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由近及远,华侨分布也越来越广。

当然,华侨大批移居海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此时已是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时期。虽然如此,但有两点应该说明:(1)正因为有早期中国移民的流出,海外的华侨社会以及侨乡的移民文化才得以形成。因此,尽管早期移民规模不大,但其引领作用却极为关键。(2)作为一条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意义和移民意义是不一样的,作为一条和平、平等的贸易通道,1840年之后其繁华不再,但作为一条移民通道,1840年以后还蒸蒸日上。一批批敢拼敢闯的中国人正是循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泊海外艰苦奋斗,并形成今天稍具规模和实力的华侨华人社会。也因此,虽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不因移民而闻名,但华侨移民也的确使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更加丰满。

其次,海上丝绸之路给华侨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开辟给沿线各国带来了生机,也给华侨带来了机遇。走出去之后,华侨主要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由于东南亚与中国邻近,易于到达,因而是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且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重商传统,善于经商的华侨移民在这里找到了发展的机会。一些国家,由于其盛衰与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对华商许以格外的优待。如在16世纪之前的马六甲,华商纳税率是5%,且免港口税,而其他外商纳税率是7%;同期,暹罗华商的纳税率是16.67%,而其他外商纳税率为20%~22%①。也因此,早年东南亚华侨中华商形态最为突出,一些还在港口或其他贸易中心拓展了自己的事业。到16~18世纪,虽然其他形态的移民方式如华工也大量出现,但商业贸易仍是东南亚华侨的主要职业。此外,海上丝绸之路所带动的中外通商贸易也有利于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修好,这反过来也有利于华侨在当地的生存。加之其时中国所建构的朝贡体系还囊括了不少东南亚国家,因而中国移民在这里较受欢迎。正因为如此,大量中国移民移往东南亚,并主要聚居在交通、贸易比较发达的港口城市,从事着贸易或与此相关的事业。因此,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讲,海上丝绸之路也成就了华侨。

(二)华侨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因航路开辟和贸易繁盛而对华侨打开了大门,与此同时,华侨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

1. 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移居海外之后,华侨秉承爱拼敢闯的优良传统,为侨居国和祖籍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由于早年不少侨居国地广人稀,生产落后,而当时中国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华侨在当地定居后,通过带去先进的技术、物种等,影响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输入,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广大华侨也与当地民众并肩劳作,拓荒垦殖,修桥造路,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等,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可以说,侨居地尤其是东南亚一些地区的迅速发展与华侨的辛劳是分不开的,甚至于华侨在当地的聚居也促使一大批城市尤其是贸易港口的兴起,从而为早期东南亚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华侨对印度尼西亚爪哇新村和蘇门答腊旧港的兴起功不可没;在印度尼西亚杜板,爱尔郎卡王朝为表彰华侨对这座城市的贡献,还以华语“杜板”命名该城;对于万丹、泗水的早期建设,华侨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于其时的中国,出国华侨主要缓解了家乡的人口生存压力,偶尔也以侨汇、捐赠等方式回报祖籍国。前者自不待言,后者因华侨大规模出国是在1840年之后,在此之前中国一度禁止华侨回国,因此主要是在晚清之后,如大量有据可查的侨汇记载始于19世纪中叶。因此华侨对此时期的中国的意义不太大。

2. 直接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出国华侨秉承重商务实、开放兼容的优良传统,利用熟悉中国和侨居国经济文化的优势,长期从事着中国与海外各国的长途贸易,成为中外经贸合作的促进者。海上丝绸之路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前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早在北宋时期,东海航线上就有华侨通商的记载。至月港时代(1450~1627年),中国海商全盘代理了日本的海外贸易。其中,李旦16世纪末在菲律宾经商,后转至日本定居,并在日本筹组武装船队专事中日走私贸易,成为东亚海域重要的海上势力。月港时代之后,17世纪,由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构建的郑氏海商集团贸易范围仍遍及东亚及东南亚海域,其中,尤以和日本的贸易最为密切。明清时期,朝鲜半岛商业也大半操于华侨之手。至于南海航线,东南亚是华侨的主要移往地,大约11世纪以后,华商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与东南亚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月港时代还形成了东南亚华商网络,并一度掌控了菲律宾与中国间的大帆船贸易,西洋航线中印支马来半岛的航运贸易也掌握在华商手里。月港时代之后,郑氏王朝贸易范围遍及东南亚海域,海外华商仍然可以与西方人在东南亚海域展开对等竞争。之后,华商海上垄断地位有所下降,但华侨商贸传统一直得以延续。有所改变的是,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华侨除了从事侨居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还在中国与西方殖民者以及西方殖民者与东南亚之间进行贸易。总之,华侨通过从事贸易或相关行业,如船主、港口税务官员等,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经贸繁荣。

3. 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文化相融

由于一些华侨懂中国和侨居国语言,并得到所在国政府信任,因而在侨居国与中国交往过程中,往往被聘为通事(即翻译)或向导,偶尔也有被聘为使臣的,为当地政府效力。如北宋时期,阇婆(古国名,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群岛)就聘请华侨巨商毛旭为阇婆朝贡使团使节兼向导来到中国,为发展两国关系贡献力量。之后,自明朝开始,华侨担任朝贡外交关系中的重要角色数百年间没有中断。如暹罗由华侨海商出任暹罗使节和通事的现象比比皆是,副贡使陈举成(1373年),正贡使陈子仁(1381年),正贡使曾寿贤、陈同祥(1405年),正贡使黄子顺(1427年),副贡使谢文彬(1477年),通事李清(1372年)和奈罗(1479年)等均为华侨①。不仅如此,暹罗来华进贡和贸易船队的船员中也有大量的华侨。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如印度尼西亚爪哇1436年的贡使洪茂仔、郭信,1439年贡使亚烈、马用良以及通事南文旦和良殷等均是华侨。中国政府也一度借用华侨力量发展对外关系。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赐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②。之后,这些中国移民成为琉球对明廷朝贡使团的主要成员,也是琉球外交的主要承担者。又如明永乐三年(1405年),旅菲晋江侨领许柴佬(许老哥)奉明成祖旨意担任菲古国吕宋总督,由明钦差大臣三保太监郑和奉诏书委任,许柴佬任吕宋总督长达20年(1405~1424年)。至晚清时期,不少华侨被朝廷聘为领事、副领事,负责保护侨民权益和处理侨民事务,如胡璇泽被任命为驻新加坡领事,张振勋先后被任命为驻槟榔屿副领事、驻新加坡总领事等。可见,华侨凭借其双重文化背景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促进者。

与此同时,因跨境生存的缘故,华侨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中外文化的传播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接触和了解。一方面,虽然华侨在侨居地生存发展,但依然在語言、服饰、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日积月累地对当地语言、文化、建筑、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华侨在当地长期生存发展,尤其是与当地民族的通婚,也会耳濡目染习得当地的语言、习俗、宗教等文化传统,并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文化传至家乡故里,使家乡民众对侨居地文化有所了解。总之,通过文化的相互传播,华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和相通。

4.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航路畅通

作为一条海洋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必以航道探测、熟悉航线为前提,不少华侨为此做出了贡献,典型如郑和下西洋的航路勘探意义就广为人知。郑和船队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沟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航线,而郑和船队中就有不少人留居当地,成为华侨。一些大海商在开拓远洋贸易的同时也开拓了航路。如福建惠安人李旦(1560~1625年)是17世纪初期著名的海商,他一生经营海外贸易,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后开始出入中国台湾,最早开拓出台湾的海上商贸业,其商船往来于中国台湾、日本、中国闽粤、越南、暹罗、巴达维亚(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带,为东亚、东南亚航路的开辟做出了贡献。即便是一般华侨的航海实践也为丝绸之路畅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华侨郑莲舫在19世纪后期供职于新加坡航业界,穿航于中国沿海及南洋各地口岸,在长年的航海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航行和贸易往来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上述各类作用中,华侨对沿线国家的建设使沿线国家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拥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参与丝绸之路贸易直接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引以为傲的商贸繁荣;其和平使者身份和文化传播为中外友好交往奠定了政治和民意基础;航路履险也为丝路繁荣保驾护航。总之,华侨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

三、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借用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重在传递经贸主题和和平理念。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历时长久、覆盖众多国家,主要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共赢之路。中国没有通过开辟贸易航线去征服这些沿线国家,相反为之打通了一条互惠互利的贸易商道。这与近代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充满征服与掠夺的贸易通道形成鲜明对比。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要传递的信息是:中国走向海洋,不会重走西方列强海上争夺霸权的老路,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而是以和平、自愿、互利的方式进行,致力于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分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21世纪海上絲绸之路建设既需要官方努力,也需要民间力量包括华侨华人的广泛参与。如今,分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带的华侨华人已超过4000万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而且,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实力也相当雄厚,据估算,2014年,全球华商总资产约5万亿美元,其中,80%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在东南亚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企业中,华人上市公司约占70%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华商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行业甚至占有支配作用。与此同时,加入所在国国籍的华人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不断提升。这种发展现状使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华侨华人被寄予厚望,人们期待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一种跨区域合作,也给华侨华人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华侨华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可能作用

华侨华人凭借其自身优势,可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积极构建者。首先,他们可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智囊团。由于他们通晓住在国法律政策,也熟悉住在国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因此他们可以为中国如何更好地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出谋划策。同时,他们也可以为当地政府和民众更好地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献计献策。

其次,他们可促进中外合作的顺利进行。一是他们可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释疑解惑。现在不少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抱有疑虑,担心中国另有企图,在这方面,不少华侨华人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模式的内涵,因此,他们可以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他们可以当地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住在国民众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使中国模式获得更多的认同;同时,他们也可以借助各种平台,通过各种典型范例,宣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和平、互利共赢精神,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认同与支持。二是他们可做好海上丝绸之路政策沟通的桥梁,既向相关国家传递中国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和相关政策,也向中国传递相关国家的诉求,从而促进中外合作的顺利进行。三是他们可促进中外政治互信和文化互通。由于华侨华人对中国和居住国的政治法律环境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自身也逐渐被当地主流社会所认可和信任,并拥有自己的政商人脉。因此,华侨华人是促进中外政治互信和促进中外关系友好发展的最佳“民间大使”。在文化层面,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多民族、多宗教的聚集区域,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想达到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尤其需要加强各国人文方面的沟通交流,消除彼此隔阂,增强尊重互信。在这方面,华侨华人既程度不同地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又散居沿线各国,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传统,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和民众心理差异,还有与当地居民近距离交流的便利条件,因而天然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和重要推动力量。

再次,他们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华侨华人拥有巨大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他们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建设项目,使华商经济和智力资本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机衔接,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各方参与,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当然,也希望他们在参与建设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目前,中国国内经济转型压力较大,而华侨华人不仅拥有资金、技术和人才,而且在发展观念、产业结构等方面有其优势。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华侨华人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解决资金问题、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而且可以帮助中国产业界实现思想和经营观念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助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华侨华人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佳搭档和重要推手。“走出去”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若与海外华商企业合作,或是通过华侨华人的牵线搭桥与国外企业合作,则可以借助其资本和商业网络,帮助中国企业进入当地市场,拓展海外事业。即便不能实现强强联合,也可以借助海外华商熟悉住在国政策和市场的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把握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或是借助海外华商了解住在国国情民俗,帮助中国企业融入当地,减少投资摩擦等。

总之,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华侨华人既可以亲身参与,又可以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共赢贡献力量。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给华侨华人带来了机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若能顺利推进,必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战略互惠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华侨华人在海外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不仅如此,对于华侨华人而言,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也有必要。近年来,华侨华人之所以选择与中国合作,这有文化和种族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受市场规律驱动。从大的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这些为华侨华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而且,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经济增长放缓,而中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这自然也为华侨华人所看好。从小的方面看,当前,中国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这对于科技型华人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海外华侨华人若能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低碳等技术、产品等带进中国,不仅市场广阔,还能享受各种政策优惠。在此过程中,华侨华人经济也能实现升级和转型,因而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事实上,近年来,华侨华人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也较大,不仅如此,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各国华侨华人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连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也未能幸免。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也有大量华侨华人专业人才选择到中国发展。

在海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能给华侨华人提供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如华侨华人可以直接参与丝绸之路建设项目,从而增加投资和就业的机会。即便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中,中国大力规划的“走出去”合作,也可以为华侨华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华人中小企业而言尤其如此。与中资企业合作,华人中小企业不仅可以扩大经营,而且还可以享受更多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从而加强企业实力。而且,丝绸之路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也能间接给海外华侨华人的生产和生活营造更为安全便利的环境。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高铁、公路等交通设施将更加完善,贸易壁垒将日益减少甚至消除,通关将更加便捷,成本也将明显降低,这些都将给华侨华人企业带来重大利好。

总之,华侨华人由于其跨国生存优势,可从多个方面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给华侨华人带来了机遇和保障。

四、结论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华侨华人,而华侨华人也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而借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符号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需要沿线各国政府的积极合作和认真筹划,也需要沿线各国华侨华人的广泛参与。这不仅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是华侨华人最为集中且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而且,因为他们与中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完全有可能成为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外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给华侨华人带来了发展机遇,对于破解华侨华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所帮助。

如今,华侨华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大与中国的合作力度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前期基础。从外在环境来看,不仅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华侨华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些侨居国政府也积极响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至2017年年初,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明确表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或协议,与其中部分国家积极推进编制双边合作规划纲要,这中间包括了大量华侨华人所在国。无疑这给华侨华人参与丝绸之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华侨华人自身来看,一些华人已看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在2015年第八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上,美国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主席陈清泉指出:“一带一路”将为海外华侨提供第二次投资兴业的大机会。至于与中国的合作,文化认同和思乡恋土情结使得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愿意与中国合作。实践中华侨华人在中国已经营多年,对中国市场和政策环境较为熟悉,完全可能继续扩大与中国的合作。

当然,在对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满怀期待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变数和各种阻碍因素,如侨居国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华人问题的敏感性,华人企业与中国企业的竞争性等。總之,华侨华人需要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需要华侨华人,历史上如此,新世纪也是如此。但要让华侨华人更大程度地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需要华侨华人把握机遇,也需要各方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华侨华人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提升其参与能力,并通过华侨华人的示范和推动,扩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成效。

(责任编辑:黄耀东)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探究
南海旅游业发展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泰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