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路径模型研究

2017-05-30计春阳黄琳琳

东南亚纵横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国模型

计春阳 黄琳琳

摘要:自2014年中国—东盟信息港正式提出以来,信息港的建设就备受关注。本文从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现状出发,根据信息港建设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规划设计,提出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路径模型和保障措施。该模型主要分为基础设施搭建阶段、五大平台成型和拓展应用阶段,有重点、多阶段、多层次地推进信息港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东盟信息港;模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7)03-0058-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ASEAN information port has attracted attentions since it has been proposed in 2014.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China-ASEAN information port, b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information ports in the world and combin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hina-ASEAN information port to propose the path model. This model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phas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rmations of five platforms, and phase of application; therefore, i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port with focus points, different phases, and multiple levels. This article also provides safety precau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ASEAN information port.

Key Words: China-ASEAN Information Port; Model; Path

基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长久坚实的合作基础及现实的发展机遇,在2014年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上,中国与东盟10国就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正式达成共识。作为中国“十三五”规划重点内容,中国—东盟信息港旨在通过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建设,以深化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合作为基本内容,形成以广西为支点、辐射西南中南、面向东盟国家的核心信息枢纽和信息产业基地,巩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合作基础,促进区域更好发展。

信息港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信息港的自身建設。如何有序、 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港的建设,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信息港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现状和特点,提出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路径模型。

一、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内容和特点

(一)建设内容

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主要包括实体基地和五大平台的支撑建设以及产业载体的投资建设等方面。基地建设指的是由中国联通牵头建设的中国—东盟信息港基地,包括南宁核心基地和钦州基地两大基地,基地核心区通过信息交流中心、云计算中心、国际呼叫中心、会议会展中心等一系列设施的建立,为电子商务、网络文化、互联网金融、通信设备制造及网络开发、互联网、大数据等六大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形成中国—东盟信息港产业集群。“五大平台”则指的是基础建设平台、技术合作平台、经贸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人文交流平台,是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要部分。产业载体主要指为支持五大平台的建设而建设的诸如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交流中心、东盟信息港网络安全监测防护平台等支持性设施。

(二)建设特点

回顾中国信息港的建设经验,大多建设周期短,辐射范围和建设难度不大。同时,过去的信息港多是电信港和不动产信息港,对硬件设施过分重视,对具体应用的重视不够。比之以往,中国—东盟信息港的辐射范围更为广泛,对资金的要求和建设难度也较大。归纳起来,中国—东盟信息港具有以下特点:

1. 战略重要性。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不仅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深化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载体,更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标志性工程,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地域差异性。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一直保持友好合作,但是双边毕竟存在地域的差异性,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对各项市场准入标准以及项目核定标准的认定也不尽相同,这种地域差异性,增加了建设难度和实施项目的复杂性。

3. 工程量大,实施周期长。中国—东盟信息港的整体建设规划长达10年,涉及基础建设平台、技术合作平台、经贸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人文交流平台五大平台的50多个项目,工程量和资金预算庞大。

二、国外信息港发展脉络

信息港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纽约。为了扭转经济颓势,纽约市试图利用11英亩的办公用地和11个卫星地面站,通过信息传输者所拥有的远程通讯枢纽,为商业或者他人提供共享的基础设施。此时的信息港是复杂度最低的电信港。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上已建有50多个信息港,多集中在一些数据密集的金融和商业服务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例如伦敦、东京和中国香港等城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这种信息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不动产信息港,也叫房地产信息港,也是20世纪流行的一种信息港发展形式。这种类型的信息港比电信港增加了有公私合伙开发的智能的、完全网络化的商业不动产,类似于工业园或者产业园,并为顾客提供一些附加服务。美国早期的信息港大部分与房地产相关联,如海湾地区(Bay Area)的电信港就拥有供办公室及研究开发用户使用的设备。这时的信息港只解决信息通道的问题,重心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1991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提法的兴起迅速引发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热潮,数字城市(Digital City)研究与应用随之兴起。数字城市是指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关键技术,对城市中一些广泛而多源的空间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开发和应用,以服务于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的一种信息港。1999年年底,“电子欧洲”的提出体现出数字城市的快速发展。2005年,日本政府各部门更是通过全面互联网数办公进入办公电子化时代。从时间纵向来看,数字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建设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城市组织的信息化建设阶段、政府与企业的互联建设阶段和数字社区与数字大厦的建设阶段。数字城市的发展像流通于城市组织间的血液,重点在于实现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解决各个分散组织间的信息共享问题。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在2009年由IBM公司提出,它认为,智慧城市表现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在其所管辖的公共事业、城市服务、环境、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感知、集成、分析和应对城市在行使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中的需求和相关活动。其典型特征即:感知化(Instrumented)、互联化(Interconnected)和智能化(Intelligent)。因此,社会上也有人把智慧城市的概念等同于智能城市的概念。联合国国际电讯联盟认为(2013),智慧城市是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和生态化的城市。智慧城市更重视人的感受,强调技术应该为公众服务。

智慧城市的架构主要分为四层: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通过数据获取、转换、装入和更新以及智能网络进行信息采集。网络层主要是通过分布式网络服务、互操作协议以及政策法规和一些技术与标准进行信息传输。数据层主要是通过数据监控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进行信息整合和共享。最高层级应用层主要功能在于信息资源的应用。智慧城市加入了人的因素,更多发挥“神经中枢”的作用,作为城市治理的新方式,考虑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和应用。

此外,按照WTA(World Teleport Association)的定义,(见表1)信息港则被分为电信港、房地产电信港、智能城市以及虚拟信息港。虚拟信息港即信息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指对于不需要新的网络或商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发展较好的社区,基于已有的网络提供网络服务,并要求商业、非营利机构和政府之间通过合作以规避风险的一种信息港。它要求企业、非营利机构和政府之间通力合作以规避风险。虚拟信息港是未来信息港的形态,它在已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更注重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利用,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具体应用。而这些应用聚集于网络空间,以“虚拟”的形态存在,不像基础设施可以让我们感知。

综上所述,国外信息港的發展经历了只提供通讯基础设置共享或互联的电信港、仅服务于工业园或者产业园的房地产信息港以及服务于整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未来的形态则是虚拟的信息港。信息港服務的范围越来越广,建设的内容也从简单的通讯基础设施的共享、逐步发展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数据资源的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未来,则是集成所有政府、企业和个人需求的范围更广,更加灵活高效的,能呼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的虚拟信息港。信息港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港的发展脉络

当然,现实当中信息港的建设其实是几种信息港形式的综合应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来推进信息港的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这几种形式的融合,既要考虑诸如房地产信息港的实体产业园区和基础网络设施的构建,也应当结合时下流行的“智慧城市”,充分推进数据的集成应用,发挥信息资源在政府、社会、企业方面的应用,真正发挥“信息港口”的作用。

三、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模型

(一)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总体框架

从以往信息港建设的经验来看,通常将信息港的建设框架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资源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无论是数字城市还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都围绕着三个层面,以基础设施层为依托,资源管理层为中坚支撑,致力于应用服务。因此,本文也将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框架分为三层来叙述。

基础信息层。基础信息层为整个信息港建设的基础依托,主要的功能在于信息采集,负责完成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进行数据获取、装入、更新;产业园的建设以及政府服务平台的搭建。

资源管理层。资源管理层是中坚层,主要的功能是完成信息传输、整合和共享。这一层次相当于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五大平台的集成交融,以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与标准的核定。

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是整个框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有的信息服务都是为了更好地投入使用。这一层次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资源挖掘,进行数据查询、分析、报告,形成一个涵盖政府类、行业类、企业类、公共类的应用体系。

同时,上文已经提出,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周期很长,为了更为科学地推进信息港的建设,必须分阶段有次序地推进。因此,结合中国—东盟信息港的规划方案,以及以往信息港的建设经验,综合采用多种形式的信息港类型,将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拓展阶段。建设模型如图2所示。具体每阶段的建设任务如下所述:

(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设施搭建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信息港建设当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这里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数据通道和信息采集,为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提供基础保障作用。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完成。

1. 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建设包括“云+网+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云”指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云服务在内的平台设施,“网”主要指移动、宽带与无线等网络与通信设施,“端”则指物联网络等感知、采集与控制终端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区域通信、北斗天/地基导航增强系统等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构筑中国—东盟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起连接东盟各国的中国—东盟跨境陆海通道,协助东盟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北斗参考站网、TD-LTE等技术在中国、东盟整体区域内的部署和覆盖,推动云计算、大数据、高精度卫星导航等信息服务在区域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

2. 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金融街、商务办公、现代物流等园区及其配套服务基础设施。例如实体产业园区的建设,包括信息交流中心、IDC数据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商务办公楼、酒店以及公寓等。同时,政府管理部门的构建也不可忽视,例如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总部大厦、产学研大厦等。这些实体设施,一方面为信息的融会交流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更好地对信息港的建设实施控制和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完成整体框架的搭建,在网络基础设施上实现互联互通,为双边的持续合作夯实基础。

(三)五大平台成型阶段

第二阶段是五大平台成型阶段。这一阶段的功能主要是完成信息的傳输、整合、共享。此阶段的建设内容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 建设好五大平台,发挥平台支撑作用

信息共享平台主要依托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增强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与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进行金融、政务、经贸与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建立起中国—东盟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的“网络数据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基于数据资源的支持,通过建立中国—东盟技术合作机制,建设中国—东盟“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深化技术合作与创新。经贸服务平台以基础设施和网络等资源为依托,通过跨境商贸、物流通关、金融支付等方面的合作,建立跨境电商、通关和检验免疫信息共享和互信互认机制,以及经贸风险合作机制。人文交流平台主要指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通过互联网+教育、文化传媒、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与养老等方面的合作,深化双方的人文交流。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五大平台的建设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对信息港的更远更快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2.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把五大平台的数据整合,彼此之间共享数据信息

利用平台汇聚中国—东盟商业、应急、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搭建与东盟国家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共享各国经贸投资规则、市场信息的查询服务,与东盟国家开展商贸服务、应急联动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建设应急联动信息机制,共同应对疫情、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挑战。

3.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服务和监督职能

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方式,对入驻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的同时也对平台交易进行严格规范化管理。由政府出面,双边通过一些中国—东盟论坛、会议或者开展其他交流活动,协商关于信息技术技术与市场准入标准等问题,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和管理制度,确保平台能够平稳顺畅地运行。

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五大平台的结构搭建,促进产业集成,信息共享,以及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平台平稳有效地运行。

(四)拓展应用服务阶段

第三阶段是拓展应用服务阶段,也是对数据进行挖掘,深入探索数据应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在大数据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如何通过数据查询、报告和分析挖掘工具对数据中潜藏的商机或者有效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用以解决政府对区域规划、城市管理方面的应用,例如智慧城市的构建。或者是在企业方面的应用,比如通过数据挖掘,获取潜在商机,创新企业服务方式或者是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攫取利润。也有在行业层面的应用,主要通过对数据挖掘出的信息进行分析,获取对行业发展有效的资讯,推进技术革新,可能会促进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是淘汰旧产品、旧生产方式,以新产品、新生产方式进行替代。在公共领域的应用就更为贴近群众,比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方面的建设。

另外一方面的建设内容主要是对信息数据安全的把控。随着网络时代数据的交汇融合,以网络传输为基础的大数据产业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愈加严峻。这就需要政府带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的有关标准,加强在交通、卫生、食品等重点民生领域关键基础信息的保障。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相关教育宣传活动,向民众和企业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全民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意识。

这一阶段是整个建设过程的难点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应用领域、应用方式、应用程度的创新,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价值最大化,把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成为硬件一流、产业高端,立足广西,辐射东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港。通过五大平台各个项目之间集成合作,优势互补,使之贯通中国—东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规划。

四、保障措施

信息港的建设,不只是基础设施的搭建,更应该为城市与区域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以往信息港的建设过程中出现过诸多问题,例如,对信息的价值不够重视,过分重视硬件设施而忽略应用,或者是投资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等。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中國—东盟信息港建设项目众多、项目体系庞杂,单靠政府出资承担恐难以为继,必须通过政府资金的牵头效应,激发社会资金投入。多方资金的投入,不仅会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也能起到监督作用。可以通过政府社会资本合营(ppp)模式,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基金,用好税收优惠、奖励资金、转移支付等手段,多措并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投资。

(二)完善组织架构

完善的组织结构是保障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首要条件,可建立战略、战术、操作三层组织机构。从上至下,层层领导,健全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机制以及合理授权机制,充分发挥上级的统一领导力,下级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监管

不管是对产业园的前期建设,还是对产业园建成之后吸引新企业入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切实了解各项目的财税优惠需求,制定财税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投资项目取消或降低部分门槛性、准入性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对鼓励性行业制定收费优惠政策,同时也要做好监管工作,合理分配监管任务,完善监管机制。

(四)深化人才支撑

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可以通过外聘、培养和补充的形式,汇聚人才。通过优化工作环境吸引外来优秀人才,通过和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获取充分的新血液,通过和创业团体例如“南宁创客城”的接洽,形成人才后备军。

五、结语

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作为管理部门在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的同时,更应该明确信息港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信息港的发展脉络出发,结合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规划和现状,将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路径纵向划分为基础设施层、资源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分别对应于横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平台建设和应用拓展建设三个阶段。形成了分阶段、多层次、有重点的信息港发展路径,并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为把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成为一个硬件一流、产业高端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港,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甄峰、黄春晓、张年国:《西方信息港发展以及对中国信息港发展的思考借鉴》,《国外城市规划》 2006年第2期,第40~43页。

2. 曾华、叶红斌:《成都信息港建设方案初探》,《计算机应用》1999年第10期,第9~13页。

3. 于智慧、罗纪敏:《满洲里信息港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东北亚论坛》2001年第2期。

4. 李晓东:《高新区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对策探析——以广西高新区为例》,《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10期,第111~115页。

5. 张元好、 曾珍香:《城市信息化文献综述——从信息港, 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情报科学》 2015年第6期, 第 131~137页。

6. 叶南均:《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年第6期,第21~22页。

7. 吴伟萍:《城市信息化发展路径选择: 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情報杂志》2007年第2期,第101~104页。

8. 张道顺、白庆华:《城市信息化信息整合概念研究》,《情報杂志》2004年第5期,第7~9页。

注:本文是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泛北部湾西江“黄金水道”物流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编号:SK13ZD002);《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综合调查数据库建设》(编号:16ZDA092);《基于IT治理思想的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编号:XPS1619)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张 磊)

猜你喜欢

中国模型
一半模型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达及分布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英媒:“中国”成美国网络威胁敏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