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中国微电影的价值重估与未来之路

2017-05-30侯顺

歌海 2017年3期
关键词:微电影互联网+价值

侯顺

[摘 要]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高新科技与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由于参与门槛低,获得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局面也非常混乱。在经历了大众过度消费的阵痛之后,需要重估微电影的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发掘微电影的多元价值。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微电影创作并未因任何争论而减弱,相反,正朝着业余到专业、混乱到规范、简单到繁复、单一到多元的方向转变,不断丰富并拓展着内涵和外延,经历过转型与洗牌的微电影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微电影;价值;创作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等高新科技的不断出现,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高新科技无疑对包括电影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传播载体和介质上的变化,甚至连电影的艺术形态、创作方式、创作主体、创作观念和方法等都产生了连锁反应,于是“微电影”应运而生,并在视频网站、广告公司、社交网站等多个利益链推手的巨大合力下,以强势的姿态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备受关注。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影视艺术形态,从萌芽到成形,微电影仅经历了数年,因此微电影在以井喷之势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艺术特征不明,制作水平良莠不齐,商业模式不定等现实问题。对微电影的技术与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并挖掘微电影多元化价值,有利于坚定中国微电影创作的未来之路。

一、微电影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关于微电影的定义,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目前业界普遍认同的是,微电影在形式上与电影短片相近,通常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适合在移动状态或是短时间休憩状态下所观看,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微电影有别于传统电影的三“微”特性,即“微时放映”(30秒到300秒)、“微制作周期”(1到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到万元每部);微电影有区别于传统电影短片的制作、播放媒介和观影环境,即用各种DV、相机、手机、摄像机等器材制作,主要在网络平台上播放和能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微电影还有区别于网络视频的制作方式,即有经过蒙太奇剪辑和有完整故事情节。由此可见,微电影是为适应以信息碎片化为代表新的媒体技术环境和以文化快餐化为代表的人们新的文艺欣赏习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影视艺术形态,与电影艺术其他成熟的形态相比,作为产生于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产物,微电影带上了很强烈的技术烙印,同时作为脱胎于电影的新艺术形态,微电影在保有电影本质艺术特性的基础上,还有着不同于其他电影形态的艺术特征,微电影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在新媒体时代高度融合的结果。

人类历史上,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引起对既有文化艺术的解构和重建。①早在20世纪初期,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就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以批判理论来解读当时的文化生产现象,表达了对科技影响文化的担忧。他认为文化工业取消了大众反思否定的能力,使他们认同并依存现有的意识形态;文化工业的控制更能取消大众思考的独立性,抹平大众思想的差异性,使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利。美国学者尼尔·波斯曼对后工业社会的解读跟阿多诺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以时代的技术特征为基础将人类的历史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统治文化阶段和技术垄断文化阶段。在波斯曼看来,在技术与文化互动过程中,技术从远古的文化从属地位,发展成18世纪末思想世界里的核心角色,文化反而被置于从属地位,到20世纪末时进入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甚至开始垄断文化。在这一阶段技术清除了任何替代它的选择,文化要臣服于技术的统治。“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这就是技术垄断论的基本原理之一。”①“新技术改变我们‘知识观念和‘真理观念,改变深藏于内心的思维习惯、一种文化对世界的感觉就是这种思维习惯赋予的。这种感觉是何为自然秩序、何为合理、何为必需、何为必然、何为真实等感觉。”②这种感觉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新技术之所以能够完成一种建构的功能,就是因为新技术本身就有意识形态选择的偏向,因此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便利、快捷,更是思维习惯、意识形态上的变化,是对当下文化的结构与重建。正如法国学者让·拉特利尔认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文化的内容,而且改变了文化的基础。”③从微电影的发生、发展中可以更为明显地看到这种解构与重建,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近年来摄影工具种类的增多、摄影器材价格的下降,大众从过去被动的电影艺术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技术创新带来了电影的革新,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制作精英与草根的界限,使電影艺术走下了令人仰望的神坛,甚至贴上了“草根文化”和“私有化”的标签,微电影不仅本身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促进了社会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为新兴的“微”文化潮流推波助澜。

二、中国微电影的价值重估

微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商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0年12月,汽车品牌凯迪拉克重磅推出由吴彦祖担当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为了配合营销,提出了微电影概念。影片长度仅有90 秒钟,对白仅有8句,但影片在制作上采用了好莱坞大片的拍摄手法,不仅明星阵容出演,而且剧情扑朔迷离,节奏紧张刺激,让观众在短时间就会对内容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一,正式推出了“微电影”概念;二,开创了微电影营销的新模式。紧随其后的是上海通用,如法炮制为雪佛兰品牌打造了微电影《老男孩》,片中虽然少有产品或企业品牌亮相,但影片展现的平民梦想和写实风格,影射的是企业产品和品牌的价值文化,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此后,微电影创作呈井喷之势,2011 年,中国微电影市场年产量为30 部,而到了2013 年,这个数字则超过了1 万部。2013年,微电影的社会影响达到了最大,但由于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低级趣味,商业气息浓郁,微电影受到的争议也最大。进入2014年后,微电影的发展进入了沉默期,不再那么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艺术创作上也一改浮躁盲目之风,变得务实创新,而且不断出现行业微电影等新的发展支点,微电影在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还逐渐展现出教育价值、媒体价值等多元化价值,微电影发展进入了新的平稳发展时期。

(一)重估微电影商业价值

相比传统的媒体广告,微电影投资额少,性价比高,传播效果好,因此在诞生之初就被广告公司作为重要的营销载体,商业价值凸显,这也使得太多微电影成为广告长片,过于依附广告市场。时至今日,中国微电影产业,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摆脱最原始的投资形态,微电影制作者往往需要先寻找资金来源,然后据此来决定或者调整微电影的创作内容,投资渠道的狭窄大大束缚了微电影的发展。

当下,在品牌宣传、城市形象塑造、公益宣传、电影预告、教育引导等各种活动中,已经随处可见微电影的身影,隨着微电影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运用和传播,更多的商业价值支点开始出现,比如旅游微电影、地产微电影、影楼微电影、城市形象微电影、教育微电影等等都大大丰富了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大众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商机,除了依附广告和行业带来的商业价值之外,更应该探索和发掘微电影自身的商业价值,这也是微电影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生存战略。

(二)重估微电影的艺术价值

广告商的强势介入、制作水准的缺乏、人们的过度消费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微电影发展的混乱局面,不仅引起了大众的抵触情绪,也让很多大导演对微电影制作望而却步,而且还直接降低了微电影的艺术审美价值。作为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态,微电影在影视语言的运用上有明显区别于传统电影形态的特征:主观表达更为明显,叙事更加紧凑,戏剧化元素更多运用,视听元素更加精炼,画面一般为小景别,运动镜头偏多,声音多用旁白,背景铺垫淡化等,这也是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艺术形态的艺术价值源头,带来了新的影像风格、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微电影创作上对创意、结构的个性创作探索空间和微电影独特的审美韵味。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认为,“电影艺术能促使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和对想象的现实加以思考”①。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电影艺术形态,只有在表达思想、表达思考的时候,才真正保有了艺术的价值,即使是广告微电影,也应该尊重微电影的艺术价值,通过创意与产品的结合,寻求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三)重估微电影的社会价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其中,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在74.5%,在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中位居第四,甚至超过了网络游戏的57%和网络音乐的68.8%。②这充分说明了网络视频已然成为人们当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网络视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微电影,也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微电影不仅在电影行业中引发了影像话语革命,而且还通过全民电影创作实践影响到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教育方方面面,尤其通过一些涉及到对社会话题、人生问题的表达与思考的作品,微电影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着其社会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社会价值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而愈发不容小觑。

(四)发掘微电影的多元价值。

在重估容易被误读的微电影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微电影的价值外延还在不断扩展。微电影是最灵动、最跨界、最接地气的电影类型,尤其是随着微电影的行业支点越来越多,微电影的多元价值也随之发掘出来。

校园微电影承载了微电影的教育价值,通过影像叙述教育故事,表达教育思想,传递教育正能量;企业微电影承载了微电影的传播价值,使原本形而上的企业价值观、品牌理念等企业文化变得感性化、具象化、故事化,产品成为电影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影楼微电影承载了微电影的珍藏价值,以动态影像讲述新人间充满着回忆的爱情故事,对新人及情侣而言是专属的爱情纪念、独家保留;旅游微电影承载了微电影的娱乐价值,甚至足不出户都能感受到各地风光。另外还有法治微电影、消防微电影、税务微电影、党建微电影、廉政微电影、禁毒微电影等行业微电影,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创作手法灵活多样,由于行业特征不同,行业微电影也呈现出各异的个性和特殊的价值,随着涉及行业领域的增多,微电影的价值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三、中国微电影创作的未来之路

由于微电影的参与门槛低,大众的一拥而入导致其发展迅猛却局面混乱,未来发展也令人堪忧。尤其是随着高新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的媒体形式还将不断出现,在未来的发展中,微电影究竟是会成为新媒体时代轻易被取代的一现昙花还是能经受时代的考验最终成熟壮大而得以永存?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微电影创作并未因任何争论和疑问而减弱,相反,正朝着业余到专业、混乱到规范、简单到繁复、单一到多元的方向转型和蜕变,不断丰富并拓展着内涵和外延,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一)创作主体从业余走向专业

虽然由于摄影设备的丰富和降价扩大了微电影制作的创作主体范围,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微电影已经从起初人人都想要参与的流行时尚降温为竞争激励的地块,无论是商家还是受众,对微电影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导致微电影制作的专业化程度也随之提高。一些网站还顺势推出“名人微电影”“大师微电影”等品牌,如优酷网从2012年起,连续5年打造的“大师微电影”:2012年邀请了顾长卫、许鞍华、蔡明亮、金泰勇等大家推出大师微电影系列,2013年有吕乐、张婉婷和罗启锐夫妇、吴念真、黑泽清继续打造这一品牌,2014年执导的是姜帝圭、杜可风、舒淇、张元,2015年则与香港国际电影节联合举办,黄建新、蔡明亮、严浩、莫森·玛克玛尔巴夫四位导演分别讲述了失眠、行走、死亡和难民的故事,2016年来自中日的四位知名导演贾樟柯、关锦鹏、苏有朋、中田秀夫诠释了自己理解的人生。每年的四部影片都能受到网民极大的关注,引起大量的播放、转发、评论,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一品牌明显提升了微电影品质,使得微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草根”“滥造”“不专业”的标签,并引导行业向优质化、专业化、精品化升级。

同时由于不再受限于制作资金的获取,一些青年导演通过微电影大赛等平台,在微电影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导演群体的新生力量,还有一些优质作品,比如筷子兄弟的代表作品《老男孩》、程亮于的代表作品《天台》、卢正雨的代表作品《嘻哈三部曲》等,展示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作方向。

(二)創作环境从混乱走向规范

广电总局年初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强化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播出机构准入管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网络视听节目监管,以及退出机制。虽然核心的“自审制”“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没有变化,但是网站依然得重新定位内容审核态度,持证制作的准入门槛也相对提升,这会使混乱的微电影市场逐步走向规范。

另外,同新媒体时代其他所有的网络文化产品一样,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微电影在制作上存在严重的版权问题,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理事长、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任仲伦在2014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国际版权论坛上透露, 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正在酝酿成立一个新的组织——中国微电影产业联盟,来维护微电影群体的权益,至少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对维护良好的微电影创作环境做了积极的探索。

(三)产业链从简单走向繁复

生于恶搞、兴于广告的中国微电影已经形成较为清晰的产业链,在投资、制作、播放、消费等环节逐步发展完善,投资主体也从广告商扩展到制作方、播放方、消费者等多元主体。以投资主体、创作方式的不同做出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投资方为企业、单位,需要订单式创作,植入特定信息,创作完成后联系播放平台播映。比如广告微电影、预告微电影、教育微电影、旅游微电影等。二是投资方亦为制作方,自主投资,自发式创作,联系播放方放映,并以贴片广告或者消费者付费的方式盈利。三是投资方亦为播放方,为了增加自身的点击率,投资给创作团队进行专业化创作,如优酷的“大师微电影”品牌。四是投资方亦为消费方,产品亦不是公共消费的文化产品,比如婚庆微电影、纪念日微电影等,是为了满足私人个体的纪念收藏需求而创作的产品。另外,2012年,爱奇艺执行了“分甘同味计划”,面向专业内容制作者(电视台、影视机构、工作室、专业个人)提供从内容展示到最终商业分成的强大平台支持,扶植和推动互联网时代专业出品内容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对保证用户、内容生产者、平台运营者及广告主长期的利益共存做出的有益探索。

(四)创作手法从单一到多元

当下的数字技术,使微电影如文字一样,让大众能够轻易掌握,实现影像化的私人写作,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思考,在微电影诞生发展之初,这种大众影像写作的技巧是质朴的、生涩的、单一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叙事,更多的是写实,接近于随手拍或者纪实片。经过数年的发展,微电影作品的内容表达、叙事策略等都有了多元化的变化,比如《床上关系》里贯穿始终的误会,《四夜奇谭》里步步惊心的悬念等,都让微电影更焕发出作为艺术形态的特殊魅力。

回想2006年初,胡戈的创意之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经上线,立刻引起了万人空巷般的关注。这部公认为微电影雏形的视频短片戏谑调侃了陈凯歌的电影《无极》,令没看过《无极》的观众产生了观影冲动,令看不懂《无极》的观众茅塞顿开,令看着《无极》睡着的观众在笑声中醒来,点击率远远超越了原影片的票房,这就是微电影雏形的力量。如今,作为新生事物的微电影在饱经大众褒贬、时代检验之后,发展已势不可挡,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并用新的影像、新的思维带来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

猜你喜欢

微电影互联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