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产业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2017-05-30黄永林
黄永林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由文化部、湖北省文化厅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是文化部设立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致力于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文化创意与数字化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集政、产、学、研一体化,跨学科、综合型、开放流动的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本期的“影视文化产业研究”专栏是中心师生近期在影视文化产业领域探索与研究的成果结集。
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影视文化产业开发中的运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影视文化产业深度结合,不仅能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当下重新焕发活力,还能丰富、深化影视作品的核心文化内涵。徐金龙、汪泽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的运用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以〈百鸟朝凤〉为例》是“‘动漫+民间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后民族化策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指出,以往中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常被国外用来创造影视产品,如今我们自身也意识到了运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并以影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眼前,《百鸟朝凤》就是非遗题材影片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不过,这部影片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将会对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新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渗透和广泛应用,中国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的电影票房由26.02亿元上升到440.69亿元,年均增长率近37%,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但是到了2016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却出现了十年来的最低增速,累计票房457.12亿元,同比仅上涨3.73%,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刘宸、奉振的《多元共治视域下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指出,我国电影市场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价值的不断提升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但是相对于较为旺盛的电影消费需求,我国电影产业的有效供给并不充分,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文章以多元共治的理论视角对中国电影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的供给侧问题,认为多元共治模式是推进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有益思路。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中国微电影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潜在商业价值巨大。不过由于参与门槛低,微电影获得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内容低俗、质量不佳、盈利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侯顺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微电影的价值重估与未来之路》指出,在经历了大众过度消费的阵痛之后,需要重估微电影的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发掘微电影的多元价值。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微电影创作正朝着从业余到专业、混乱到规范、简单到繁复、单一到多元的方向转变,经历过转型与洗牌的微电影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