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TAFE会计办学项目本土化实践探索
2017-05-30倪彦星
摘 要: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是一种全球领先的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被国内不少院校引进,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实践实训、师资力量以及生源等因素,影响了实际效能。结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会计(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实训模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和多元化学习支撑等方面,探讨了澳大利亚TAFE会计办学项目的本土化问题。
关键词:中澳合作会计办学项目;澳大利亚TAFE;本土化;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倪彦星,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33-0076-05
TAFE 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的简写,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目前已成为一种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1]作为全球领先的职业教育模式,TAFE以其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教育观念,为世界各国培养出了高文化、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正日益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话题。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在这样的趋势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办学优势,着手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2006 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举办会计(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以下简称“中澳会计项目”),截至目前共招收11 届学生,向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人才。从第三方调查来看,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本文针对TAFE模式下中澳会计项目办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提出了本土化实践操作模式,以期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參考和借鉴。
一、TAFE 模式下中外合作办学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一)会计准则
TAFE是一种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由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和培训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质量委员会、澳大利亚行业技能委员会、筹划指导委员会、注册培训机构咨询组织(RTO Reference Groups)等[3]根据行业发展状况来制定并定期更新培训包。这对于澳洲本土的会计学员而言,能够实现与澳洲实际会计岗位的对接。而当前国内的会计正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由于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因此,会计环境大相径庭。[4]这对于参加TAFE海外项目的我国会计学生而言,根据毕业学生大多数在本国就业或升学的现状,就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恰当地融入本土化会计元素,开发出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实训基地
在澳洲本土,TAFE院校有着丰富的实践实训基地和场所。(1)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主体是实践教学,准确地说,就是职业岗位训练。在TAFE学院内,实训基地是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室有单设的,但大多与实训基地相辅相成,建筑普遍较高大,易于形成工程实际环境,墙上或车间其他地方设有工具、实物展示。(2)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学生选择企业实训几乎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选择学生则是以员工实际岗位培训和顶岗为目的,二者具有强烈的一致性。[5]而对于TAFE在海外的项目而言,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几乎没有澳方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
(三)师资力量
TAFE模式重视培养建设“教学+实践”双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入职条件为:(1)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文凭或者专业技能资格证书;(2)具有澳大利亚教师认证体系中的四级资格证书;(3)具有3~5 年的行业工作经历。[6]与此相比,中澳合作项目的中方专职队伍则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入职门槛缺乏职业教育特性;而兼职队伍则缺乏相关教学技能的培训,且专兼职队伍未能做到比较好的融合。
(四)生源
生源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的基础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英语能力方面,中澳会计项目的主要教学语言、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均为英语,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弱,这对于今后语言阶段和专业阶段的教学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学生学习习惯相对不佳。这给教师及管理人员都带来了挑战。(3)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相对欠缺。这就使得对于澳方会计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比较好地迁移到国内会计工作场景中来。
二、TAFE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本土化操作
针对合作办学中的问题,中澳会计项目积极探索本土化研究,构建“同步双质、中外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TAFE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当地经济发展较好地融合起来,着力降低澳方会计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不一致性。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分层教学、弹性学制”的教学模式,进行学生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借鉴TAFE实训经验,搭建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以弥补TAFE海外项目在实践实训方面的空缺,使学生在“做中学”。同时,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提供支撑。促进澳方TAFE教学资源的本土化,促进所学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相一致。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教学过程有章可循。具体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一)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构建“同步双质、中外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同步双质。项目澳方和中方会计人才培养同步进行,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澳方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中方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项目引进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测试评估标准等澳方优势教学资源,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与澳方“同步”,达到澳方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中方国情课程、本土特色课程和3个模块的单设实训课程及校内综合实训课程,做到合作项目教学与本土专业教学“同步”,达到中方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另外,对引进的澳方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即根据澳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保留澳方主要教学内容,同时,渗入具有中方本土职业元素的教学内容,编写“商业数学与统计(双语)”“财务管理(双语)”“基础会计(双语)”和“管理会计(双语)”等本土化教程,教师通过“比较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三阶段”实习实践,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同步双质”。
2.中外就业。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既掌握澳方会计行为准则,又掌握本土会计行为准则,毕业后既能在国内又能在国外、既能在中方企业又能在外资企业就业,并且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如图2所示为“同步双质、中外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分层教学、弹性学制”的教学模式
1.实施分层教学。采用“语言+专业阶段”分层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报到注册之后,必须参加澳方规定的语言水平分班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之编入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班级(Level II、Level III和Level IV)。每个层次各一学期,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将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再进行取舍。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和水平将学习逐步推进。考虑到学生水平提升的不同速度,语言阶段的学生每学期均有一次跳级的机会,如从Level II可跳级到Level III。在语言阶段,学生需通过澳方ISLPR( International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测试或者雅思考试(5.5以上),才可进入专业阶段学习,专业阶段分为Stage I、Stage II二个层次,每个层次各一学期。
2.实施弹性学制。专业学制为三年,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学历学习年限可在学制基础上提前一年或延长三年。学生在语言阶段成绩突出者可跳级,但专业阶段不能跳级。如1.5年完成澳方专业课程学习和考试,学生可获得澳方文凭,获得者可申请到澳方攻读本科,也可实习或参加工作,而在澳方读本科的成绩可顶替中方部分未修读课程学分,在三年学制结束后才能拿中方文凭。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能够按照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学业。
(三)开发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训模式
1.开设校内单设实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置契合实际财会工作岗位的实训内容,现有的实训模块包括出纳实训、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综合业务实训。实训在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采取“真账+模拟账”的实训资料开展。专业课教师负责实训会计理论的指导,企业专家负责实训实践环节的指导。在实训中,学生学习了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登记总账、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日记账、明细账与总账核对、结账、根据试算平衡表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损益类账户发生额编制利润表以及装订会计凭证等项目。此外,联合校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投资与理财等专业,模拟企业真实业务开展企业业务综合实训。
2.建立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与校外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紧密型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将课堂内、课堂外、校内、校外教学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與校外一线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实训及专业课程建设,实行带徒工程制度。通过聘请校外一线师傅开展实训指导、培训讲座等方式,提升学生财务素养。
(四)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1.制定多阶段培训体系。(1)入职前培训。入职教师除需要具备国内高职教师所需教师岗位素质及理论、专业素养外,还需要具备澳方TAFE教师所需的TAE IV级证书。入职前培训使教师明了中方、澳方对于任职教师的基本需求,教师还需初步学会教案的撰写、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等。(2)职中培训。在这一阶段,主要开展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的培训,其中,包括课程调节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教学鉴定能力和教学评估能力。[7]教师需要参加澳方教师职业发展培训(PD)以提升对澳方TAFE教育理念的认识,明了TAFE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需要参加企业挂职锻炼提升职业素养;通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访问学者工程和国培省培项目等,提升教科研能力水平。
此外,应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优势,让兼职教师与专业建设进行深度融合,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堂教学、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介绍以及学生行业视野拓展等工作。同时,开展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学工作总结及培训会等,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技能。
2.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评测体系。对国内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外教,制定科学合理的中澳双方评测体系,出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教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中方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实行督导听课制、期中学生教学反馈评价会;澳方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对教师听课、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学效果。
(五)按照教学流程形成流畅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
借鉴TAFE模式,按照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教学顺序,建设高职中澳合作办学项目教师教学规程,形成符合AQTF和高职双语教学要求的教师教学规范体系,如表1所示。做到课程原始材料的精细化管理和中澳合作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
(六)开展本土化教学资源建设
开展本土化教学资源建设,引进澳方会计专业课程12门,开发本土化会计核心专业课程6门,使学生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能立足当地经济发展,从而顺利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同时,对澳方会计类专业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型”教学、“互动式”教学,融入本土化会计职业元素,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编写本土化专业教材及相关资料,编写思路为:(1)国际化,借鉴TAFE先进教学理念;(2)实用性,内容取舍契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3)项目化任务型,内容编排上以项目化教学为引领,安排典型岗位工作任务;(4)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培养其财务岗位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能力;(5)立体化,除了纸质教材,还配备微课视频、课件等辅助资料。本土化课程以国际化会计准则框架下的会计核算能力、信息披露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法律意识为框架进行融入,如图3所示。
(七)提供多元化学习支撑
1.实施语言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在语言学习阶段,融入会计专业词汇学习以及会计相关文章的阅读,通过适当融入专业阶段的内容,使学生对专业形成感性的认识,加强专业的认同感,从而能够比较好地适应专业阶段的学习。在专业阶段,建立专业班学生语言课程辅导制度,帮助学生继续提升语言能力,以适应专业阶段课程的语言需求。
2.实施个性化培养。(1)个性化培育。探索“小微对接”,通过“特长生” “带徒工程” “技能大赛”等微型教学和实践项目与小微企业对接,实现特色化和个性化培育。近三年,共培养21名“特长生”和21名“带徒工程”学生。(2)个性化辅导。针对每班学习有困难的3~5名学生,开展“一对多” “一对一”的课外辅导。这种分层教学方式极大地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有效地解决了平时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对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综合素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开展“导师制”活动。中澳办学项目的11位中方专任教师,分别指导11名学生导师,让这些“导师”再分别帮助指导3名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每年共有66名学生受益,占总数的32%。导师和学生在指导帮助中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TAFE教育模式是全球极具特色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中澳会计项目,借鉴TAFE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在实际操作中的典型问题,积极进行本土化探索。針对学生在学习以及知识、技能内化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教学、弹性学制、语言与专业学习相融合以及个性化培育方案等;不断加强面向中外合作项目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契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同步双质、中外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实训模式,以期为提升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国和,闫辉.澳大利亚TAFE 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78-81.
[2] 黄纯文,王先耀.基于TAFE 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研究——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 职业教育研究,2016(3):76-80.
[3] 黄日强.澳大利亚TAFE 培训包及其重要作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6-59.
[4] 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3(2):2-7.
[5] 王纪安,吕一中,李滨孙.管窥澳大利亚TAFE 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3(17):59-61.
[6] 余伟琼.澳洲TAFE 师资改革发展对我国高职师资建设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4(2):173-175.
[7] 王联晓,朱正浩,邱素芬.借鉴TAFE 经验探索高职师资培训新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17):22-24.
[责任编辑 盛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