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7-05-30张晖
摘 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要想培养更多优秀的、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深化校企合作,重视实习环节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
作者简介:张晖,女,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硕士,国家二级营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33-0039-03
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办学追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商贸类重要专业,其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过程,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变革与创新,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营销人才,是该专业教师值得深刻思考和勇于探索的事情。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其中高职院校也是我们进行改革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是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1]也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职院校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只有创新,才能使高职院校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其输送人才的社会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成为决胜的关键。只有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专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提升就业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适应社会能力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是高职院校人才的主要吸纳地,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企业。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创新与升级的需要,使得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进而为各大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持。
对于社会来说,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了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就业率低的困境,为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注入了更多正能量和发展活力。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不够扎实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对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因此,一般来说,从高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都不够扎实。市场营销专业虽然是更偏重实践能力的专业,但也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比如假使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连4P理论、SWOT分析都一知半解的话,一定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
(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市场在不断扩张,社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增大,市场营销类的工作也遍及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高职院校作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每年输出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数量也十分可观,但是我们发现,依然有很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难以就业。究其原因,就是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标准匹配较差,难以实现完美衔接。高职院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不仅理论基础差,而且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要求。
(三)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不断寻求与优秀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但是,从校企合作的效果来看,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最终都流于形式。[2]由于缺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一般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会由于思想观念、目标利益、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出现一定的冲突,且难以调和。
(四)实习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疏漏
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更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检验。由于人才竞争的激烈,很多企业在吸纳高职院校实习生的工作上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每学年接收实习生的力度都不大。此外,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当中去,一般都只是做一些整理工作或杂活,所学的内容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五)教学方式因循守旧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以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还坚守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对于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很不充分。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以及现代化设施还没有做到完全的更新,教师无法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和智能化自学辅导模式,情景教学中的模拟市场情境难以建立;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更新太慢,教师上课所用的市场案例都已经过时,不具有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普遍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学校在平时的考核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依靠卷面的分数,对于信息化的教学和应用不够重视;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自己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合格、是否能够胜任各个行业的营销工作,却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因此,我们认为,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首要任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我们确立目标必须结合信息化的大背景,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道德素质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都做出相应的要求。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方案的具体计划进行培养与发展。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网络营销、微商、跨境电商等新形势的营销手段不断出现,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之进行变化,包括对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以及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等,都应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三)重视校企之间合作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从目前来看,校企合作在广大高职院校中已经进行了各种探索与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合作经验。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将人才输送到企业进行鍛炼和培养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环节。
(四)保障人才输出质量
人才输出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最后一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当然,要想保障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质量,就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和评价,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尤其要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水平等纳入其中。
四、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德技双馨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近几年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新要求,是指既深谙教育教学中的各种专业知识,又对于企业等外部资源具有深刻的实践经验。[3]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德技双馨”的品质,即既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及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目前,高职院校非常缺乏这样的教师,因此,必须通过内培外引加强“德技双馨”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确立“职场式”人才培养模式
“职场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当前信息化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是要将企业的真实营销工作与学校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符合企业的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等手段,我们可以查找到丰富而全面的各个行业营销工作的实际情境,据此,同学们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自身学习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三)注重网络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需要时时刻刻掌握市场中不同行业的发展动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中,必须注重对于网络信息的应用,包括具体的营销案例的分析等工作。此外,微课、慕课、教学空间建设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发展的如火如荼,[4]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关注微课、慕课视频及教学空间网站。
(四)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企业的动态息息相关,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是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深化校企合作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必须转变发展理念,配合学校的实习环节,重视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必须符合企业的要求与需要,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在教学中的突出作用,完善对实习环节的评价机制。
(五)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最重要的场所,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企业纳入到学校的实训教学环节体系之中。同时,建立校内营销模拟实验室,[5]提高整个实践环节在教学当中所占的比例,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训机会,为学生走向企业做最充足的实习准备。
参考文献:
[1] 刘燕.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探讨[J].当代经济,2016(2):116-117.
[2] 王俊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才智,2016(16):128-129.
[3] 钟葳.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6(5):127.
[4] 吴泉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背景[J].职教论坛,2014(26):67-70.
[5] 孙蕊.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211-212.
[责任编辑 王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