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7-05-30李漪

职教通讯 2017年35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摘 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创课程的开设,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展双创教育活动,从素技能和素质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开拓与技术创新,为其提供更多、更好地创业途径,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李漪,女,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35-0043-03

伴随着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规划,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整体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教育部先后修订了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国家级标准,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不断健全,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至少一门双创通识课程,已基本实现双创教育的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出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呈现出多点突破的开拓性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聚焦问题,不仅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还在于它能将专业知识最终转化为创业成果,为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施,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也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做到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贯穿全程培养至关重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提出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此举是被看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次出现。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高校的必修和重点培训科目,具有较为完善的学术和理论体系,相应的支持保障体系也比较健全。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对创新创业教育都给予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在近几十年里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序幕。[1]教育部先后确定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九所高等院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学校,这一举措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2],同时,建立了科技司、高教司、高校学生司和就业指导中心四个司的联动机制,进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由此,在国内迅速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有2.6万余人,开设相关课程2.3万余门。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学生形成多角度、多侧面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应把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纳入教育体系,在承担专业教育的同时,寻找切入点,充分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凸显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素养的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功能。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成为近年来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是高校的责任,更是对学生“授之以渔”的重要表现。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教育理念,还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它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储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突出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在众创形势下,各类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加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契合发展需求。但部分地方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认为创新创业是为解决就业压力而提出的“缓兵之计”,有的甚至存在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单纯地教學生如何赚钱,过分注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数量或大学生创业的实体数量,把创业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不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一些表象的数据追求,把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创业”上,最终成为应景式的形象工程,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甚清晰,对培养要求模糊混淆。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分离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大部分高校虽已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其课程口径较宽,尚未将双创教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校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创业设计大赛开展创业教育,多以强化创业技能训练为主,而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普遍与专业教育分离。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仅仅是就业教育中的一小部分,没有被纳入学校的总体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评价体系之中。同时,创业学科发展还不成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各异,与专业教育体系的结合度不高。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以单独的课程模块进行实施,更不是游离在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外孤立开展、独自发展的,当然,也不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形式。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与手段缺失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国家及政府对大学生的一些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很难到达学生这个层面。学校的创业教学实施也只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就业政策法规的解读、信息的提供、开办招聘会和传授一些应聘技巧,或者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加一些管理学知识,且大多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的。很多高校还没有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更没有相关的专业教材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无法通过各种相关的创新创业服务和实践基地获得资源。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缺乏专业广度和深度[3],对市场缺乏敏感性,并且,课程只能在传统的教学场所开展,很少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实战体验,最终会削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四)缺乏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落实双创教育的最关键保障。然而,高校普遍存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不合理,无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教师多是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专业功底不够,专业背景与创新创业实践多缺乏关联,他们创新能力与实战经验不强,整体师资力量薄弱。大多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边缘地位,因此,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难以满足双创教育对多学科知识整合的要求,缺乏一整套有利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成长的机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限于纸上谈兵,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既懂得创新创业理论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非常匮乏,这也影响了教师对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和成效。双创工作不受学校重视,不能顺利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践行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要能够有效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注重其独立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更新教育理念,不以创业数量多少为评判、不以创业项目成功与否为定论,而应以具备创新精神、融专业素质为一体的创业能力的人才质量为导向,使得学生的发展符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注重教育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其能识得工作生活中的机遇、激发创新思维、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富有远见的能力,从而具备未来发展创业和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有机融合

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实训,没有专业教育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无法立足的,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于对已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以及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开展学科融合、协同创新。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发展学科有机融合,才能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开放专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进行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使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紧紧围绕社会实践逻辑和各类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开发创新教育课程,走学科融合、专业动态协调的路子,各专业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创业精神,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之上,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可孤立为创业而创业,更不可脱离自己的专业,只为物质获利而创业。

(三)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非常明显,在众创背景下,高校必须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搭建有效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建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使产学研相结合。

1.构建创新创业竞赛类实践平台。当前,各类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比赛也较多,学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办创业论坛、配备师资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校内的创新实践工作室、创业设计大赛会场、挑战杯创业大赛基地等实践模拟环境与基础设施,为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激情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实践指导,且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2.搭建“实践导向”的社区企业创投平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公益创投项目,与企业共创合作,让学生借助科技园、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开展实践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习,请企业导师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等,切实地推动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入开展。

(四)建设多元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任何一门课程要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需要拥有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而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薄弱,学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鼓励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设置、教育模式的拓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学校应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对现有师资加强培训,除掌握基本理论外,对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要加强学习,还要重点要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技巧和方法,让创新创业教师成为专业型师资。因此,必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促使其在教学手段上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形成教学相长、互为促进和共同创业的良好局面。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纵深化发展态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力,政府为引导,社会为驱动,三層联动,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教育。高校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在保持学校特色专业的同时,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创新,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2] 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63-66.

[3]赵阳,杨若曦,毕冉,等.浅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2017(21):8.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