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效性调查研究

2017-05-30黄海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实效性新媒体

黄海

摘 要: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度”、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新媒体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运用度”这4个方面展开调查,发现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重要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存在不均衡,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在弱化,并对如何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117-04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信息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手机网民达6.95亿,其中学生群体占到整个网民总数的25%。[1]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政治倾向、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现状调查入手,以期对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推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常州市本科、专科各一所高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 858份,占问卷总数的 95.33%。学生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所占比例,依次为29%、27%、25%、19% ;文科生所占比例为44%,理科生所占比例为56%。同时还和部分同学和老师进行了访谈,对特殊案例进行了深入采访。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度”、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新媒体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运用度”,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度”

关于“您每天的上网时间”,18%的学生选择“1个小时以下”,39%的学生选择“1到2小时”,31%的学生选择“2到4小时”,12%的学生选择“4小时以上”。对“您认为新媒体有哪些优势(可多选)”,92%的学生选择“方便快捷”,96%的学生选择“互动性强”,85%的学生选择“内容丰富”,2%的学生选择“无优势”。对“您上网的主要目的(可多选)”,82%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65%的学生选择“查阅资料”,85%的学生选择“朋友沟通”,20%的学生选择“其他”。关于“下列媒体,按您日常使用的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序”,排序前六位的依次是手机、网络、杂志、电视、报纸、广播。在访谈中,受访者表示:“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因为其快捷、方便、海量的信息已经成为大家生活、沟通、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可见,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交流、娱乐、学习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必将对他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关于“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76%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14%的学生选择“中立”,10%的学生选择“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关于“您是否认可社会主义道路”,83%的学生选择“认可社会主义道路”,9%的学生选择“中立”,8%的学生选择“不认可社会主义道路”;关于“您是否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86%的学生选择“拥护共产党的领导”,9%的学生选择“中立”,5%的学生选择“不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33%的学生选择“大公无私”,45%的学生选择“公私兼顾”,22%的学生选择“先私后公”;关于“您的入党动机是什么”,43%的学生选择“提高就业竞争力”,19%的学生选择“为共产主义奋斗”,10%的学生选择“家长、老师等建议”,15%的学生选择“不想入党”,13%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在和学生深入访谈的过程中,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深层次问题时,很多学生表现的很迷茫。

调查表明,在信仰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共产党领导等核心问题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是认同的,但调查也发现,很多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不深,很多认同还仅停留在认知认同这个层面,有部分学生受负面思想影响,甚至对社会和党有负面情绪,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三)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渠道,根本目标是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制度认同,其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效果的满意率达到55%以上,但不满意度也达到16%以上,说明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上是肯定的,但这种肯定是保留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访谈中,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为课堂讲授,缺少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过于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在下面交头接耳,或玩手机、看其他书。

思政课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翻来覆去只是讲理论,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思想教育者在考虑用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同时,还应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

(四)新媒体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运用度”

关于“您所在学校,教师运用新媒体和学生交流情况”,35%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54%的学生选择“很少使用”,11%的学生选择“基本不用”,这表明,教师目前使用新媒体的情况未达到要求,能够经常使用新媒体的教师数量仅为35%。关于“您认为,新媒体在师生交流中的主要作用”,66%的学生选择“发布信息”,16%的学生选择“了解情况”,15%的学生选择“交流谈心”,3%的学生选择“其他作用”,可以看出,新媒体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在师生中已经普遍使用,但作为思想教育方式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师生利用新媒体交流谈心的比例只有15%。访谈中了解到,学生都非常期待教师的关注,希望能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但大部分教师表示,由于面临着科研、教学或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揣摩和倾听学生的心思。对“您所在的学校(或学院)是否有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25%的学生表示“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6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对“您是否经常浏览‘红色网站”,8%的学生选择“经常浏览”,23%的学生选择“偶尔浏览”,69%的学生选择“从不浏览”。访谈中,有师生反映,一些高校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類网站时,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也没有在学生中做充分的调研,想当然地设定网站的内容、版式和栏目,造成了网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目前,新媒体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方式,更多是作为隐形教育资源存在着,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高校必须强化思想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和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结论与讨论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重要影响

英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2] 新媒体正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二的张同学就向调查者表示:“手机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上网、购物、看新闻和同学、朋友沟通基本都是通过手机完成,可以这么说,离开手机,我就感觉和这个世界失去联系一样。”新媒体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任何意识形态都可以利用,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不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其思想主张和政治理念,就会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利用,从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辐射力和影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站建设,努力让网站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便捷、快速、辐射面广的优势,将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直接传递到大学生手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覆盖面。此外,高校要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种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不均衡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不平衡,表现为不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各个方面内容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还表现为同一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内化认同和实践认同存在不一致。大学生是极其敏感的社会群体,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新媒体背景下,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内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技术广泛传播,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贫富差距等现实情况的冲击,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一位学生工作管理领导者向调查者表示:“当代大学生在正式场所浸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光辉中,在日常生活中则沐浴在西方文化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的浴缸里,‘回到马克思与‘奔向西方的思想长期在大学生的脑海里一直相互撕扯着。”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显性的课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使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真实有效的程度;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隐形的教育方式,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由内化向外化转化的实际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在弱化

在传统媒体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来自教育者的讲授以及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其内容经过层层过滤和筛选,通过对信息內容的精心选择,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效控制,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相对比较容易,教育效果也比较明显。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大学生深受“新媒体去中心化”的影响,对于相关理论观点或者某个事件不再仅仅听从单方面的报道和阐释,也不会盲目地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甚至还会借助新媒体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创造与传播当中,传统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在弱化。长期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张老师向调查者表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显性教育即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党团组织、校园管理等隐性教育环节中,都或多或少地与学生的政治生活需求错位,偏纯粹知识的单向教育,导致频繁出现‘灌而不输的尴尬局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拥有新媒体时代无限广阔的表达空间,更要熟稔新媒体时代特有的表达方式。在教育内容上,要立足于社会现实问题,要切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动和现实境遇,从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的潜在需求出发展开教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3] 在教育方式上,应克服权力偏好,要由控制式和说教式转向对话交流式,要融入更加积极的情感因素,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他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当代大学思政教育管理者应该注意这一新动向,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占领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1.22.

[2] 阿尔文·托夫勒. 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2-33.

[3] 张菁燕.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73.

Abstract: Investigations from four aspects have been conducted: undergraduates percep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undergraduates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undergraduates' satisfaction of thought politics cours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i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t is found that the new media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undergraduates'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Besides,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imbalance of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situation of new media and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has weaken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ndings,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improve the timeliness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 new media;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fication; effectiveness

责任编辑 孙学通

猜你喜欢

实效性新媒体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