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三届全运会改革举措引发的思考

2017-05-30金兴阳

体育风尚 2017年5期
关键词: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运会

金兴阳

摘要:全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最高组织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国家锻炼新人、选拔人才提供平台。它不仅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的一次“检阅”,而且还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带来发展和革新的契机。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全运会改革的概况以及第十三届全运会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与归纳。研究表明全运会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综合性改革已是必然趋势。继而提出全运会在改革过程中应打破传统壁垒,加大改革步伐;开发全运会综合功能,使其成为群众期待的节日等建议。

关键词:全运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改革举措

随着全运会圣火的缓缓熄灭,历时13天的第十三届全动会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落下帷幕。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今后15年维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工作。在此背景下,第十三届全动会秉承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倡导“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以“全运、全民、全新”的方式诠释了本届全运会的多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无疑是全运会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全运会改革概况

随着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介于全运会的辐射作用,我国开始对全运会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尤其是在竞赛体制改革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其中最为突显的,首先是全运会举办时间和地点上的改变。回顾全运会发展的历程,前面的三届全运会间隔时间都不固定,如第一二届便间隔了6年。另外,全运会的举办地点由中央政府指定北京、上海和广东垄断了举办权,到2001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取消了由这三个地方轮办全运会的限制。这使得每个省市都有举办全运会的机会,天津就是中央政府取消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垄断举办权后,继江苏、山东与辽宁又一个取得举办全运会的第4个省市。第二是全运会项目设置的调整。自第五届全运会开始,国家将重心调整到备战奥运会上。加之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从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起,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开始逐渐向夏季奥运会接轨,将其设置成28个大项,并力求与奥运会项目基本相同。最后,在比赛计分方法改革方面。“凡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之前的一次世界锦标赛取得奖牌,同时计入全运会,在全运会上创、超记录的实行加牌、加分。”①即为了鼓励各地区体育单位加大备战奥运的投入和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将奥运会和全运会之前的一次世界锦标赛中获得的奖牌和得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到全运会各参赛代表团中去。

二、第十三届全运会主要改革举措分析

(一)群众走进竞赛“大舞台”

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羽毛球、舞龙、健身气功、太极拳、攀岩、轮滑、龙舟、围棋、航空模型、等19个群众组比赛项目,这让普通人以及业余人士走上全运会这个“大舞台”,对“全运惠民,健康中国”这句口号做出了最好的解释。从民众的角度来看,他们有了机会登上领奖台、佩戴上和专业运动员一样的奖牌,这便让人们感受到全运会变得更加亲切。这些业余群众为社区树立新时期下的运动标杆,成为社区榜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转变,间接地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最为重要的是,这样既为国家体育人才的选拨拓宽了渠道。同时,这些项目又覆盖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面的人群,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本次全运会改革的最大亮点。

(二)教练蹬上领奖台

2017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实施教练员激励政策的通知》。其中对第十三届全运会的颁奖环节进行了大胆调整,不仅要为排名前三的教练员颁发奖牌,还要在公布单项成绩和汇总成绩册时标注主管教练员的名字。如拳击决赛的颁奖仪式中,60位获奖运动员拉起教练的手一起登上了领奖台。一方面,让教练蹬上领奖台,和运动员同台领奖,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这是对教练多年来的心血及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是对教练的极大鼓励。这些幕后人员看似简单的背后,实则是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中默默付出和贡献的英雄。另一方面,这样的举措会更加激励教练员努力培养国家后备人才,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三)跨单位越地区组队

“跨单位组合”成为今年全运会赛场上的热点,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关于第十三届全运会实施4人以下(含4人)项目跨单位组队参赛政策以及调整相关项目竞赛规程的通知》下,鼓励跨地区跨单位“联合组队”的方式参加比赛。在田徑、赛艇、跳水、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赛场上,“联队”的这种方式成为赛场上的佼佼者。如田径项目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苏闽湘联合队以42秒59的成绩夺冠。跨单位组合在打破地区壁垒限制的前提下,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发挥了团体的最大效益,既保持了国家队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征,又提高全运会的观赏性和竞技水平。这样的组合不仅能够为国家队选拔人才提供支持,而且还提前融合队员间的默契度,同时又有效减少了全运“临时工”的现象,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四)海外华人华侨可参赛

海外华人华侨选手首次在全运会赛场上的出现也是一大亮点,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天津全运会赛场,不仅为本次全运会增加了看点,而且还在比赛中表现突出,让人记忆深刻。如马术场上的朱美美、泳池中的余腾渤、黄汲清、田径场上的妮娜、射击场上的石晶等8名华人华侨选手都在比赛中取得较为优秀的成绩。他们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也正因为那份深深的思乡之情催促着他们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向心力,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我们展现了较高的竞技水平和带来世界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从国家的层面上讲,这充分表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正悄然提升,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

(五)取消金牌奖牌榜

取消金牌奖牌榜是本次全运会最具有争议的一项改革措施。对于运动员来说,金牌就是他们的职业最高追求,夺标就是他们参赛的动力源泉,获取比赛胜利就是参赛的结果,似乎是没有金牌就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失败的。而对于教练和地方体育相关部门来说,金牌的多少则成了唯一的考核的标准。其实这正是在扭曲当下的体育观念。淡化“功利主义”的色彩,让体育返璞归真,重回本质,要金牌但绝不是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说道:“坚决摒弃金牌至上的政绩观,眼睛不能只盯着能获多少金牌和奖牌上。”取消奖牌榜,目的就是希望每位运动员能够真正的放下压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真正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全运会进行改革是为了使之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在改革的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注重全运会对民族精神的塑造、群众竞争意识的培养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作用,而不应该是为竞争而竞技,这就导致了全运会功能过于单一,对其功能的定义过于狭窄。第二,群众走进全运会这一大竞技场,这无疑是对全运会原有结构的冲击,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有着无形的导向作用,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还拓宽了体育人才选拨的渠道。第三,全运会打破了区域单和位的局限,使强强联合保证了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发挥。教练员也蹬上领奖台,使其成果得到肯定,一定程度上鞭策着他们不断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射新的原动力,从而促进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最后,全运会不仅取消金牌奖牌榜,还要彻底告别金牌至上观,让地方政府间攀比政绩之风无存于体育竞赛,使运动员在没有外界压力的影响下全身心投入比赛,高度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综上所述,全运会进行综合性改革已是必然趋势,可以说这是对国家对体育工作重心的调整;是对全运会功能过于单一而进行的自我更新;是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驾发展的无形推导;是对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竞赛体制的完善;也是为了体育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的分配。

(二)建议

1.打破传统壁垒,加大改革步伐

全运会的发展态势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全运会是竞技体育的“练兵场”,是选拔和培养奥运人才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全运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定位。全运会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深化体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除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藩篱和障碍机制。

2.开发全运会综合功能,使其成为群众期待的节日

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多层次体育需求越发突出。无论是群众的参与,还是对教练的肯定,以及华人华侨的参赛,全运会不应只是为奥运选拨人才、锻炼新人的竞技场所,而是要与时俱进,应多方位开发全运会在我国体育领域内的综合功能。在项目设置上,增加各类人群喜好的比赛项目,要让全运会成为群众期待的“节日”。

3.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健全体育人才选拔体系

引导地方把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放在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水平、培育体育精神等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体育人才选拔方面,群众比赛项目让普通体育爱好者参与到全运会的激烈竞争中,一些项目还鼓励高水平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拓展了选拔范围,从而推动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更加完善体育人才选拔体系。

4.转变“唯金牌论”,讓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金牌至上的观念扭曲了体育精神,要想彻底杜绝这种现象仅仅依靠取消金牌榜是远远不够的。“心魔”不除,即使没有金牌榜,甚至不再颁发奖牌,各省间也会私下比较,部分人还是会不择手段追求比赛胜利,竞技体育毕竟属于少部分职业运动员。只有大众真正转变体育观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追求健康生活,享受运动快乐,才会使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注释:

①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6.

参考文献:

[1]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6.

[2]曹建丽.我国举办全运会的多维审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徐开娟.新中国全运会演进历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4]刘勇.略论中国“全运会”演变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颜炳孝,等.从全运会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1999,21(4):55-57.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运会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与社会共享的研究
辽宁省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对城市群众体育的积极影响及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