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关系探析

2017-05-30乔喜英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集体化计划经济改革开放

乔喜英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本上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走社会主义集体化和计划经济道路,以及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前后相继的不同阶段。二者虽然有很大区别,但并非相互割裂,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的。

关键词: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7)05-0013-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5.0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本可分为改革开放前走社会主义集体化和计划经济道路,以及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前后相继不同阶段。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集体化和计划经济道路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

20世纪50年代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走社会主义集体化和计划经济道路是当时的经济基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和国际环境共同促成的。

1.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1949年中国的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583%;工业(包括建筑、运输业在内)仅占293%;商业占12.2%,重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交通运输业也不发达:铁路和公路里程不长,不能自己制造钢轨、火车和汽车;内河航运和海运也不发达,不能制造轮船;完全没有自己的航空业。“轻工业虽有一些,但是也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并且因为我国没有重工业,许多轻工业的机器,尤其是精密的机器不能制造。”“农业中就几乎完全不使用机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1]对此,周恩来明确指出:“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站起来了,但要完全独立,就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否则还要依靠人家。工业不发展,甚至已经独立了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发展重工业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工业化。有了重工业以后,才能使国防现代化。”[2]

2.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榜样示范作用

近代欧美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大致花了50到100年的时间。而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12年整个工业增长35.5倍,年均增长16.9%,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年均增长212%,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以上 [3],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从此,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德日法西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很自然地就把“集中力量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作为基本任务,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重点建设的方针。

3.现实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外部环境的限制

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则资金十分短缺;二则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汇率也很高;三是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外部又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要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尤其是建立起自己工业化的基础——重工业,只有走以农支工的道路。而要让刚刚通过土地改革分得土地的广大农民心甘情愿地为此做出牺牲,必须建立一整套体制机制,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的,中国传统的经济体制,“是为了在资源稀缺的经济中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是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独立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4]因此,通过农副产品统购统销限制粮食自由买卖、通过户籍管控限制农民自由流动以及通过划分阶级成分改造农民思想成为当时的一种选择。同时,在城镇和工业领域,通过有计划的生产和销售、低工资、低物价和票证制度,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高积累。

(二)

集体化和计划经济时期

1.

农村为实现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极大牺牲

在统购统销政策下,大部分农副产品购销和定价都由国家统一掌管,而且被人为压低价格,从而保证了能够为工业和城市提供廉价的原料和食品,降低工业成本,提高工业利润,完成工业化的资金积累。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测算,在长期以农支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单单人民公社化期间,我国农村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共计约5 400亿元。[5]期间仅“二五”时期农民在义务修建水利工程、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方面,以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500亿元左右。[6]而由于领导作风上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方法上的教条主义和强迫命令,造成1957到1958年河北、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出现农民闹退社抢粮库事件,以及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不满言论。[7]

2.

集体化和计划经济能够被“容忍”的制度安排与社会心理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之所以能够长期“容忍”这种政策安排,除了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外,还由于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在集体化时期,作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分配制度的“工分制”,其中一些“特殊”工分——如“投肥工”“大队工”“义务工”

“投肥工”,有的也叫“积肥分”,即农户交给生产队的肥料所得的工分,主要包括猪圈粪、厕所粪、灰渣粪。“大队工”,即生产队的社员被抽调到生产大队做工所得的工分,主要包括大队干部、民办教师、林业队员、运输员、副业人员、赤脚医生等固定人员,以及临时性的电工活、木工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民兵训练、招待做饭等,由大队记录,月底或年底拨给生产队,在生产队分配所得的工分,各生产队之间年终由大队“找齐”。“义务工”,即因基本建设如修水渠、水库等水利工程和公路、铁路等道路交通而摊派的义务劳动所得的工分,由生产队从个人总工分中扣除规定的义务工数,投入大队总工数。“四类分子”的义务劳动也可算作义务工,只是没有工分。

的存在,或者增加了工分,弥补了劳动工分分配的不足,或者由于全国各地情况基本相似,所受“剥夺”人人有份,“出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社员在心理上容忍了对于分配的各种不满, 这才使得人民公社时期的分配制度能够顺利实施。人民公社时期的分配制度存在着弊端,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社员对于这种弊端的容忍。任何制度设计,都必须在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条件下才能得以施行,社员对于分配制度的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容忍心态为这一制度提供了现实可行性”。[8]而且,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性传统——厚道,有同情心;感恩,不过分计较——给冰冷残酷的政治制度增加了弹性,也使广大农民能够“忍受”这种付出和牺牲。

此外,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变通”现象。作为连接国家政权和农民的纽带,这种“变通”使上级下达的不符合农村实际的一些政策措施大打折扣,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不满。“当国家政策安排与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相悖时,大队与生产队干部在政策执行上并非一味地顺应上级的旨意,相反可能会大打折扣。当然,迫于政治环境的压力,其行为举止往往会讲究策略。特别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边远地区,加之自身的农民身份往往使队干部有着豁出去的勇气,政策‘变通便在如此的逻辑下进行着。”他们或者与农民“齐心协力”敷衍上级的政策指令,或者对上一套对下一套,或者鉴于常常一方面因为站在农民一边而被上级整肃,一方面因为公事公办而被社员讨嫌唾骂,干脆豁出去破釜沉舟对着干。加之中国乡村重人情往来的文化传统等因素,“一般说来,大队与生产队干部由于本身是实实在在的村里人,挣的是工分,生活在农民中间,这决定了在‘调适或者说‘违拗不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上,通常都会倒向农民一边。”[9]

(三)集体化和计划经济的成效

正是通过这样的集体化和计划经济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定的制度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坚强的技术基础。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此后,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957年的33.5%下降到1978年的22.9%。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持续上升,从1957年的54.9%上升到1978年的703%。1978年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分别为4 841亿元和1 567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了3∶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7%,农业年均增长4.7%。[10]正如美籍汉学家黄宗智曾深刻指出的,人民公社时期,“尽管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是停滞的,而农业的绝对产量是上升的,政府的税收和征购也是上升的。”[11]

长期以来,对于计划经济人们往往全盘否定,认为其没有效率,没有人权和人员流动自由,不抓经济只搞政治运动,致使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实际上,中国通过集体化和计划经济完成了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对于中国这样后发的传统农业大国来说,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不可能象先发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通过侵略和掠夺,也不可能走自由贸易道路,更不可能走依附型发展的道路,而只能依靠国家政权力量,通过强制压低消费,提高积累率。这也正是计划经济的实质所在。据统计,从1958—1981年,我国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3 905.68亿元,其中重工业为3 467.34亿元,轻工业为435.34亿元。职工工资从1957—1978年21年中减少了9元;恩格尔系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65.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人也停滞不前,21年年均微升0.8%;城乡居民的居住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12]把积累率提高到30%以上,“中国人民为之付出两代人的牺牲,中国在28年内走完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200年的道路,完全没有对外掠夺,无论道德评价还是历史评价都是站得住脚的。”“实际上,计划经济时期的积累率高达30%,在排除了经济波动因素以后,有效年经济增长率至少10%以上,7年扩大1倍,28年GDP扩大8倍以上。且最主要的经济成就不在总量而在结构。”虽然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企业生产效率不高,但“单个企业的成本收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反映计划经济的贡献,造原子弹的国家安全收益,造大飞机的产业拉动效益,都不计入企业收益,而油矿勘探,科技发明的沉没成本是由国家承担的,也无法计入企业成本。”[12]

正是通过这样的集体化和计划经济,我们迅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和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计划经济只能成为历史,但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段全体人民付出巨大牺牲但也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二、

改革开放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前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會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化和计划经济,我们迅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经历了重大的曲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通过农业集体化和统购统销,一方面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但也迟滞了农业的发展,导致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通过低工资、高积累、分配上平均主义的计划经济,一方面保证了重工业不断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布局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导致“家长制”“一言堂”,地方和企业缺乏自主权,没有积极性,没有活力,生产效率低下。

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过去长期走社会主义集体化和计划经济道路带来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并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根据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单纯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思想僵化,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同时又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针对改革开放前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脱离国情、照搬苏联、超越阶段的荒唐做法,我们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针对改革开放前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困惑,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针对改革开放前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无视法制的错误行径,我们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针对改革开放前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错误政策,我们通过拨乱反正,予以平反,并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针对改革开放前对传统文化的肆意破坏(如“破四旧”“批孔”),我们提出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针对改革开放前的自我封闭,我们提出了对外开放战略,指出要吸收和借鉴所有国家和民族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3]邓小平也说过:“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 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14]改革开放后,“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5]“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6]

总之,改革开放前我们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三、

没有改革开放前的曲折探索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开拓创新

1.为改革开放提供公共产品

改革开放前通过以公共供给为取向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奇迹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统计年鉴对国家财政支出主要项目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其中具有较强公共品性质的项目大体包括:基本建设、工交商事业、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文教科卫事业、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国防、行政管理。这些具有公共品性质的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在1978年以前总体上都是比较高的,改革开放之后明显下降,1994年财政体制分税制改革之后有所上升,但比例仍较小。与1978年之前相比,则显著下降。[15]

2.为市场化改革提供支撑和改革空间

改革就是为了让群众得到实惠。判断一个改革可行与否,衡量利弊的标准,就是看能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生产能否得到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在农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在交够国家、留够集体之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开始有了多余资金,农民自身也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有了支配自身劳动的自由,从而为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和销售市场。而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有和集体经济,则为这些体制外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技术、人才和市场,而这些体制外因素又反过来倒逼体制内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不断进行改革。

在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中,为了增加企业职工工资,提高其生活水平,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放权让利,推行“利改税”“承包制”,企业利润不用全部上缴,企业可以留出一部分利润,用于企业自身发展和提高工资,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商品价格也放开了,通过价格“双轨制”,一部分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流通也搞活了。由此,投资、消费、收入、物价、成本、出口、税收、GDP、企业收益及分红都会提高,货币也会超额发行,从而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

同时,许多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垄断、不计算价格的生产要素,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开始计价,如土地、资源和家务劳动。改革初期还有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也是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如改革初期的农业发展除了土地承包的因素外,计划经济时期培植的良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耐用消费品消费热潮是军转民的产物。更不可忽视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生育并由国家负担医疗和教育的大量人口,以及大量国企管理、技术人员下海、兼职和技术外溢,给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在没有财产做抵押的时候,是各级政府和国营单位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无偿担保,成为他们“第一桶金”的来源。[17]

总之,通过发展集体化和计划经济,我们一方面进行了大规模农田和水利基本建设,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县办和社办企工业。所有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以及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等等奇迹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坚强的技术基础,为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和发展空间。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不能因为改革开放前我们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就把探索过程中的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一概否定,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一笔抹杀;也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训,就认为改革开放前一切都好,把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全盘否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群众反映比较多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步拉大,社会保障制度的低水平,干群之间、党群之间矛盾的增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盛行,消极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以及环境污染、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不到位引发的,有些是改革开放前固有矛盾和问题累积的结果,因此不能简单靠回到过去解决,而要在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解决。

总之,没有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就没有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创新;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开拓创新就沒有现在的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二者虽然有很大区别,但并非相互割裂,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的。其中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是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的成就则是对改革开放前探索的继承、扬弃和完善,没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的成就也难以为继。

参考文献: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C]//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第八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8.

[2]王骏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43-44.

[3]金辉苏联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128.

[4]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10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18

[7]黄道霞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8]李屿洪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特殊”工分: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89

[9]张海荣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政策执行中“变通”问题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6):18-25

[1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3-4

[1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248

[12]周树立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经纬,2003(4):36-38

[13]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4):13-16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140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17]葛杨基于六十年整体视角的计划经济模式历史评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9

(责任编辑:杨军昌)

猜你喜欢

集体化计划经济改革开放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用理想培育班级核心价值的探索与反思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农村集体化时代及集体解散后的婚恋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