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16-11-24金崇碧

2016年3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金崇碧

摘 要: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形成、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使得文化也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互为基础、相互规定的,中国文化既是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在与世界文化交融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认为,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每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再保持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每个民族国家都处于相互依赖、相互来往的普遍联系之中,世界历史不仅使每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而且也使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也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①

一、世界文化之含义

世界文化是随着资本主义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进程逐渐形成的发展的,正如现今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世界文化也是属于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文化,资产阶级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到整个世界范围的同时,也将他们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最为典型的是西方基督教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西方海外扩张和殖民之前就到许多的民族国家进行传教,他们不仅把西方宗教文化和西方文化传入其他的民族国家,而且将他们了解的所在的传教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的传递回国,让他们国家的人也了解被传教国,这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海外侵略起了一定的准备作用。当然,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文化并非只是资产阶级的文化,它是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西方文化意识和文化形式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超越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独殊性而成为具有全球性、普遍性的世界文化。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今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文化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倾向。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政治、传统等原因造成民族、国家之间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但冲突并没有消灭世界文化的发展,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人类文明是趋同的,表现在文化上同样也是如此,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将构成世界文化的内容,因为,一方面“人类出于同源,因此具有同一的智力资本,同一的躯体形式,所以,人类经验的成果在相同文化阶段上的一切时代和地区中都是基本相同的。” ②整个人类在生理、智力和经验等方面具有的共性,为世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共同的利益、相同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也为世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每个人都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时,将是世界文化完全形成之时。

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互为基础、相互规定的辩证关系,首先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基础,世界文化是在每个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既包括每个民族的文化,但又不是具体哪个民族的文化,它是每个民族文化的整合、交融,是每个民族文化精华的集中。其次,世界文化决定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民族文化的发展总是以世界文化的发展为基础。世界文化形成和发展根源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人们交往越普遍、频繁和深入,世界文化就越发展,世界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文化的进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活方式等等都受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所以,民族文化的发展常常是服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发展趋向世界文化。正是如此,全球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平衡也造成了世界文化体系的不平衡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但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到一定的程度,世界文化也会由冲突和不平衡性逐渐走向统一和平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④随着民族之间对立和隔阂的消失,民族的文化的对立和冲突也会消失,这时,人类整个文化就会达到高度的统一,即世界文化高度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马克思主义与五千年古老的文明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相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文化。一方面,尽管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发展着的真理,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并且中国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也促使中国的文化不断地发展并融入世界文化中,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又受到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所制约,“文化霸权”常常压制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无论是先进的、积极的,还是腐朽的、消极的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铺天盖地的席卷中国大地,试图渗透到每个领域、每个角落,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强烈地冲击和震荡。另外,中国的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同时,中国传统中的一些陋习依然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迷失了灵魂,甚至是丧失了灵魂,只剩下一个躯壳,那么,这个躯壳的存在就是无意义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它使一个民族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决定着这个民族力量的指向。因此,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既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和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和主旋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是中国面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强大冲击和干扰下,屹立不倒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所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全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之力,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及促进人们心理和谐的内在要求。和谐文化和文明风尚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呈现出文明、活力、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它将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人们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人民如果是颓废、消极的、低俗的精神和道德,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有所发展的;它将提高整体的国民文化素质、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情怀,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为创造人民和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第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只有坚持不懈的创新,才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软动力。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它所蕴含思想、道德、精神、智慧、价值等等,对社会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文化的不断创新,将提高历史主体的整体素质、精神动力和智力水平,这些都将促进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国文化的实力,抵御西方文化消极因素的侵蚀,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7-39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