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农民脱贫奔康的内在动力

2017-05-30周莉莉

邓小平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脱贫致富

周莉莉

[摘要]岳池县顾县镇马家村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实现了政府搭“台”,农民唱“戏”,激发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内在动力。其主要做法是:健全组织体系,让农民聚起来;加强阵地建设,让农民的腿勤起来;配强师资力量,让农民的脑灵起来;灵活教学方式,让农民的手巧起来;严格管理制度,让农民的心动起来。实践的效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民夜校给农村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因时制宜,长短结合,农民“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着重培训其劳动技能;因事制宜,土专结合,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应;因人制宜,双创结合,将农民培养成适合创业或创新型人才,让农民智慧之花大放光彩,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夜校培训实现就业创业。

[关键词]马家村;农民夜校;脱贫致富

马家村属典型丘陵地带,位于岳池县北部的千年古镇顾县镇境内,南临翠湖风景区,北靠金城山森林公园。长期以来,由于村小人少、思想保守、交通不便、风貌破旧、产业落后,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

为激发村民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群众自主脱贫意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马家村在市县镇党委政府指导帮助下,于2016年10月開办农民夜校。以打造示范点、弘扬新风尚、传递正能量为目标,强化“扶智、扶志”教育,形成“三联四讲五促”办校特色,共邀请领导、专家、党员等开展课堂教学50余次、生产现场教学30余次,受益学员达1000人次以上,充分发挥了农民夜校在脱贫攻坚中“智囊团”作用,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中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成为脱贫攻坚的“助力器”和“加油站”,实现了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通过政府搭“台”,农民唱“戏”,进一步破解新常态下农民培训难于组织、农民素质难于提升的“两难”问题。农民夜校开展以来,马家村被评为广安市“四好村”、广安市就业扶贫示范村。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体系,让农民聚起来

将“农民夜校”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进行总体谋划,层层细化任务,落实相关责任。成立马家村“农民夜校”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夜校名誉校长,村“第一书记”任校长,村支部书记负责日常组织管理,研究制定农民夜校实施方案,结合村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每月开展2次,每课时不低于2小时,每次参学人数达到50人以上。农民夜校让散居的村民走出家门、走进校门、走上课堂,为村民提供了学习、提高的好去处,并且促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马家村农民夜校点燃了村民的学习热情,村民再学习再提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干群教育实现“零距离”。

(二)加强阵地建设,让农民的腿勤起来

马家村抢抓“百企帮百村”活动契机,积极争取江苏华建的帮助支持,援建了马家村党群活动中心,室内面积由90平方米扩大到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由50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集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图书室、文化室、卫生室等于一体,能容纳学员100人以上,积极争取了县政府办等帮扶单位支持,统一采购配备桌椅板凳和教学设备,达到了“八有四配套”标准要求,即“有场地、有标识、有人员、有设施、有师资、有教材、有机制、有活动,配备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固定教学活动场地、一套运转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党群活动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农民夜校培训主战场。同时,在村内建立200亩西瓜基地、1000亩中药材基地、集体农家乐等地农民夜校培训实践基地5个,拓展了农民夜校教学的空间,保障了农民夜校拥有多个教育教学活动场地。农民夜校让村民不仅仅跑田坎劳作,而且让广大贫困群众和党员干部在课堂学知识、实地练技术、课外见效益。

(三)配强师资力量,让农民的脑灵起来

在师资配备上,注重联系市县镇各位领导、联系市县各个单位、联系社会各方企业,形成领导讲党课、党员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群众讲感受的“四讲”风格,达到了上好一堂课、受益一班人、带动一村人的“三个一”效果。坚持人员稳定、素质较高的原则,采取个人自荐与单位推荐相结合、资格审查与能力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从驻村干部、农技人员、学校教师、“土专家”、“田秀才”等人群中,选聘理论水平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作专兼职教师,并邀请市县乡镇领导干部作为客座教师,建立马家村农民夜校师资库,确保了农民夜校拥有教学人员6名以上。村干部带头走上夜校讲台,用村民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传达解析党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重大决策部署,增强看齐意识。利用“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服务贫困村活动,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市县镇专家开展贴民意、接地气的实用技术大培训,提升村民科技应用水平。组织乡土专家、致富能手等,现身讲解增收致富的经验做法以及对新科技、新模式的探索应用,鼓励村民学习和应用先进技术。挖掘张秀代等先进模范人物,现身说法典型事例,教育引领村民争做具有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好公民,不断增强感恩意识。同时,为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推行教师备选授课制度,村民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由农民“点菜”提出授课内容及要求,学校根据农民要求“下单”授课老师,最后由专家能人“下厨”为农民“烹调美食”。村民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变“安排谁讲”为“选择谁讲”,真正体现了村民“点将”的自主权。目前,已有10余名夜校教师被“点名”授课达20余场次,充分发挥了村民在夜校培训中的主体作用,让村民争做课堂的主人,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为“我要学”主动式求学。

(四)灵活教学方式,让农民的手巧起来

坚持“供需”结合原则,按照村民“点菜”、按需“配菜”施教,为贫困村民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变“教什么学什么”为“需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夜校开课前,提前一周对下周课程内容进行公示,专门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箱,方便群众根据自身实际对课程安排提出意见建议,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采取发放意见征求表、集中座谈、个别走访的方式,广泛征集贫困村民所想所盼,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教材开发机制,围绕道德法治、基层治理、文明新风、感恩教育等公共科目,重点抓好政策法规、脱贫攻坚、公共知识、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推出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特色美食等精品课程,已编辑整理纸质教材20种,音响教材100余小时。突出教学方式灵活性,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群众素质、农时农事、乡风民俗等实际,坚持固定式、流动式、网络延伸式相结合,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远程教育、上门上学、远程帮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办“网上夜校”、“掌上夜校”、“夜校微信群”等,通过集中讲解、分组学习、分院落讨论,现场演示、实践操作、实地体验,依托远程教育站点、互联网络、智能终端等平台实施多样化教学,推行“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典型案例、实地操作、互动教学等方式“送教进组入户”,把夜校培训办到农户院坝和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对农民群众开展全覆盖培训。因材施教,培训农民不仅要会学,更要学以致用,巧学巧用,转化成学习成果,用知识武装头脑,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奋力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五)严格管理制度,让农民的心动起来

以制度建设为著力点,建立健全需求调研、培训预告、学时管理、效果评估等制度,制定教师考评体系,探索建立志愿者教学制度,认真落实好学员管理、考勤考核、教学计划、后勤保障等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夜校教学管理制度化水平,持续推动农民夜校作用发挥常态长效。坚持将“全程记录、全程留痕、全程反映”贯穿夜校管理始终,科学制定“需求调查、学员签到、教学计划、满意度测评、成果转变评价”5套表格,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纪实,每月公布一次结果。用好“教学记录、反馈记录”,召开“夜校季度分析会”,对课程、师资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及时优化教学方案。目前,对“适销不对路”的两种教材讲义予以更换,对不适合的教学方式予以调整。落实专人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规范建好包括培训通知、培训公示、培训课程表、培训教材、培训讲义、培训台账、培训现场照片等内容的档案专卷。通过夜校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夜校特色化、品牌化,让农民夜校培训值得信赖,让村民自愿、积极参与到夜校建设中,坚定了农民跟党走的信心。

二、取得成效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从实践来看,农民夜校进一步丰富了村工作载体,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号召力;提高了农民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化,达到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提高的目的;激发了普通群众关心和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热情,也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开办农民夜校,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多奉献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架起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是促进了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平台,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天天召开碰头会,驻村工作组每周召开例会制度,“第一书记”带头值班,做好值班记录登记,有效提高了农民夜校为民办事服务利用率,也推进了村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二是强化了班子建设。针对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基本上还是老方法、老思路,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动员党员干部参加岳池县“五年万人计划”提升学历。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县畜牧局、县农业局干部到村开展土鸡养殖、血橙种植技术培训5次,带领党员干部到市内先进12个贫困村学习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创新等,到简阳市、县内养殖示范基地学习土鸡养殖技术4次,培育土鸡养殖示范户22户。目前,已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回引并培养两名外出务工优秀人才成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

三是加强了阵地建设。针对活动场所过于狭窄问题,借力“百企帮百村”活动,争取江苏华建帮助援建“6+1”活动中心、文体休闲广场。同时,争取到县政府办帮扶支持购置办公桌椅,从而让干部办公、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有了固定场所,也积极争取到了县委组织部、县文广新局、县卫计委对马家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文化室、卫生室建设的投入,为农村党员学习教育、为民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结合“三会一课”、党员教育培训、村民会议等形式,发挥农民夜校教学主阵地作用。

四是强化了作风建设。针对“庸懒散浮拖”问题,落实“亮身份、晒业绩、作表率”全员行动,接受群众监督;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重点,扎实开展新一轮“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建立“一支部一方案一台账”逐个销号;开展“村头问政”4次,收集面上问题19个,逐一落实整改;深化“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全村干部群众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原马家村支部书记张秀代等先进事迹,涌现出后备干部张勇、养殖大户张刚、党员模范张秀光、贫困户张秀武、自力更生群众张海军等脱贫先锋55名。

五是夯实了工作责任。针对群众反映问题个别干部推诿卸责问题,制定《马家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村支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党员干部制定个人年度计划,党员干部与党支部签订了详细的目标责任书,将党建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位干部身上,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好工作责任制。

(二)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

农民夜校开展西瓜、佛手等栽培技术以及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使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有了新提高。农民夜校内的报刊、图书、网络资源等,为农民获取各类致富信息开辟了多种途径。同时,还开展各类就业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民就业技能。

按照“青山绿水金腰带”的产业思路,培育绿色生态品牌,引进业主、培育大户,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发展“青山”花椒产业,引进业主2名,采取“土地租赁”的模式种植花椒380亩,每年为村民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1.92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2万元。发展“金腰带”中药材产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规划中药材种植1000亩,带动“中草药+旅游”、“中草药+文化”、“中草药+健康”等产业齐头并进,促进该村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农村落后风貌大为改观,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达到扶贫先扶志效果,帮助群众走向致富康庄大道,让穷山沟变成“药王谷”,让贫困村变成“聚宝盆”。发展“借鸡下蛋”产业,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指导、龙头引领、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借鸡下蛋”精准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短期增收。目前,已帮助有养殖能力的22户贫困户养殖土鸡2411只,户均月增收近500元。发展“民俗”旅游产业。引进业主打造“荷塘月色”基地160亩,建设休闲垂钓基地35亩,打造马家村民俗文化体验馆,围绕“马家味道”做亮“马家厨房”,发展特色农家乐。

(三)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随着农民夜校的开办,对村民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很多村民闲暇时就去农民夜校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赌博、烧香拜佛等现象明显减少。农民夜校兴趣小组组织的传统手工艺大赛、拔河比赛等活动,也使村民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增进了相互了解,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睦。通过农民夜校的学习培训,农民群众对礼仪知识和法律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乡风文明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促进了文化活村。面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严重,精神贫困问题突出的现象,以举办农民夜校为抓手,开展“树文明新风·传优良家风”、“缅怀先进·清明祭祖”等道德宣讲活动,及“马家好人榜”评选活动和星级文明示范户评比活动,评选出清洁文明、遵纪守法等示范户40户,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成功创建为市级“四好”村,努力争创2017年省级“四好”村。组建朝阳晨跑队、当阳生产队、夕阳舞蹈队三支队伍,实施“精准关爱·阳光成长”、“童伴计划”项目,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为文明树立旗子,开启智慧幸福新生活。在村主要位置设立文明新风、环境卫生等户外宣传展架4幅、大型壁画4幅,在电线杆上和入户显眼处张贴宣传小标语48幅。

二是促进了依法治村。针对当前个别群众受到“大闹大得,小闹小得,不闹不得”的不良风气影响,为解决个别群众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村“两委”始终坚持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着力点和突破点,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聘请法律顾问1名,通过以案说法、以法释理、以理教化的形式教育群众;以建设“平安村庄”为契机,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民情监督员6名,采取户外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法治信息、马家村QQ群、微信群加强法治教育等新媒体手段,加大普法宣传面,做到干部办事依法,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三是促进了民主固村。完善村级治理结构,调整理顺村级各组织关系,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财务管理小组、项目实施小组、质量监督小组,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监督作用,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从而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供可靠保障。开发保洁保绿、护山护林公益岗位13个,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家规、家训、家风”系列活动蓬勃发展。之前,由于贫穷落后、精神文明缺乏,马家村张氏家族没有举行过一场清明会,没有自己的家谱,成立张氏家族委员会、活动策划组委会,知名乡友建立张氏家族微信群,建祠堂、修家谱,开展“家规、家训、家风”系列活动,通过口口相传达到鼓舞人心、增添信心的效果,通过群众教育引导群众达到积极支持拥护村土地流转、田土调型、连片开发等工作,全村的土地流转率达到100%。

三、启示

(一)因时制宜,长短结合

马家村农民普遍知识文化程度不高、现代劳动技能不强,村民的能力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立足现实,谋划长远,注重将长期的学习规划和短期的学习计划相结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着重培训农民的劳动技能,将农民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围绕家风文明传承、现代科学技术培训等,将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复合型人才。

(二)因事制宜,土专结合

因场地有限、设施设备有限等原因,村农民夜校无法开展的培训内容要注重与院校培训相结合,将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农民输送到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或者高等院校继续培训,打造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脱贫攻坚明白人和勤劳致富带头人,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应。

(三)因人制宜,双创结合

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根据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不仅要培养脱贫攻坚明白人、勤劳致富自强人,更要将农民培养成适合创业的创新型人才,让农民智慧之花大放光彩,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夜校培训实现就业和创业。

(责任编辑 付国英 王丽娟)

猜你喜欢

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视角下水库移民脱贫致富分析
培养乡土实用人才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浅论新疆妇联组织推动农村妇女脱贫致富
以供给侧改革提升民族贫困地区生态乡村建设的质量
发力农业产业化扶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农业产业链拓展对农户脱贫致富的影响及对策
新时期增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能力之浅见
浅谈山区小康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