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多维探析

2017-05-30徐龙建

邓小平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徐龙建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的治国理政思想。科学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可以从如下维度探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度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题主线;从中国梦维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奋斗目标;从“四个全面”维度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从“五大发展理念”维度看,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是战略导向;从“五位一体”维度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是总体布局;从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维度看,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对外战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强军战略。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科学谋划,强基固本,攻堅克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形成了内涵丰富、深刻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研究,进行全面把握。

一、治国理政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度

习近平指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伟大探索中长期一以贯之的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担当、精心谋划、科学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和主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最新的提法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0年代即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开始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21世纪,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正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科学内涵伴随着其名称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围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多个方面的突破,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谋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开创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遵循和发展创新,它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精华,扎根于中国广袤大地的具体实际,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鲜活、生动的事实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不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还重点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才能“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八项基本要求”,用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以及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强调要“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并指出:“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二、治国理政思想的中国梦维度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屈辱,历经磨难沧桑,但勇敢勤劳的中国人民从未屈服,奋起抗争,自强不息,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开始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年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习近平强调:“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见,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奋斗目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和要求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民为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人民遭受了外来入侵和多年内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命途多舛。为了“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抗争,抛头颅,洒热血,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使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从此自信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它需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做到以下三个要求:其一,必须走中国道路,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其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勇往直前;其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汇集13亿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磅礴力量,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性和现实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性是指中国梦的价值合理性,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否能够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代表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心声,是否与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价值判断相符。答案是明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同时,它也是个人的梦,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牢牢融合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以人为本,人民性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性是指中国梦的现实可行性,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的问题,以及以什么样的精神、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定什么样的目标、用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和谁一起去实现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艰苦奋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二者属于从属包含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包含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另一种看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两者虽表述不同,但所要表达的层面却是相同的。仔细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不难发现,第二种看法是符合习近平论述原意的。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他强调:“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治国理政思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全局出发,形成和确立了治国理政思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战略规划,它是一个完备的、相互联动的统一体,既有所区别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含着两个重要方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大战略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战略举措。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一主题主线,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战略目标,起着引导、统领作用;而其他三个重要战略举措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中也有着不同的战略定位。其中,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必由之路,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是法制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关键所在,是政治保证。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全面建设”到十八大的“全面建成”虽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遵循,也表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首先,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涵盖各领域的全方位发展目标,它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对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其次,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其基本要求是到202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等。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小康社会,将惠及到每一位人民群众。

(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干下去。邓小平曾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我国历届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改革开放,将其放在重中之重,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矢志不渝,把改革开放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所着重阐述的内容之一,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同时,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改革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还要注意与开放相连,以开放促改革,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增添强劲的動力。

(四)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首先,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其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法制取得巨大进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长足发展,也保障了中国政治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此,习近平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制最根本的保证”。

(五)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选择。”全面从严治党在新形势下有着重要意义:第一,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之义;第二,是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法宝;第三,是提高党的“四自”能力,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抓手。此外,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其次,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是“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和客体的全覆盖,要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最后,全面从严治党要在“严”字上下功夫,将“严”字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全过程,“我们必須坚持不懈抓下去,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四、治国理政思想的“五大发展理念”维度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邓小平这一精辟论断的英明正确,然而,用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朝着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发展的着力点应在哪里,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不断探索解决和要迫切回答的问题。“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导向,是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发展思想的又一次升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作为治国理政“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纵观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仍然是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随着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土地的可承载量越来越低,矛盾日益凸显。要摆脱困境,唯有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破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放眼全球,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情度势,从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必将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一场深刻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更多活力。

(二)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潜伏着各种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给国家治理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协调发展理念在当下不容忽视。对此,习近平指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中以大局为重,增强协同意识,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增强我国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稳定性,使我国发展之路越走越平稳,越走越宽广。

(三)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雾霾天增多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伤害,坚持绿色发展,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已刻不容缓。其次,绿色发展是世界各国对全球生态发展理念的普遍认同,当今世界是一个生态命运共同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享一片蓝天,地球才能永续发展。最后,绿色发展理念是对自然规律的积极遵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大自然的绿色规律,尊重自然,向往绿色,人类才能繁衍不息。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思路,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努力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开放发展理念

开放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深刻变革的科学理念”。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寻求发展,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并把它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在新时代,习近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进一步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以更高的开放水平促进改革发展、社会进步,并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正是在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谋篇布局下,“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拓展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也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彰显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担当,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共享发展理念

共建共享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内容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将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现阶段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增长,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用共享理念去化解,发展的“蛋糕”越是做大,越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正义,只有用共享理念才能进一步引导人民群众发展思路的有效、有序、有为,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发展的主导者,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中国未来的发展更加行稳致远。

五、治国理政思想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维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灵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基础。习近平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披荆斩棘,始终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结构面临着调整、优化的问题,“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继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保障。习近平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要坚持“三个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四个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着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伟大创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广泛实践。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锻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的结合当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要坚持文化自信,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体现,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坐标,一切以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工作出发点,一切以人民群众最直接且能最大程度受益为工作的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例如: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解决好民生之本问题;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使人民群众不再为子女教育而焦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实惠;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及药品供应保障监管体系,让人民群众不再因生病而身累心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面对资源数量逐年减少、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切实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第一,树立协调发展理念,谋划好国土空间开发,统筹协调好国土空间布局;第二,注重资源节约,全面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有效转变;第三,坚持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第四,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完善机制体制为突破口,严守生态红线。如此,我们才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六、治国理政思想的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维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坚持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外交格局,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还需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快推进富国和强军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任务。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对外战略,以全面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强军战略,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格局、新篇章。

(一)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的外交思想。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深度调整,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进一步威胁,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了全球化历史潮流,为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思路,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习近平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积极拓展和深化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強战略对话,妥善处理分歧,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必将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二)全面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新时期,党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其中,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作风优良是强军之基。在全面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坚定全军的理想信念、党性原则,牢固树立全军的政治工作威信,强化战斗力标准。同时,要始终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加强基层军队文化建设,热爱基层士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实现强军目标,基础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各级领导机关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形成抓基层的强大合力。”全面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军委自身建设,提高军委工作水平,形成一个指挥能力强、领导水平高、作风形象正的坚强军委;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注重激发军队活力,推进领导掌握军队与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强大军队,为全面建设巩固国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提供坚强的力量保证。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