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2016-06-21范锡文宋周
范锡文+宋周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观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新举措,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表现,将会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新的调整,是中国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顺应趋势,积极融入,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 世界历史 经济全球化 “一带一路”战略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剖析中始终贯穿经济全球化的思想。从纯粹经济学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资本为获得超额利润从国内走向国际社会,进而促成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众所周知,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不是从单纯的经济学出发,而是在唯物史观和历史史观的基础之上,辩证分析了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促使资本国际化,形成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为世界历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同时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利益冲突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主动介入世界市场,扩大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成功范例。
不可否认,当今全球化的本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对于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相互联系、互为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挑战和风险也随之显现,我们必须学会化不利为有利,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中争取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谋求与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地位。“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提出的,是中国主动融入且积极适应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在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十三五”规划中,以国际化为视野的“一带一路”战略尤显突出,中国在更深层次上的开放对于推动世界历史进程,调整世界经济秩序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这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实践之路。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
经济全球化的萌芽是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展开的,以交换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经济形式为特征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趋势做了准确的分析“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促使国家与个人形成对世界的依赖性,生产力快速而全面发展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分工的发展,分工促进了地区间的合作,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和地区的经济依赖性。因为具有“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②这是由商品的属性决定的,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要求,它促成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国别范围而彼此需要。
马克思还特别指出,伴随着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交往不断增加,每个人都改变着原有的封闭独处的状态,狭隘的受地域性限制的个人将被具有普遍发展的世界性的个人所替代。资本主义改变了世界近代历史,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市场的形成,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市场逐步改变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因此经济全球化成为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同时,资本在国际范围的流动也促使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向世界范围拓展,“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所以,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比资本主义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③在国际交换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较少的成本换取不发达国家更多的商品,这意味着价值规律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作用,一方面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两极分化,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融入全球化推进世界历史是无产阶级的应然之举。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活动走向世界性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处于明显的劣势。相对落后的国家不仅要承受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造成的不平衡的利益分配,甚至还要面临全球化对本国价值观、社会事务、政府治理等多方面的冲击。马克思在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中,科学说明落后国家在此趋势中会遭受不平等的境遇,世界历史的发展所引发的全球化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并不是人类的理想阶段。单个人的活动促成世界性活动的范围越广,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愈加显现,异化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只要这种异化存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无法实现,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④只有全面融入世界历史,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解放及自由发展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理论的深邃在于辩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不同影响,通过消除异化,揭示了个人融入世界历史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内在关系,鲜明的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将人类社会的解放、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人的解放是由单个的人向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不可能在封闭的、孤独的状态中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只有充分融入世界历史,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⑤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是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道路以特有的胆识和自信深度介入世界历史、逐步引领世界历史,并以此为契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从规则遵从者向制定者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侧重于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从上海自贸区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的对外开放更加活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今天的世界历史中尤为突出,和平崛起的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不屈服于发达国家的压力,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事务,在充分发挥大国担当责任的同时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中积极进取。经济全球化从表象上来看是各个经济体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状态。从实质上来看,是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大工业和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资源奠定了基础。全球化势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赖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跨国公司,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利益,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同时尽可能的压低资本输入国的工资水平,并且把对环境影响大、资源损耗多的产业引入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获益甚微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同时也有助于构筑世界经济稳定的安全网。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设立,对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客观认识利弊得失,主动融入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成长是中国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之举。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的红利得以释放的结果,2008年的金融危机标志着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和贸易格局面临着新的调整,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开放战略的视角已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空间,近期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其国际化视野成为亮点,预示着中国要在更高层次的开放中实现强国之梦。
走向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归宿。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开放历史的国家,古代丝绸之路在传承和平的理念下实现跨国贸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字始终贯穿着中国的开放历史,古老的中华文明延续下来的是中国人更加重视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从古丝绸之路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渴望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从民主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到新中国克服困难,实现与美、日等国的邦交正常化,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中国经历了大国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努力。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开始探索现代化路径成为矢志不渝的目标,改革开放是基于对世界历史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正确认识,主动投身于世界历史的明证,事实表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成果,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历史,而且开始主导和引领世界历史。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决定和影响着“两个百年”计划的顺利实现。“一带一路”的提出实际上是统筹改革、开放的全新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新举措,通过全球投资、全球配置资源,形成新的全球影响力。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的发展是在以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框架下实现的,是中国融入世界历史的过程,那么后30年中国的发展将是在奋发有为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培育新的发展契机,是中国推动世界历史的过程。“一带一路”战略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军事方面产生多元影响。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事务,在充分发挥大国的担当责任的同时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中国和平崛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完成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也将随着全面开放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积极推进历史进程,建构“一带一路”战略话语权
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是谋求共识的根本。“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目的是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创造更多的人文关怀,承担大国应有的责任。西方发达的国家全球化是按照符合自身利益构建的国际规则。“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⑥,西方世界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基本规则并“习惯”了已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加之西方世界“强者必霸”的逻辑作祟,中国的成长备受关注也饱受质疑。
在倡导“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理念时必然会引起一些国家的误读,例如要将过剩产能输出,由于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做“老大”的意图明显等,这显然是片面的理解,“一带一路”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能源等基础产业的输出,也包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例如高铁,同时还有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比如与欧美国家签订投资协定等。“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多元、共建、共享、共赢,这种价值取向表达出非常清晰的人文关怀的精神,这既是赢得世界尊重和认可的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价值目标,是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的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越来越多的引起世界关注,不仅仅是中国实现了GDP的高速增长,而且是中国越来越多地注重和谐、幸福、发展等诸多具有人文关怀内涵的指标,中国力量和形象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一带一路”战略的义利观和价值取向也将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将为世界打造一个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建构一个以人为本、利益共享、合作多赢的包容社会,这是“一带一路”内涵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内核,也是中国经济学要掌握国际话语权、赢得共识的基础。
打造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一国的理念和主张要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首先应该取得话语权。今天的国际政治经济治理结构中谁掌握话语权谁就掌握主动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国际上占主导话语体系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语义体系,维护的是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其价值追求是以最大限度维护西方国家利益为核心,这对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极为不利,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极不匹配,中国在向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亟需建构符合自身需求的国际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从而推动新的国际秩序的建构。“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不仅需要硬件的配套,例如相关的制度、规则、机构等,更需要软实力的支撑。“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传递要按照我们的基本理念建构具有国际共识的话语体系,准确表达中国意愿,从而形成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以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来打造平等相待、文明共赢的命运共同体的任务。
在建构国际话语体系时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正确理念、内涵的传递。利用积极的传播平台,准确表达诸如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等“一带一路”的核心概念,强调开放是多边的,各参与国在相互开放中获得利益;包容是区别于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机制的特征,强调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互利是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因,打造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明确表达“一带一路”的内涵和理念,及时厘清外界的误读和曲解,适时利用合理的传播渠道,对于增强“一带一路”的感召力和可信度,提升认同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话语权的竞争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推动现有国际规则的再调整,只有在深入研究现有国际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参与的原则,准确清晰地说明自己的理念和态度,构建适当的传播途径,才能形成被国际社会认同的话语体系。
(作者分别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②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第35页,第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45页。
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第87页。
责编 /张蕾 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