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工学院产学研探索思考与发展之路
2017-05-30李咏梅周虹
李咏梅 周虹
摘 要:北京大学工学院依托北京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在国内传统工学发展基础上,借鉴国外名校的工学学科经验,创造了新兴工学的模式。工学离不开与产业界的互动交流,离不开产学研的外延组织对学科的支撑与促进。工学院在建院之初,就积极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经过10年的学习摸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体系。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012-03
Abstract: School of Engineering in Peking University(PKU) has created new engineering model based on PKU's advantages in comprehensive disciplinary, Chines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growth and engineering experiences in famous foreign institutions. Engineering can only thrive on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 and bolster and promotion from wide organization of manufacturer, institu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t the beginning foundation of School of Engineering, vigorous contribution has been made to integrate manufacturer, institution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fter ten years' learning and attempts, a relatively perfect practice system has been built.
Keywords: manufacturer; institution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一、概述
產学研,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①。
产学研创新发展战略,必须密切跟踪、科学研判新产业革命的动向,认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新产业革命具备以下的产业特征: 1.划分产业革命的标准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新产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德国工业4.0、美国第三次产业革命、2025中国制造;3.新产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初步显现,发展动力从物质资本向无形资本转换,即依靠无形资本投入的经济。科学家、工程师成为生产的关键要素,创客等创意阶层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知识部门成为社会的主导结构②。
二、国际产学研合作范例
英国作为产业革命的先驱,引领了欧洲产业技术的颠覆式发展;美国作为科技创新的后起之秀,创造和演绎了国际意义的产学研合作内容与模式。
(一)英国政府在产学研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技术成熟度等级(TRL)如表1。
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是从第一级向第九级发展,企业的产业技术特点是从第九级向第一级过度,这样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层级一般会集中在第四、第五、第六这三个层级。实现9个层级的技术平顺发展,英国政府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由英国政府组织成立的产学研机构有:
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此委员会大部分经费都用于支持高校的科学研究;用于校企合作的经费主要体现在科学工程的博士奖学金、博士培训、产业博士培训、工程博士培养以及战略联盟等方面。
创新UK项目:起源于“技术战略董事会”,主要功能是提升合作研究。科研项目经费最高可以达到总基金的50%,超过一半的基金费用会流到高校,此基金还支持B-B(Business to Business)和B-U(Business to University)项目。
UK加速器项目:搭建与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研究机构要与高校保持紧密联系。机构的项目经费1/3直接来源于政府、1/3来源于资本竞争、1/3产业界的投入。UK加速器项目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先端制造、分子诊疗、海上风能、卫星应用技术、数字经济、未来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能源系统。
英国政府对于产学研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经费、项目和研究领域的引领等方面。注重高校的基础科学研究,推崇企业在前沿基础研究阶段与高校合作。
(二)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之硅谷
斯坦福大学对师生创业和建立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积极支持,提供土地、技术、以及资金建造了硅谷的雏形,成立了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HP公司,成为当时硅谷发展的航标型企业,继而创造了“硅谷”的经济奇迹,使产学研合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
硅谷是智力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每年都会涌现一批创新平台和对世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企业;硅谷的产业发展基金来源于独角兽企业的收益再投入;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是高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结果。
目前,硅谷有10家世界500强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总部,及市值上千亿美元的企业如Cisco1496亿美元,Oracle1899亿美元,Intel1635亿美元,Apple7506亿美元,Google3631亿美元,Facebook2639亿美元等。
硅谷的产业发展模式是高校与企业互动合作最典型代表,高校作为技术和人才的输出端口,使企业具备了高起点,高视野;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就会对人才和基金提出更高的需求,同时也会输出高水平的技术工程人才,继而诞生和完善一批基金与产业孵化器公司。校企合作系统越发完善,体系运转越发良性,硅谷发展就越具鲜明特色。
(三)麻省理工学院打造的美国产学研的又一高地
2015年报告显示,MIT校友建立了30000家公司,提供了4600万人就业,创造了1.9万亿的年收入,相当于世界的第十大经济体。
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主导的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方式包括:MIT $100K企业领导力竞赛项目、Deshpande技术创新中心、MIT企业家中心、MIT企业家论坛、Legatum发展与企业交流中心、Lemelson-MIT项目、风险投资基金。
The MIT $10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学生组织)成立于1990年,由学生全面负责,该组织鼓励学生和研发人员将他们的天分、思想和能力用于创造未来公司的领导力方面。
The Deshpande Center 建立于2002年,主要是扩大MIT技术在市场的影响力,支持新兴领域技术如生物技术、医药设备、信息技术、新材料、纳米技术和能源新能源等的发展。
The MIT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team为MIT学生、校友和职员提供MIT及全球培训项目、 网络服务、工程技术、产业资源等信息。中心成员间互动分享,互助彼此利益,满足他们最高的经济发展预期。
The MIT Enterprise Forum 联合了超过200家的公司和教育组织,通过系列培训项目分享资源、知识及塑造企业家精神和激发财富创造的热情。
The Legatum Center for Develop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为有意愿到发展中国家建立产业公司的MIT毕业生提供资金和信息支持的组织部门。
The Lemelson-MIT Program 奖励通過发明创造改变人们生活的“英雄们”,奖金的额度达到了50万元。
The MIT Venture Capital & Private Equity Club (VCPE)(学生组织)将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和 MIT技术实现有效对接,建立深层次的伙伴关系,实现MIT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MIT的产学研以高校为主导,利用坚实的技术基础与高质量的校友资源,从学生的产业发展素质培养、工程技术创造奖励、平台搭建引领、基金汇集、对发展中国家产业支撑等方面提供引导,从基础、根源与长远发展等方面构造完善的高校产学研服务体系。
(四)德国Fraunhofer-Gesellschaft
Fraunhofer-Gesellschaft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是公助、公益、非盈利的科研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
Fraunhofer-Gesellschaft (弗劳恩霍夫协会)同样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积极参与欧盟的科技发展项目,接受德国各州及联邦政府委托,在特别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环保、能源、健康等范畴进行一系列战略性的研究。
Fraunhofer-Gesellschaft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67个研究所,近20000科研人员一年为3000多客户完成约10000项科研开发项目,年经费21亿欧元。其中2/3来自企业和公助科研委托项目,另外1/3来自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前瞻性的研发工作,确保其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求不断的提供高质量的研发服务。
三、国内产学研合作
在国内,80年代中期,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办企业,一些教师、科研人带着成果找市场自己去转化,形成了一波创新创业的浪潮(清华紫光、华中数控、联想柳传志),从科技这一端长出经济。
2006年以后,中国提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许多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建立研发机构,设立研发项目,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从经济一端长出科技。
目前,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有: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牵头企业参与,建设大学科技园服务“创业孵化+校企合作”;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采取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联合方式开展技术攻关;高校、科研院所在一些地方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实行企业化运作,提供研发和推广服务;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委托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建立在平台上的协同创新形式。
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出现一些新趋势:现在的产学研合作,覆盖了从研发、工程试验到产业化开发、服务支持的创新全链条;从短期合作转向长期合作企业和大学或科研院所往往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战略联盟等方式,提供经费保障,保证合作的长期稳定性;产学研协同开始围绕双方共同需求,更多地围绕形成共同的创新目标。
四、北京大学工学院产学研
“用世界的智慧与力量办世界一流工学院”是学院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学院结合当代创新出现的创新上移和分工协作新趋势,以“整合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聚集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产生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为产学研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北京大学为依托、相关高校及企业参与的开放式、集团式产学研创新体系。
早在学院成立之初,学院就成立了由世界500 强企业、央企、著名民营企业家和地方政府领导人组成的理事会,2010 年3月成立了工学院院友会。理事和校友通过捐赠学科发展基金、奖教金、奖学金等形式为学院的发展战略、资源拓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学院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從北大的学科资源和工学院的产业对接需求出发搭建了产学研体系。产学研体系以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为指导,科技开发办公室为职能部门,构建了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北京工道投资公司、北京工道控股公司、创新教育中心、北大科技园创新公司和产学研合作中心6 大业务平台。
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简称“创研院”)是学院产学研体系的创新平台,创研院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宗旨,以北京大学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和综合优势为支撑,并与香港、台湾、美国、新加坡等知名大学结为研发联盟,以一体化和有机集成为发展战略,致力于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创新。
工道投资有限公司是学院产学研体系的投资平台,为学院的研究项目及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先后与北京、杭州、南京、包头等地方政府及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多支投资基金,投资了多个创新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拥有大量市场前景广阔、创新性很强的项目,是具有独特竞争能力的投资管理企业。
工道控股有限公司是学院产学研体系的产业经营平台,致力于学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先后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紧密结合、技术优势明显、成长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领域包括先进制造、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光电等等,是一家有独特优势、高速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已有智能肢体、内窥镜、压电微马达、太阳能薄膜电池、仿真软件、中低温污泥干化、光控薄膜、柴油机SCR 系统电控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项目完成开发并实现了产业化,同时储备了CAE 通用软件国产化技术、新型骨及口腔植入体、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一大批即将实施产业化的高水平项目,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创新教育中心是学院产学研体系的人才培养平台,中心面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和新兴产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及现代管理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中的运营问题的高端人才,以及引领中国自主创新的产业领袖。中心每年通过学位和非学位教育项目,培养了大量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
北大科技园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是学院产学研体系的综合运营平台,致力于把学院的创新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打造创新性高科技孵化器。科技园先后在北京、包头、南京、杭州等地建设环境优美、创新要素齐全的科技园,聚集了大批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成为区域“创新人才高地”、“创新技术高地”和“创新经济基地”。
学院在如皋等地设立了产学研合作中心,主要是企业资源的整合与科研力量的综合利用,形成政府支持、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企业的合作模式,目前政府支持转化的科技成果有几十个,推动了一方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学院的6 大业务平台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学院独特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着北京大学特殊的作用。
工学院的产学研的6大平台相互支撑与依托,推动了学院的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从产学研系统组建以来,企业委托开发的科技合作项目如图2统计结果,是北京大学产业合作的主要推动院系。学院老师组建产业公司项目近10项,孵化及具有产业化合作前景项目近百项。
五、结束语
未来几年,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高潮。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对基础研究将更加重视并加大资金投入。这些项目资金将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合作形式,由大学和科研院所承担。同时,由于股权激励、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考核方式的改变,大学和科研院所将有更大的动力和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成果转化。
北京大学工学院也在新的时期,结合学院自身的科研能力、人才特点与其他研究结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借助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通过市场规律有效运作,与产业界互动,寻找更高效的合作模式,将科技领域的协同与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①百度百科[EB/OL].
②郭铁成.关于新产业革命的三个基本观点[Z].
参考文献
[1]张娜.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与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2]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