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
2017-05-27魏蕾
魏蕾
【摘要】 目的 探讨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 10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 将其分为干预前(2014年1月~2015年1月)和干预后(2015年2月~2016年2月), 各500例。分析干预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者324例(64.8%), 合理的用药品种232例(71.6%), 合理的用药时机271例(83.6%), 合理的用药疗程104例(32.1%), 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3.25±3.45)d与干预后的198例(39.6%)、177例(89.4%)、179例(90.4%)、85例(42.9%)及(2.15±3.26)d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较多, 经干预措施后使用率降低, 使患者用药更加的合理化。
【关键词】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干预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4.003
Reasonable analysis on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perioperative operation patients with type Ⅰ incision WEI Lei. Jiangsu Province Peix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Central Pharmacy, Xuzhou 22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rationally applied in perioperative operation patients with type Ⅰ incis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0 type Ⅰ incis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before intervention (January 2014~January 2015) and after intervention (February 2015~February 2016), with 500 cases in each stage. Reasonability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application was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re were 324 cases (64.8%) of perioperative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before intervention, with reasonable drug varieties as 232 cases (71.6%), reasonable drug timing as 271 cases (83.6%), reasonable drug course as 104 cases (32.1%), and mean antibacterial agents ues time as (3.25±3.45) d, 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198 cases (39.6%), 177 cases (89.4%), 179 cases (90.4%), 85 cases (42.9%) and (2.15±3.26) d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Peri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is popular for patients with type Ⅰ incision in this hospital. The rate decreases after intervention, and drug use become more reasonable.
【Key words】 Type Ⅰ incision surgery;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據临床研究[1]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准确可将手术的治疗效果增加, 并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但临床上仍存在着过度使用的情况, 进而发生耐药菌株产生以及转移的情况, 使感染病症不能有效的控制[2-4]。本次就某院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以及干预, 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现将全部的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某院10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给药资料为研究对象, 实施预防性用药的调查分析;该调查分为干预前和干预后两个阶段, 其2014年1月~2015年1月为干预前阶段;2015年2月~2016年2月为干预后阶段, 每个阶段500例患者。干预前500例患者中:普外科手术者100例, 骨科手术者128例, 胸心外科手术者43例, 神经外科手术者10例, 泌尿外科手术者21例, 妇科手术者76例, 眼科手术者90例,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者27例, 其他科室手术者5例。500例干预后患者中:普外科手术者100例, 骨科手术者140例, 胸心外科者50例, 神经外科手术者4例, 泌尿外科手术者24例, 妇科手术者71例, 眼科手术者82例,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者20例, 其他科室9例。
1. 2 调查方法
1. 2. 1 干预前 利用回顾性分析调查, 根据抗菌药物检测的相关的调查指标, 并以此制作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调查表, 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药名、种类、使用时间以及治疗情况等;将关于各项调查内容进行收集, 并将各项情况详细填写到调查表内;并根据抗菌药物检测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科学性的评估, 同时将结果详细的记录。
1. 2. 2 干预后 利用目标检测的方法, 经干预措施实行后, 采用干预前制定的调查表进行获得资料详细的记录, 以作为评价的参考资料。
1. 3 干预措施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5]的规定, 以及《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6]对用药监督的要求, 并与该院内制定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指导》相结合, 对不合理的药物进行准确的分析, 并将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 以能对用药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围手术期内多数不科学用药者给予批评, 严重者可给予适当的惩罚, 并将其结果于网上发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用药合理性 干预前500例患者中, 324例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者, 占64.8%;合理的用药品种232例(71.6%)、用药时机271例(83.6%)、用药疗程104例(32.1%);干预后500例患者中有198例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者, 占39.6%;合理的用药品种177例(89.4%)、用药时机179例(90.4%)以及用药疗程85例(42.9%);干预后的用药合理性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抗菌药物药品种使用情况 对干预前后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品种类调查发现共10类12种, 其中包括用药级别较高的第三代以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不常见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耳、肾毒性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而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较多的用于患者中, 其中, 干预后的预防性用药选择品种共减少了7类9个品种, 且多以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见表1。
2. 3 用药时机的合理性分析 干预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在术前0.5~2.0 h共有271例, 占83.6%;干预后在术前0.5~2.0 h使用药物者有179例, 占90.4%, 由此说明经干预措施后使患者用药的时机更加的合理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4 用药时间 干预前324例患者中, 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1~14 d, 平均用药时间为(3.25±3.45)d;干预后的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者198例, 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13 d, 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2.15±3.26)d,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抗菌药物对术后部位的感染预防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在临床中不科学的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使患者的治疗成本加大, 还会导致细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7, 8]。当前关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国内外的规定不一, 英国规定应<22%, 美国规定≤20%, 而我国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30%。本次研究中, 干预前的使用率为64.8%, 經措施干预后降为39.6%;充分说明干预措施有一定的效果。经干预后的药物使用率较国内的相关报道[9-12]较低, 但是较卫计委对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规定的比例具有一定差别;由此说明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具有指征过宽的问题存在, 因此医院应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干预。
经临床研究表明[13-15], Ⅰ类切口感染病菌多显示为葡萄球菌, 且规范要求在围手术期预防药物应以第一代以及第二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在本次调查中发现, 干预后该院的预防性药物品种主要使用第一代以及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且干预后的使用率为87.9%高于干预前的83.0%, 由此表明干预措施在药物种类选取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可是使抗菌药物的选择更加的科学。其次,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选择正确的使用时机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该用药应在术前0.5~2 h或者在麻醉诱导期使用, 并且应在手术的全过程以及手术结束后4 h内均给予药物。本组研究发现, 干预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于术前0.5~2.0 h使用率为83.6%, 干预后在术前0.5~2.0 h使用药物者179例, 使用率为90.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为了能将Ⅰ类切口手术过程产生的细菌杀死, 不可乱用、滥用。经相关报道表明[16-18],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应<24 h, 个别特殊情况下应≤48 h。本组研究中在干预后连续使用抗菌药物的平均用药时间为(2.15±3.26)d短于干预前的(3.25±3.4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中, 对于具有高感染危因素或者于术中使用假体、植入物质情况下, 可多数或者再次用药, 但是用药时间一直持续到拆线或者痊愈是不可取的。
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自实施检测以及干预后, 干预后的用药率、药物品种的选择、用药的时机、用药疗程、用药时间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变;但是仍有不合理的情况存在, 因此需要该院继续加强监管以及措施干预, 以能保证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 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5(2):33-34.
[2] 刘敏, 李忠东, 张瑞麟. 2010年1-6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4):325-327.
[3] 王敏, 朱惠新, 李希平. 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华西医学, 2010(12):2237-2240.
[4] 郑志燕, 钟海利. 我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 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9):128-130.
[5] 卫生部医政司.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9(6):124-125.
[6] 卫生部医政司. 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节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8):407.
[7] 宋鲁萍. 基层中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 山东大学, 2012.
[8] 陈艾明, 黄汉, 杨盈盈, 等.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干预与成效.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23(8):
838-840.
[9] 陈娟英.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 中国药房, 2014, 30(18):1659-1661.
[10] 楊静谟, 徐维平, 周芮伊, 等. 某院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安徽医药, 2015, 16(10):2028-2030.
[11] 李仲群, 赵明聪.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当代医学, 2013, 22(7):96-97.
[12] 刘海燕, 张琳琳, 安佰龙, 等. 355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 16(8):1120-1122.
[13] 周海峰, 纪芳, 王斌. 609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3):219-221.
[14] 张风林, 安玉英, 角灿武. 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6):1362-1363.
[15] 陈峰, 姚胜, 刘飞德.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6, 25(4):297-299.
[16] 王秀霞, 李明翠, 贾广燕, 等.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中国处方药, 2016(1):45-46.
[17] 姜德华, 姜秀凤, 梁春霞.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6):174-176.
[18] 王爱英.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药品评价, 2014(10):33-35.
[收稿日期:2016-11-20]